我們常會有這種體驗,喜歡玩游戲的人一旦坐到電腦面前,所有的注意力都會投入到游戲世界里,而周圍的世界似乎不復存在,或者至少是變得朦朧且暗淡。游戲中的畫面似乎要比現實中更加艷麗誘人,而游戲中的聲音,也好像比窗外的汽車鳴笛聲更加真實且清晰。換句話說,我們會更加專注于游戲世界,而現實環境則不斷后退,直到我們點擊退出的那一刻為止。
這就是所謂的專注,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經歷過的感覺。游戲用即時反饋與獎懲機制來吸引你的注意力;電影用黑暗環境與滿足預期的心理手段來抓住你的思緒。寫作也是一樣,除了一張紙與一支筆,你唯一擁有的就是你的大腦。
幾乎每個人都有這樣的經驗,在神游太虛的狀態下,是很難寫出有意義的詞句,更別說把它們組成前后貫通,受邏輯支配的段落。當你在一邊聽音樂一邊刷美劇一邊還為了晚上吃什么而發愁時,寫出來的東西估計連自己都很難看懂。
為什么?因為有效的寫作是一項需要思維高度集中的心智活動。把零散的思維片段用不計其數的形容詞,名詞,副詞等工具,組織出可供理解的段落,是在抽象與具體間轉換的復雜工作。我們需要調動大腦中管理心智活動的那部分,對于習慣懶惰的大腦來說,那是最難也最消耗精力的地方。
很多書都會教我們如何維持專注。像是關掉聊天軟件,把手機靜音,選擇早上這段別人都在睡覺的時間等等。但這些方法,都是基于控制外界干擾這個出發點。但往往我們會發現,讓寫作最有效率和產出最多的,不是緊閉的書房大門,而是一步步逼近的最后時限。
在比爾·沃特森的小說《卡爾文與霍布斯虎》中,他曾描繪過這樣一段對話。文中霍布斯問卡爾文:“你的小說構思好了沒?”而卡爾文則托辭:“創作不是開水龍頭,擰一下就行了。得等著情緒來。”“那么什么樣的情緒才行呢?”“緊要關頭的恐慌。”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作家群體是拖延癥的重災區(事實上每個人都多少有點拖延癥)。而是說,時間限制會逼迫我們的大腦進入專注狀態,集中全部資源來創造出需要的成果——文章。
由著名經濟學家穆萊納森與心理學家沙菲爾合著的《稀缺》一書中曾提到:“稀缺是一種擁有少于需要的感覺。對于時間的缺失感,會迫使人做出選擇,在這個時候所有抽象的事物都會具體起來。”這也就是為什么我們寫作前總感覺頭腦里思緒萬千,有無數創意蠢蠢欲動,但不到最后關頭,它們永遠不會落成白紙黑字。“稀缺”這個概念足以解釋時限何以控制我們的大腦,讓我們把注意力都放在——盡可能有效的搞定手頭的事情上。
專注自然會帶來回報。事實上,如果不夠專注,我們都很難完成一項具有技術性的任務。肢體動作上,我們可能會被飛來的網球砸斷鼻梁。心智上就更別提了,如果你邊看電視邊打電話,估計對方得重復幾遍才能聽的明白。想象一下那種有截止日期的寫作,如果你不是脆弱到會因壓力直接放棄的話。那看看電腦右下角的倒計時,很容易就能讓你有一份緊迫感。你不會再去考慮晚上吃些什么?今天同事對你說的那句話是否別有深意?女朋友不回信息是不是你又做錯了什么?你只會全身心投入到需要完成的章節中,只要不是完全不知如何寫作,那在倒計時結束前,你總歸能夠得出一篇文章的。
這就是所謂專注帶給你的紅利,它由期限壓力產生,最終得出一種積極結果。所以,如果我們想要利用人們心理上的這種特質。就得想法控制“稀缺”,也就是設定時限。
這種法子聽起來簡單,但實際操作并不容易。就像我們沒法胳肢自己來發笑一樣,人腦的防御機制,也會抵御那種自我欺騙行為。所以我們很難假裝時間就要到了,以此產生專注。所以我們只能借助外力。在非虛構寫作中,當我們基本理清了寫作思路后,就可以用APP或者時鐘給自己規定一個寫作期限。為了增強效果,還可以加入獎勵機制,按規定時間完成可以給自己一些犒勞,以此激勵自己。
專注完全有益無害?這也是一個值得商榷的問題。專注狀態意味著我們會忽視其他事物,陷入充耳不聞的狀態。但這也意味著,我們可能要付出相應的代價。因為注意力的集中,也會相應縮小我們的視野。這里的“視野”不僅指的是視覺上的,也是指的思維上的。
特別是新手作者,常會有這種感覺:一旦進入了寫作狀態,之前在頭腦中構思的很多內容,會變得零散而難以捕捉。最后費勁力氣就只能抓住一些片段,湊出來的句子就算意思沒變,但與之前的構想也有很大不同。遣詞造句也是如此,原本腦中優美流暢的詞句,寫到紙上卻干癟失色,最后只能反復用些爛大街的修辭。設想一下你在拍一張照片,你必須把鏡頭對準景物,謹慎選擇要把什么排除在外,要把什么放進畫框。用一個成語來形容,即是“管中窺豹”。
寫作也是如此,選擇你要用的文字本身就是一個做減法的過程。當我們積淀不夠深厚時,專注狀態下的排除機制,會盡量讓我們忽視那些我們理解不深的概念,沒有與經驗產生聯系的知識,平時很少使用的修辭,乃至只剩下一些深植大腦皮層內的陳詞濫調。就像我們討厭一個人時,就會忘記他所有的優點。對一項事物的過于專注將會抑制其他想法的競爭,我們沒有閑工夫去考慮用哪句合適還更好,只能選擇浮出水面的那些。而如果本身就積淀很少,那選擇面自然也就更窄。
那么如何避免專注帶來的負面效果?除了大量閱讀和思考以提高底限外,給自己的大腦放個假也許是個不錯的辦法。當你暫時離開專注時,原本被壓制或者忽視的思緒就會重新顯現,其他可能更重要的內容也會變得清晰。短暫的休整會讓你以一種新的角度來審視之前的寫作,甚至碰撞出更耀眼的靈感火花。
所以專注之于寫作,有著正反兩面的作用。我們需要專注來保證文章質量和寫作效率,也需要偶爾放松來避免視野變得狹隘,喪失洞察力,主要問題在于該如何權衡兩者。至少從寫作角度來說,“專心致志”這個詞似乎就不全是褒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