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社會哲學的最終目標就是,對并非僅僅作為個體的、而是作為社會共同體成員的人的命運進行哲學鬧釋。因此,社會哲學主要關心那些只有處于人類社會生活關系中才能夠理解的現象,即國家、法律、經濟、宗教。簡言之,社會哲學從根本上關心人類的全部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馬克斯·霍克海默
? ? ? ? ? ? ? ? (霍克海默和阿多諾)
1931年1月24日,在法蘭克福大學社會研究所的所長就職典禮上,一位叫霍克海默的主任一反當時德國大學的慣例,在本校接任了格呂堡的社會研究所的所長職務和教授教席。也就是在他的就職典禮演說上,他做了題為《社會哲學的現狀和社會研究所的任務》的發言。隨著霍克海默的登臺,研究中心也一轉格呂堡時期“講壇社會主義”的研究導向,而是走向了轟轟烈烈的批判理論運動。從此帶來了一場持續幾十年之久的學術風暴的理論家團體圍繞著法蘭克福社會研究所宣告了他的成立。而直到六十年代,這個思想家集團終于獲得了一個專有名詞——法蘭克福學派(Frankfurter Schule)。
而作為一個理論家團體,法蘭克福學派冷峻的批判聲音直到今天還在回響,而法蘭克福學派也已經延綿四代,其理論體系跨越了哲學、社會學、美學等眾多方面。同時,法蘭克福學派也是西方馬克思主義最負威名和體系最完備的一個團體。
而作為一個龐大的思想家團體,我們先一起簡略的看看其中的骨干人物。而其中第一代有:社會哲學家、德國第一位社會哲學教授霍克海默,社會學家、哲學家、音樂理論家阿多諾,哲學家、社會學家馬爾庫塞,政治學家、經濟學家波洛克,哲學家、心理學家弗洛姆,文學家、社會學家、傳播學家洛文塔爾,文學家、哲學家、作家本雅明,經濟學家格羅斯曼。第二代有:哲學家、社會學家哈貝馬斯,社會學家、哲學家、生態學家施密特,藝術理論家、社會學家奈格特,福利德堡。第三代有:哲學家、政治學家韋爾默,政治社會學家奧菲,社會理論家、語言學家霍耐特。第四代有:社會學家、經濟學家福斯特,社會學家、政治學家羅薩,哲學家、社會學家耶姬。他們大多數都作為學者擁有漫長的理論生命和明顯的馬克思主義傾向,始終戰斗在社會批判的一線解剖資本主義社會。
雖然法蘭克福學派人員眾多,理論各異,在學派內部也爆發過多次理論紛爭。甚至第二代最重要的思想家哈貝馬斯在后期(70年代)和學派公然決裂走向了右翼,法蘭克福學派被認為已經不再存在,但是真正讓法蘭克福社會研究所的思想家們能夠以一個整體學派面貌示人的原因,正是因為他們共同具有的一種思想向心力——“批判理論”。
可以說,法蘭克福學派能夠接通馬克思主義和凝聚成學派的共同橋梁都是“批判理論”。從霍克海默,阿多諾一直到今天的羅薩,他們從來沒有徹底背離過批判理論這一綱領并且依靠他和資本主義的后期現實相抗衡。而這一綱領也直接塑造了學派的左翼傾向和反對實證主義的先天性格。但是也正是得益于各位思想家對批判理論的深造,才讓法蘭克福學派在三十年代后開始大放異彩成為左翼理論最負盛名的一面旗幟。
? ? ? (法蘭克福的宗師——西奧多.阿多諾)
而隨著中國的對外開放,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法蘭克福學派的思想也隨之傳入了中國。而“大拒絕”、文化工業、啟蒙、機械復制、光暈、發達工業意識形態、國家資本主義、威權模型、“五月風暴”這些詞都緊緊地纏繞在法蘭克福學派身上,散發著巨大的思想威力。
? ? ? ? ? ? (法蘭克福研究中心大樓)
當然,法蘭克福學派的思想成果中最為人所知的還是第一代的思想家們的理論創造。正是在1933年到1951年,因為納粹執政而不得不流亡美國的那段時間里,原本分散歐洲的第一代思想家除本雅明客死西班牙外紛紛赴美。他們在美國因為距離縮短而產生了大量的書信交流,還在美國見到了全新的資本主義世界圖景。同時他們流亡海外的擔憂,不少學者作為猶太血裔深感納粹運動的傷害,這一切讓這些思想家們的靈感碰撞出了最激烈的火花。在之后到六十年代的三十年里,大量的重要著作紛紛完稿。如霍克海默和阿多諾的《啟蒙辯證法》、《權力主義人格》,霍克海默《理性之蝕》,阿多諾《否定辯證法》、《美學理論》、《最低限度的道德》。弗洛姆《逃避自由》、《自我的追尋》、《被遺忘的語言》、《健全社會》。本雅明《論歌德的(親和力)》、《德國悲苦劇的起源》、《單向街》、《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拱廊街》。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審美之維》、《愛欲與文明》。
而在這些著作里,法蘭克福學派的歷史淵源已經顯露出來。黑格爾,青年馬克思,盧卡奇,弗洛伊德,馬克思·韋伯,尼采,叔本華,新康德主義這些思想豐沛的淵藪于法蘭克福學派思想家的字句里。而得益于阿多諾的新派社會學理論和他二十世紀最聰明的頭腦帶來的全面寬廣的百科全書式的知識面,他和霍克海默著手對盧卡奇“物化”概念的進一步挖掘和當時工人運動的失敗后期資本主義的發展,納粹的反猶暴行相聯系。
于是面對這個時代,法蘭克福思想家們回到西方漫長的哲學歷史中反本溯源,將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美好外皮撕下,揭示了這樣一個病態的強權迷夢的同時又在和蘇聯的集權思想激烈對抗,在這樣四處樹敵的奇異理論里,學派激烈的極左思想也隨之名噪世界。但是這種有著“大拒絕”傾向的理論確實也不負各位思想家們的看重,他們的理論在六十年代席卷世界,為各種左翼運動提供了依據。雖然學派的核心阿多諾對于學生運動報以反對態度,但是已經定居美國的學派重要人物馬爾庫塞卻直接參與了六十年代的學生風暴,走上街頭絕食抗議,成為了學生造反運動的精神領袖,甚至和馬克思、毛澤東并稱為“3M”。
可以說,有霍克海默和阿多諾牽頭,面對著掩飾太平的浮華世界,第一代法蘭克福學派思想家的墨汁把它們的假象腐蝕的千瘡百孔,面對內里一片破敗的文化社會,呼喚著馬克思所期盼的解放在思想中到來。
如果你覺得這個系列還不錯,希望你可以點一個贊,關注我,或者轉發讓更多人看到,你們的支持是我們更新的最大動力!
我們作為一個新團隊十分缺乏經驗,可能會存在種種疏漏,還請各位大佬嘴下留情,反饋問題。感激不盡!
文/ M·韋伯
責編/ 孑文
審核/ 同兒睡不著。
圖片/ 網絡
小蓬軟件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