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森認為,后現代主義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20世紀60年代發生的巨變。原來假定的真理遭到質疑,人們越來越多的體驗著“攻擊性的”生活方式和世界觀。
吉特林宣稱,對于普遍性的探求已經被拋棄,普遍性不但被解構,并且還被看成是多余的。人們越來越關注于差異、多樣性、與權利并行的邊緣化以及特權。
莫拉德認為后現代主義雖然處于幼年時期,但是它對很多領域都產生了重要影響。對于當代科學思維的影響,對于視覺和表演性文學、文學作品、宗教研究、文化研究等的影響,當然還有對哲學的影響。盡管它最初的哲學基礎來源于法國哲學家,但也有一些美國人為后現代主義做出了貢獻,如羅蒂、舒拉格等。
現代主義主張強調普遍性,而后現代主義則主張打破這種舊的看法,反對宣稱具有客觀確定性存在,因為這種確定性試圖結束討論和爭辯。后現代主義提出質疑最多的就是現代主義關于歐洲中心的元敘事和用普遍理性結構去判斷好與壞、真與假、美與丑的觀點。后現代主義者抵觸將他們視為一個思想學派,他們不喜歡涵蓋一切敘事并且那些認同后現代觀點的哲學家認為不存在能夠統領一切哲學觀點的信條。后現代的觀點主要是,沒有單一的文化傳統和思維方式可以作為元敘事,也沒有普遍的聲音可以概括全部人類經驗。
盡管后現代主義最主要的根源在于西方馬克思的批判理論傳統。但是多樣性仍然是后現代主義教育哲學的一大特征。
后現代主義者認為,人們不應該將課程看作不連貫的學科和科目,而是應該把他們看做能夠引起集體行動的主題。包括權利、歷史、個人認同和群體認同、文化政治學和社會批判。他們將教育內容和過程同民主社會的規則聯系在一起。這種課程從內部出發進行組織,是從具體的個人身份、歷史和學生的普遍經歷向外擴展到更加抽象的文化、歷史和政治意義。
后現代主義者反對主流敘事,他們贊賞邊緣人群的敘事。他們認為對生活在社會邊緣的人們進行研究是有價值的,這種研究不僅能夠對歷史和文化有所貢獻,而且邊緣人群的敘事內容能夠被納入到教育情境和課程范圍當中來,這些都可以幫助學生理解那些常常影響個人和社會福祉的社會分層。另外后現代主義者藐視所謂的知識精英,因為這些所謂的知識精英們把自己凌駕于歷史之上,并為其他人決定“什么是正確的”。所以后現代主義者提倡將多種聲音引入課程之中,包括邊緣敘事。后現代主義者想將多樣化的敘事囊括到課程之中,以此來啟迪和解放人們,使人們釋放出更多的可能性。
后現代教育觀認為教師是改革性的知識分子,他的重要作用是幫助學生為他們的未來承擔起個人的和社會的責任,教師應幫助學生形成自身的認同以及歷史地位感。學生需要超越對所獲取的知識的簡單轉化,從而成為一個關注未來發展方向的社會活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