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歌曲找不到了,我決定暫且放置網易云,重新下載了我之前被迫無奈放棄的QQ音樂。都是因為經典,里面的回憶太多。
基本都是我個人二零一七年暑假的縮影,我現在想來,我只記得一個接著一個沉默的夜晚,我一直在路上。我也不知道為什么,記憶中全是我和爸爸兩個人在路上。不是每天他接送我學琴就是每天晚上我在外面和朋友玩到很晚后爸爸一如既往地來接我回家。一路上我們兩個都沉默著不說話,他們也一直這樣尊重我,絕不主動打擾我的個人時間。我習慣性上車就首先連接藍牙播放音樂,這個習慣直至我現在離開他們后,我快忘記了,而爸爸媽媽卻告訴我還不習慣沒有那些吵鬧的搖滾樂。就像假期的每一天,家里從我起床到深夜我休息,音樂根本不顧及他人感受的一直走著。我從來不喜歡在聽歌的時候說話,因為我總是在這種時候想很多事情,胡思亂想,過去,當下,以后。
爸爸媽媽也從來不過問我到底每天在想什么,但是只要他們看見我安靜地坐在陽臺的小桌子旁不停地寫不停地翻動書頁,他們總是很高興,從不打擾。盡管偶爾我也會很想開口說話。所以我想起的整個假期就是沉默一詞,形容詞。也是這以后,我習慣了閉嘴,甚至不太會怎么去主動交流,完完全全沉浸在自己的狹小世界里。我看見窗外的人,與我隔著一個世界。
那時候我很沉悶,總是想脫口而出一句“好想回家”,可是我已經在家啊。原來,我一直念著我要回家,也許不是那個實實在在真真切切存在的一個物體空間,而是一個正在可以安放我懸空的心的地方。現在我也會想家,但沒有想回的沖動。這或許就是我自開學以來,哪怕是國慶長假,一次也沒有回過的心里因素。自己想來更過分的是,離開三個月除了生病時脆弱的情緒以外,我基本不打電話給爸爸媽媽。還好,爸爸媽媽還是選擇了尊重我。
有一天,我看見媽媽發的一條朋友圈,是Khalil Gibran的關于子女的一首詩。獨自在異鄉的夜里,是多么適合流淚。我想我的悲哀也在于讓他們習慣接受了我的離開和沉默。有段時間沒聽酵母的歌了,因為媽媽因為我已經愛上了那些她根本不甚理解的歌和這個叛逆的偶像。我們聽見的不簡單是歌曲本身而已,都是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情緒。
今天傷非到這里,想念遠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