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子
我最喜歡的臺灣女作家有二位,一位是席幕蓉,另一位就是三毛。
記得第一次看三毛的作品是《沙漠觀浴記》,講述的是三毛觀看撒哈拉威人洗澡的故事。
對于在撒哈拉沙漠生活的人,洗澡是件特別奢侈的事情。他們三四年才能洗一次。連三毛這種見多識廣的女子,聽說這里可以洗澡都覺得很驚訝。
這樣新奇的事情,三毛當然不可能錯過。于是三毛花了四十塊錢,到名叫“泉”的浴室去看一下這里的人是怎么洗澡的。浴室的房間很小,沒有窗戶,墻上積了一層厚厚如鼻涕一樣滑滑的東西,撒哈拉威女人洗澡的方式很特別,她們用一塊石頭刮身上的污垢,刮的全身上下都是黑漿,實在令人觸目驚心。三毛聽說還可以洗身體里面,她居然跟荷西開車去偷看,看的時候,三毛覺得太滑稽,忍不住哈哈大笑起來,這一笑,被洗澡的人發現了,于是兩個人被追得鞋子都跑掉了。
通過讀《撒哈拉的故事》,我們就會知道,這世界上有太多不可思議的事,是只有三毛和荷西才會去做。比如放棄優越的生活條件,來到撒哈拉沙漠居住;比如冒著生命危險去撿小烏龜的化石;再比如因為偷看別人洗澡被追得鞋子都跑掉了。
透過好奇心的濾鏡看到的世界,和別人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樣的。所以,在三毛的世界里,永遠都是充滿熱情,到處都是新鮮事物。讀了《撒哈拉的故事》,我們才知道,擁有好奇心的人生,終將不會淺薄。
2.關于好奇
關于什么是好奇,英國的專欄作家伊恩在《好奇心:保持對未知世界永不停息的熱情》一書中是這樣描述的:
在達爾文提出進化論之后,我們就不得不接受一個事實——我們和靈長目動物有三個相同的基本驅動力:食物、性和庇護所。然而,人類卻擁有第四個驅動力?!皢渭兊暮闷嫘氖侨祟愃氂械摹游镌诠嗄緟怖镄醽硇崛?,是源于那三個基本的驅動力。據我們所知,迄今為止,只有人類會抬頭看星星,然后思考它們是什么?!?/p>
最早的西方神話對好奇心持有警示的態度,如亞當夏娃與智慧果,伊卡洛斯與太陽,潘多拉的盒子。在大部分的西方歷史中,好奇心都被視為人類心靈及整個社會的腐蝕物,甚至堪比毒藥,如著名基督教神學者圣奧古斯丁宣稱上帝為有著好奇心的人打造了地獄”,人文主義哲學家伊拉茲馬斯說:好奇只是貪婪的另一種表達而已。
人們之所以會對好奇心有這樣的印象是因為它難以被約束。概括地說,好奇心是離經叛道的,在某種程度上,遵循好奇心會使人陷入與權威的沖突中,從伽利略到達爾文、再到喬布斯都證明了這一點。
3.好奇心是人類進步的源泉
一個把秩序放在至高位置的社會,會努力壓制人們的好奇心。相反,一個崇尚進步、革新和創造的社會,不僅會鼓勵和培養人們的好奇心,還會把探索尤其是質疑教精神視為社會最有價值的資產。
在中世紀的歐洲,探索精神——尤其在質疑教會或國家的詔令——是會受到譴責的。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運動期間,人們開始懷疑這種存在已久的人們普遍認同的想法。
到了啟蒙運動時期,歐洲社會開始意識到他們的未來將依賴于那些有好奇心的人,并開始鼓勵大家去探尋問題而非無視或壓制問題的來源。隨之而來的結果便是推動了史上最大規模的創新和科學的發展。
那些邁出了解禁好奇心這一偉大步伐的國家都紛紛呈現出一片繁榮發展的景象。在當下,我們無法確認我們仍處于黃金發展期抑或是已經走到了盡頭,但是至少可以肯定的是,我們的發展暫緩了。
除了互聯網,那些可以使西方社會在全球發展中遙遙領先的革新已經寥寥無幾,既便是在經濟快速發展的亞洲和南美洲也尚未出現類似的自主創新。
美國弗吉尼亞州喬治梅森大學的經濟學教授泰勒·科文( Tyler Cowen)把當前的這一階段稱為大停滯時期( The GreatStagnation科文認為,發達國家正艱難地處理著由于自身之前的成功所帶來的一系列后果。如今要想提高全民的教育水平顯得更加困難。新的挑戰是如何使更多的人渴望去學習、探尋和創造,而非只是簡單地將更多的人送進學校。
與此同時,像中國和新加坡等亞洲社會的領導者們也在思考如何將探索精神和批判性思維的培養逐漸貫徹到教育體系中,因為他們意識到過于服從權威的人極少能創造出超越前人的成就。這個世界需要更多有好奇心的學習者。
諾貝爾獎獲得者、經濟學家埃德蒙·費爾普斯( Edmund Phelps)認為,推動工業革命的那些最基本的草根精神正在被國家機器及企業官僚主義所遏制。
在一個關于費爾普斯研究成果的圓桌會議上,美國紐約銀行梅隆公司(BNYMellon)的一位高級執行官告訴費爾普斯:“作為一家大型全球金融機構,我們每天都要艱難應對的正是你剛剛提到的很多情況……管理層和企業協會想要我們更加遵紀守法,而我們則希望創造出一種更具協作性、創造力和競爭力的企業文化。我們需要我們的員工有積極性、有探索精神、有想象力,并且有各種想法和好奇心,從而能夠推陳出新。
”真正具有好奇心的人在未來會越來越受青睞。雇主希望雇用那些能夠自發學習、強烈想要學習的人,以及能夠解決難題和提出尖銳問題的人,而非僅僅只是完全照章辦事或者完成任務的人。這些人有時候并不好管理,因為他們的興趣和激情可能會讓他們不按常理出牌,而且他們也不會被輕易灌輸應該怎么去理解一個問題。但是,在大部分情況下,雇用他們利大于弊。
4.好奇心的產生與三階段
對于好奇心是如何產生的,英國伯貝克學院(世界聞名的研究嬰兒早期認知發展的中心之一)的實驗室Babylab,每周都在父母和看護者的陪同下,以玩游戲的方式對幾十個小研究對象開展觀察研究,通過在頭上套上電極網,觀察和了解這些剛剛被“創造”出來的人類的大腦,在接觸到各種游戲時是如何運轉的。觀察結果表明:
嬰兒好奇心的變化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周邊的物理環境,尤其受到他們的成年看護者的影響。也就是說,嬰兒的好奇心是有依賴性的。小孩子有他們自己的學習方法。每個嬰兒都會按照自己的意志去探尋這個世界,而不是簡單地從環境中吸收信息,遵循一些基因中的指令。一個嬰兒越積極地探索他生活的環境,就越有可能在之后的青少年時期獲得學業上的成功。
位于美國馬里蘭州的國家兒童健康和人類發展研究所的研究者,對374個5個月大的嬰兒進行了行為活動測評,包括爬行、試探和擺弄,然后跟蹤他們在之后14年里的成長。他們發現,那些學業最好的14歲青少年正是當初那些最忙于探索世界的嬰兒。
美國哲學家和教育學家約翰杜威在1910年提出了好奇心三階段:
第一階段是兒童時期想要探索和考察周圍事物的欲望——與其說這是腦力活動,?不如說是一種本能;第二階段,兒童的好奇心開始變得更加社會化,當他發現其他人是有用的信息來源后,就開始提出無窮無盡的“為什么”的問題,而具體的答案本身并不如這種收集和消化信息的習慣更加重要;在第三個階段,好奇心被轉換成“在觀察事物和收集信息過程中所激起的對問題的興趣”,在這一最終的階段,好奇心變成了一股能強化個人與世界聯系的力量,為個人經歷添加了趣味性、復雜性和愉悅性。
杜威認為,不是所有人都能夠達到第三個階段,他認為:
好奇心是一種脆弱的品質,需要不斷地付出努力才能維持下去,對于一些人來說,他們的智力性好奇無論用什么都無法滿足,但是對大部分人來說,好奇心很容易就衰退了,有些人在冷漠與不經意間將其丟失,有些人則是在草率與敷衍中喪失了好奇心,還有很多人雖然沒有這些問題,但卻陷入了一種強烈的教條主義,這對于未知精神是同樣致命的打擊。
5.米特拉的實驗
1999年,在印度新德里的貧民窟,來了幾個城里人,他們在村民的同意下,在村子的中間空地上蓋了一間小房子,房子有一個窗臺,窗臺上安裝了一臺能夠上網的電腦。這個村子里的孩子們還不知道電腦是個什么東西,更不知道網絡能派什么用場。但他們從大人那里知道,這玩意是給他們玩的。
?城里來的人,蓋好了小房子,安裝好了能上網的電腦就回去了。孩子們看到城里人走了,紛紛前來觀看,想知道剛剛出現在他們這個偏僻小村里的神秘裝置能做些什么。最先前來的兩個小男孩伸著頭,臉緊貼在發出亮光和有簡單圖案的熒光屏上。一個孩子問:“這是什么東西?是新式的電視機嗎?”
?“按按那些個鍵看看?!绷硪粋€孩子指著屏幕下方套著塑料保護套的鍵盤說道。話音未落,前面的那個孩子已經開始伸手按鍵盤,所有的鍵幾乎被這個孩子全部按下,但熒光屏上一點動靜也沒有。
?兩個小男孩正在納悶的時候,小房子前涌來了十多個六到十四歲不等的孩子。這群孩子圍在熒光屏前,大家七嘴八舌,提出了各種各樣的操作設想,但大多沒有任何作用。十幾分鐘過后,站在熒光屏前的小男孩發現,碰到某些鍵的時候,屏幕上會有個箭頭在跳動,若是按下中間的大按鍵,就會出現新的畫面。又過了一會兒,當箭頭落在一個圖標上的時候,那個小男孩點了按鍵,居然連上了互聯網。這些孩子是第一次接觸電腦和網絡。幾個小時后,這些孩子就在電腦上玩起了簡單的游戲,也看了迪斯尼的網站。簡直是不可思議。
?在過去的十多年時間里,同樣的情景在印度各地上演了六百多次。這就是著名的“墻洞”實驗。發起人是英國紐卡斯爾大學的蘇格塔?米特拉教授。
米特拉的研究在他的TED演講中變得廣為人知,在演講的最后,他提出互聯網的出現急需一種關于人類認知能力的革新性概念?!盎ヂ摼W的無限存儲能力意味著我們將不再需要把所有事實和信息都裝在自己的腦子里。學習不再是記憶各種知識,而是自由地去探索知識?!?/p>
米特拉的思想源自雅克盧棱的《愛彌爾:論教育》一書,書中用一個叫愛彌爾的男孩來說明兒童可以不需要成人的干預就可以學到他所需要的一切知識。天生的好奇心就是兒童最好的老師。
19世紀后期與20世紀,許多思想家和教育家們創立了進步教育學校,其核心原則是老師不得介入兒童與生俱來的對探索和發現的熱愛。傳統的教學科目如歷史、語文和數學被降低了比重。教育的重點轉為“在工作中學習”,也就是動手實踐而非口頭傳授。指令性教育被禁止或受到限制,轉而鼓勵兒童玩耍和自我表達。
瑪麗亞蒙臺梭利學校是這種進步主義哲學最負盛名的例子。20世紀70年代,一位具有影響力的教育家保羅費列羅曾批評那些填鴨式的教育,即向學生灌輸與他們的存在經驗無關的知識。他說,教育不是把學生當作儲蓄知識的銀行,而是幫助他們建立起自立能力。
蒙臺棱利與其同時代的人堅定地崇尚教育與學習這一過程本身,而學習能力的倡議者們則更關注于學校如何讓沉重適應將來工作所面對的社會環境。兩者都認為,學校不應該花這么多的時間來教授關于具體對象的具體知識,而應該專注于提升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如創造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批判性思維以及好奇心。這些能力能夠訓練學生們應對未來所發生的任何困難。
6.對學習的三大常見誤解
近幾年來,學習能力目標被廣泛與創業創新精神聯系起來,任何一個手拿IPad孩子都可以憑自己的意愿探索全世界的知識,而不需要老師的干預。正如有人說的“孩子們不需要人們幫助他們學習,他們生來就有對知識的的貪婪的渴望,而一旦我們開始填鴨式教學,這種渴望就開始消散?!边@種認知的直接結果就是,既然互聯網讓我們不再需要記憶事實,學校就完全可以關注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這聽上去像是一個現代的想法,但與愛彌爾的思想如出一轍,工業?化扮演著如敵人一樣的角色(傳統學校總是被冠以工廠之名),傳統的教育方法也備受懷疑,人們夸贊兒童無拘無束的好奇心來強調個人體驗的重要性。雖然他們的思想因為與現代科學對學習行為的認識相矛盾而被一次一次證明是錯誤的,常見的三個誤解是:
誤解1:兒童不需要老師的指導。
兒童依賴父母的時間比其他哺乳動物要長得多。這間接證明了人類天生就應該從成人那里學習,而不是獨自探索。
無論在哪一種文化背景下,成年人都會教育他們的子女,盡管指導的方法和范圍不盡相同。正如一位父親說的話“當我砍灌木時,就會給孩子一把砍刀,讓他也學會砍灌木,如果工作變得太難,我會教他如何簡化?!边@種對下一代細致的教育方式融入了我們的遺傳基因,與當代人對人類本性的曲解不同。反而是上梭讓愛彌爾在一個徹底隔離的環境中學習,才背離了人類的本性?!?/p>
誤解2:事實抹殺創造力。
創新始于跨界。蘇格蘭啟蒙運動哲學家大衛休謨指出,“黃金”與“山”這兩個概念本身平淡無奇,但是“黃金山”聽上去就很有意思。有進步教育家批判舊知識是新知識的敵人。但是從基礎的層面來看,我們所有的新想法都來自舊的想法:為了想你出一匹插著翅膀的馬的圖像,你必須首先熟悉翅膀和馬的概念。知道的知識越多,這種跨界就越多,參照物和類比也就越多。事實是關于世界的一種想法,可以找到很多方式對其加以應用。
誤解3:學校應當傳授學習能力而不是知識。
在過去的五十年里,關于大腦工作機制的科學研究證實了一個結論,人類記憶的工作方式與計算薛丁山傳奇內存的存儲-讀取的工作方式完全不同。記憶實際上是思考的核心,尤其是長期記憶,它是我們大部分理解力、洞察力和創造力的來源。
我們大腦將信息分別存儲在兩個地方:工作記憶(也稱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工作記憶讓我們能夠在任何時候都保持神志清醒,它好比是大腦的便簽或腦中的一個臨時空間,可以在這里進行思考,心理學研究成果是人類大腦在同一時間最多能處理七個數字,如果不進行復讀,大部分信息在30秒內被徹底遺忘。
如果將工作記憶比作一間一居室的小公寓,那么長期記憶就是大腦的巨型地下倉庫。它是一個用來存放所有我們碰到的事物的空間,其中有些信息需要一些努力才能調出,但是還有很多可以輕易地、隨時被直接調出。
長期記憶是認知世界背后的隱藏力量。沒有了長期記憶,任何人都不能夠穿過繁忙的馬路、煎雞蛋或寫郵件。腦力操作越復雜,長期記憶所扮演的角色就越重要,能夠讓人們在瞬間識別出新情況的特征并作出響應,而不需要從最初的原理開始推理。
知識使人變得更聰明。精通某個領域的人,如同煉就了一副火眼金睛,他們能夠精準地指出問題的內因,而不會在問題的表象上絞盡腦汁。
這就是為什么好奇心如同其他思考能力一樣,無法通過抽象的方法來培養和教育。它不僅不會被事實性知識所扼殺,而且根本就依存于事實性知識。肯·羅賓遜爵士的觀點與此正好相反。他認為一旦孩子們開始接受教育,他們的好奇心就開始消退。而事實上,兒童的好奇心只會在沒有從老師和家長那里得到傳授的知識的情況下才會消退。即使他們找到一些最初感興趣的事情,但若不具備基本的背景知識,他們將會很快放棄學習,而認為“我學不會”。知識給了好奇心續航能力。
為什么互聯網沒有把我們從背誦19世紀首相的名字、化學元素周期表或者記憶單詞拼寫的繁重任務中解放出來呢?這個問題基于同一個對大腦工作原理的誤解。當我們在網上搜索信息時,我們使用的是工作記憶這個遲鈍而有限的工具。我們知道得越少,花在處理、理解和記憶閱讀材料上的腦力就越多,而從中提取的信息就越少。長期記憶越空白,我們就越難思考。每個認為自己不再需要學習知識而只需要谷歌的人都是在讓自己變得更笨。如果成人不鼓勵孩子不斷向自己的長期記憶中添加信息,這將傷害他們的潛力,并讓他們的學習欲望受到打擊。當我們將他們丟給互聯網時,我們就是在任憑他們的認識性好奇自生自滅。
進步思想家將知識與好奇對立起來,不僅錯誤而且有害,還有可能傷害到那些他們聲稱最想幫助的人群,也就是處于社會最底層的孩子們。
7.結束語
好奇心是人類的第四驅動力,正確地利用好奇心,不把知識的學習與好奇對立起來,讓更多的人因為好奇而讓人生變得更加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