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和一位同事聊天,同事聊起他現在已經三十大幾有妻有子,可只要他不按父親的意志說話或行事,父親就如當年他孩童時一樣訓斥他責備他,致使他心情很郁悶,工作中也經常控制不住情緒發脾氣。
中國的父母可能永遠都不會放開抓住孩子的手,不是不想是不敢不能。中國的父母總是過于夸大自己在孩子成長中的作用,加上中國人集體對界限感的無意識,因此干涉變成了引導,控制變成了“為你好”。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人生道路的權利,只因生了人家就可以大包大攬替人家來活?如果父母活過很好有成功人生經驗可供孩子借鑒,倒也有對孩子指手劃腳的資本。但事實往往是,父母因為自己庸常而不允許孩子繼續平凡,于是傾盡所有為孩子鋪一條出人頭地的成功之路。若孩子偏離,父母慌恐,孩子忤逆。如今中國陷入了育兒焦慮的時代。孩子不聽話,成績不好,沒有特長似乎都成為讓父母寢室難安的大事。我們有沒有真正的靜下來想,這些要求是孩子想達成的目標,還是父母為了自己的面子自尊而強加給孩子的目標?是否我們內心都有這樣的遺憾一一沒有上名牌大學,沒有找一個人人艷羨的好工作,沒有實現當作家的夢想......而這些遺憾都去了哪里呢?回頭看看孩子,或許他正不堪重負的幫著你實現著你的理想未來。父母太缺少做自我的經驗,于是也不會讓孩子好好的做自己。(不能以偏概全哈,承認也有充分看見并尊重孩子的父母)
非常非常喜歡孫瑞雪的一句話:教育的核心不在于給孩子灌輸知識,而在于幫助支持孩子創造自我。
愛和自由是這位教育學家的書名,是著名心理學者李雪的博客名。我認為這四個字也是教育的內核。而如今我們的父母經常以愛之名,控制凌駕孩子,嚴苛指責孩子,侵犯孩子成為TA自己的空間和自由,最終孩子成為父母理想自我的工具,最終孩子放棄自我的成長甚至放棄自己,最終孩子在反叛掙扎中釀造以血液相聯的天底下最親密關系的悲劇。
對一個人來說,這輩子最要命的事就是做TA自己。第一次在曾奇峰的微課中聽到這句話時,就植進內心拔不出來。
引導支持孩子看見自己發現自己,成為自己,發展創造自己,孩子就會產生一種向外探索向上生長的能力,這是生命最初最原始的動力,具備這種能力的孩子,你想讓他停都停不下來,她的未來會有無限的可能。
孩子原本是獨立的個體,每個孩子都有她自己的思想個性,理想追求。每個孩子都有像父母的某一部分,只是,不可否認它終究是不同于任何人的獨立個體。讓他做自己,才能發揮他最大的潛力,也才能讓孩子常懷感恩心,感激父母沒有拿走原本屬于它的寶貴特質。
愛他,如他所是。
愛孩子,就給孩子成為他自己的充分自由。
最后,分享一段我讀到的親子祈禱文《這,就夠了》與各位父母共勉
不想? 不想,再迷戀成為一個問題解決的專家。只想,當一個,生命的陪伴者。不想,再沉迷于扮演一個拯救生命的英雄。只想,與你,平起平坐,望著你,聽你說故事。不想,要再去改變別人的生命。只想,走入生命的更深層,深深地聆聽。
但愿但愿,我夠柔軟,像一個大大的厚厚的軟墊,讓你的悲與痛,可以,放心安安穩穩的落下。但愿,我夠柔軟,可以柔軟地彎下腰來,俯拾你的傷痛。但愿我夠柔軟,柔軟地,趴在你生命的地板上聆聽你的呼吸聲、你的心跳。
于是,于是,當你挫折時,我不會立刻要你振奮;我會,陪你一起,去感受你的挫折,因為挫折是生命的一部分,很重要的一部分。于是,當你含著悲傷的淚水,撫著胸口說痛時,我會默默地凝視著你的痛,去感受你的痛;如果可以,我會,輕輕拍著你的背,撫慰那個痛......于是,當你發現自己過去的閃亮時刻,笑開了臉,我會跟著你笑,興奮地問:”你是怎么辦到的?”于是,當你找到自己的力量,感到躍躍欲試時,我會跟著你振奮開懷,與你一起享受內在力量的滲透與飽滿。
”要聆聽,先靜默......”靜默,讓我回到自己的中心,仿佛穩穩地站在一個厚實的地板上。靜默,讓我可以感覺到我與你的“存在”,仿佛雙手彼此扎扎實實地握著。靜默,讓我不急著反應;靜默,我可以好好的聽你說話:靜默,讓我得以進入生命的“底層”;于是,我與你有了“真實的接觸”。
祈禱我祈禱,當面對你的無助、挫折、憤怒傷痛時,我祈禱上天協助我與你的靈魂深深聯系,我祈禱,當我也束手無策時......我祈禱,因為我知道我的有限......即使離開我的身邊,我也不會為你擔心,我會為你祈禱......
深深的聆聽在我這里,我想做的,只是深深的聆聽,聆聽生命的美麗與哀愁......然后,在里面找到感動找到寶藏。當我面對你時,是在一種放松、安靜、準備好的狀態下,溫柔又精確地”接收”你發出的信息。像一個柔軟的羊毛毯子,可以安穩地包裹著你的傷痛,并帶著虔誠的”祝福、尊敬”與你同”在“
這,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