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讀過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所著的《異類》,全文的核心觀點是一個人若想在一個領域取得成功,大概需要在該領域花費一萬小時的努力。安德斯·艾里克森所著的《刻意練習》,對該論點提出了矯正和補充,認為若想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與花費多長時間無關,只要做到有效的刻意練習,就能重塑大腦,成為該領域的專家。
那么,什么是有效的刻意練習呢?在《認知天性》這本書中,對練習方法又進行了進一步的探討。
從我們步入學校開始,就有兩個指標被家長老師們密切關注:努力程度和成績。因此,漸漸產生了這么四類學生:認真學習,成績也還可以;不認真學習,成績不理想;看不到努力,成績卻很棒;很認真的學習,但是成績不怎么理想。
上述四種類型中,后面兩種是備受爭議的,但一直以來這種現象都被歸因于學生的智商。而在《認知天性》這本書中,我們將看到產生這種現象的本質,智商是占有一定的因素,但不是決定性因素。真正的決定性因素是學習方法。
一、學習從來都不是輕松的
懶惰是人類的天性,而學習則是挑戰天性的必修課?;貞浺幌挛覀兊膶W生時代,讀課文總比背課文容易;選擇題總比填空題容易;在課本上用高光筆畫重點總比考試容易。但是,后者才能讓知識持久的在我們的腦海里留存,才能在我們遇到問題時解決方法能夠不請自來。
通過諸多研究總結發現,后者之所以有效,是因為他們都涉及到編碼—鞏固—檢索這個過程。而這個過程,需要耗費我們很大的精力。
二、認識已知和未知
美國前國防部部長唐納德·拉姆斯菲爾德在2002年的一次新聞發布會上說:“有些事是已知的已知——有的事情我們知道自己知道;有些事是已知的未知——我們知道有的事情是自己不知道的。但是還有未知的未知——那些我們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事情。”
人貴有自知之明,只有搞清楚已知和未知,才能有的放矢。
考試,一直被奉為檢測學生已知和未知的法寶。通過多項研究也表明:考試確實是最有效的學習策略之一。但是由于考試通常只被當成了衡量學習成果的手段,所以引起了廣大學生的排斥,從而無法獲得應有的效果。
師生需要擺脫對考試的傳統印象,重新定義考試??荚嚨膶嵸|意義在于讓你知道你知道了什么,不知道什么,什么時候掉隊了,什么時候需要努力。
總結起來,就是要以成長型思維來對待考試。也就是說,考試成績只是反映了當前階段你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但絕不代表你以后對它的掌握程度。只要你正面看待考試,總結不足,針對薄弱環節加以充分練習,那么你就不會懼怕下一次考試。
關于成長型思維,在卡羅爾·德韋克所著的《終身成長》一書中有詳細的介紹。
三、保持長期記憶
網上有人調侃說自己一生中知識儲存量的最大值出現在高考結束的那一刻。之所以有這樣的調侃,大概是因為那時候自己在數理化生各個學科都能說出點門道來。而現在卻只知道與自己專業相關的知識,關于方程式配平,細胞分裂過程都已經不記得了。
這是正?,F象,《刻意練習》一書中也有提到,及時經過刻意練習訓練能夠改變大腦結構,使其擅長某方面的知識,但是如果長時間停止對該知識的檢索,這種改變也會消失。
要想獲得長期記憶,別無他法,唯有不斷的練習和使用。
《終身成長》一書中關于長期記憶的培養,給出了三種練習方式:間隔練習、穿插練習和多樣化練習。
間隔練習使知識存儲的更牢固。艾賓浩斯通過對人腦對知識的記憶能力研究,得出了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展示了隨著時間的推移,記憶在大腦中的保留比率。因此,要想獲得長期記憶,需要不停的練習。
在我們工作中也不難發現,如果想學好一項技能,最好的方式是在項目中運用,否則很快就被遺忘。
穿插練習是指同時學習多項技能,但是數量需要依據個人能力和技能的難易程度來確定。研究表明,穿插練習的效果要好于單一的練習。
多樣化練習是指針同一個技能,選擇不同的方式來練習,能夠促進知識的活學活用。
并且通過這三種練習方式的組合,更能提高大腦對知識的辨識力,在遇到問題時能夠更快更準的找到解決方案。
誠然,要保持長期記憶要付出比集中練習多的多的代價。尤其在應試教育中,通過集中練習帶來的短期記憶能夠快速的看到效果,使你獲得和堅持學習的同學一樣的分數甚至分數更高,但這只代表了你獲得知識的速度,當需要你把學到的東西付諸實踐的時候,你還能想的起來么?
艾利克森在《刻意練習》一書中就表達了這一觀點:“長時記憶是區分卓越者和一般人的一個重要能力。”
四、打造適合自己的心智模型
在掌握了長期記憶的方法之后,也許我們獲得的知識越來越多。但在生活工作中,我們的行為也可能因為感知錯覺、認知偏見以及記憶扭曲而被誤導。這是很正常的,社會心理學家大衛·鄧寧曾說過:“人們有極強的天分說服自己接受自己想看到的結論,同時否認那些不合自己心意的真相”。
丹尼爾·卡尼曼在《思考,快與慢》一書中描述了人的兩套分析機制。他提到的“機制1”(自動機制)是無意識的,而且是瞬發式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通過直覺來判斷。它能在我們生死瞬間做出反應,躲避危險。
但是機制1的錯覺可以迅速瓦解我們在訓練中付出的努力,因此我們需要一套訓練有素的“機制2”。“機制2”(受控機制)是指有意識地分析與推理的過程,這個過程較慢。我們需要通過機制2來管理自己,抑制沖動。
所以,在各種情形下,何時使用機制1何時使用機制2,以及該如何將機制2轉換為機制1是我們打造自己心智模型所需鍛煉的能力。
《認知天性》和《刻意練習》都對學習方法本身做有探討,但是后者的方法更詳細,更深入。《認知天性》則側重中提煉出一套學習方法基本概要,并針對不同階段,不同從業者都有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