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我們從劉皇叔身上,來看看挑戰者到底有什么優勢。
定位差異。
話說,劉皇叔跟曹孟德撕逼多年而不掛,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抓住對方的定位問題,大搞差異化。東漢那會兒,還是中華民族的青春期,英雄情結仁義情懷泛濫,士為知己者死,良臣擇主而事。曹操過于實用主義,忽略了品牌包裝(其實也不需要),劉備則是使勁往身上加光環,正牌皇叔、禮賢下士、愛民如子、主持正義,別說,仁者無敵,就這么就成了打不死的小強。換句話說,先行者由于起自蠻荒,求快求猛,在市場定位與貼近性上是留有很多空間和疏漏的,如果不能及時貼膏藥,很容易被對手乘隙而起。不只是三國,國共易位也是如此。
降低試錯成本。
有人說,劉備的試錯成本其實很高啊,前期蹉跎了那么久。拜托,那叫無頭蒼蠅亂撞,在團隊建設上有很大的缺陷,缺個產品經理、缺個戰略顧問、還缺個常務副總。真正到了寄居新野,劉備才算找到一個3+1式人物,一舉齊活兒了。而劉備正兒八經的創業就此開始,商業模式畫布+商業計劃書,就是那份流傳千古的《隆中對》。那么《隆中對》的商業價值,首先就在于否定了以往劉備在腹心之地瞎折騰的做法,借鑒東吳政權的起家之路,尋找到了商業空白點——西川,其次是控制市場中心地帶的攻擊跳板——荊州,先取一隅而后圖中原。那么遵循這條路徑,劉備果然順風順水地迅速建立割據政權。
搭順風車、彎道超車。
劉備取西川后,與曹魏形成了直接競爭關系。雙方戰略爭奪的焦點有兩處,主戰場在漢中,劉備與曹操對撕;荊州與合肥一線由關羽、孫權分別牽制曹操江北方面軍的曹仁部隊與張遼部隊,遙制許都的曹魏戰略預備隊。那么在漢中,同樣是曹操占先手,劉備后發。曹操費了老大勁,顛覆了漢中張魯的道教宗教政權,完成了市場開拓和市場教育的動作,并負擔了百分之百的商業成本。劉備卻借著曹操還來不及建立統治秩序的時間差,整合了曹操攻略漢中的地方勢力受害者馬超,熟門熟路的展開突襲,節節取勝。
那么,我們進一步探究,曹操在漢中方面軍雖受重挫但未遭殲滅性打擊的情況下,為什么最終選擇退出漢中戰場?除了已失先機,處處被動,找不到反擊機會之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曹魏的軍力優勢在于適合中原戰場的輕騎和重騎部隊,以及相對的兵力優勢。可是由于兩線對敵,兵力優勢已經不再;而后勤線太長,隨時有可能被蜀軍截斷(例如之后蜀漢北伐時魏延建議的兵出子午谷破襲長安),更是揮之不去的夢魘;更重要的是,以往劉備麾下同樣是中原部隊,論質量論指揮都不如曹軍,可以說是以短擊長,怎么打怎么輸。可是劉備占領西川后,擁有了包括蠻族在內的大批精銳山地步兵,在漢中這樣的山地作戰,反而獲得了不對稱優勢,再加上荊州系、西川系和西涼馬家殘余等大批悍將看劉備興起的勢頭明顯,蜂擁加盟,一舉實現了從兵員素質到基干團隊整體上的彎道超車(當然,如果拉到中原對決那是另一回事)。這也是曹操失去纏斗信心的重要原因。
因此,后發優勢確實具有諸多優長。但是反過來說,蜀漢、孫吳因為種種原因,卻也無力直接拱倒曹魏。真正報銷曹魏的,卻是團隊內部的顛覆勢力。歷史的風云詭譎提示我們,在對的時間對的領域做對的事,永遠都有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