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緒論
一、 何為心理學?
這一節先闡述了人們對心理學存在的4個誤區:
1.心理學不是相面,研究的是大眾的心理,普遍的規律;
2.心理學不是算命,是科學,講究證據,講證偽;
3.心理學不光指心理咨詢,心理學研究人類心理活動的方方面面,有兒童心理學、軍隊心理學、政治心理學、經濟心理學等;
4.心理學也不是常識,心理學知識是常識,但還包括測量、證據等,心理學可以解釋錯誤的常識。(憑直覺經驗做判斷很容易產生錯誤)
二、 心理學是什么?
心理學=Psyche(靈魂)+logos(講述)=研究講述靈魂的學問=研究人的外在行為和心理活動的科學
包括:感覺、知覺、記憶、學習、思維、情緒、意識、自我概念、動機需要、社會心理學、發展等。
之前對心理學的研究一直有負性偏差,我們更應該從積極心理的角度來研究心理活動和過程,比如創新、創造、審美、想像、幸福、文化、道德等。
三、 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1.三大原則:證據、證明、證偽;
2.流程:提出問題—設計實驗—數據收集
3.數據收集法:
(1)觀察:視覺法、聽覺法、生理計量法。
(2)自我報告:內省法比較常用,社會贊許性和樸素現實主義會影響自我報告的效度。
(3)自動采集法
4.實驗設計
(1)方法;真實驗、準實驗、相關性研究、描述性研究。
舉例:喝可樂與自信的關聯?
(2)心理學研究的核心是因果分析。
(3)倫理問題適用原則:知情同意、事后說明、最小風險原則。
四、 心理學研究人類五大終極問題
NBICS
N=納米技術
B=生物技術
I=信息技術
C=人類思維
S=社會科學
第二章 心理學歷史
艾賓浩斯:心理學有一個長期的過去,但只有一個短暫的歷史。
人類對自己心理的研究淵源流長,甚至上升到哲學的高度,比如王陽明的心學。
一、心理學的歷史:1879年德國心理學家馮特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以一個小球撞擊桌面研究人類的意識活動的過程,開啟首次采用定量自然科學的方法研究心理學。
二、心理學的各個流派和理論
1.結構主義理論
鐵欽納認為心理學應該研究人類的歷史,而人類的歷史是由一塊塊意識的元素所構成,就像科學的結構一樣。
2.機能主義流派
詹姆斯不認為意識是一些毫無生命的簡單的元素和方法,他覺得意識就像生命的泉水,源源不斷融入到我們的心中---意識流。他信奉達爾文進化論,認為人類的心理活動都是幾千萬年人類進化選擇出來的心理特征和心理特質。
3.精神分析理論
弗洛意德認為人類的心理活動主要由人類的無意識心理活動所組成,他主要釆用自由聯想法分析人類的沖動和欲望,eg:半圓型事物聯想&夢的分析,他的理論有:冰山理論、意識和潛意識理論、心理防御機制、心理發展階段理論。
現代心理學認為他的理論缺乏科學的證據,以偏概全。
4.行為主義流派
(1)華生認為行為是可以塑造和改變的,他用“小阿爾伯特實驗”論證“任何人給予足夠的行為塑造可以變成想要的結果”。
(2)斯金納認為心理學家不應該去研究人的意識,而應該研究人類的行為。他認為人類行為都可以通過操作性的條件反射加以改變。
斯金納箱
(3)郭任遠《向本能主義說不》,第一次提出本能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循環論證,應該用行為的研究來分析解釋人類的心理活動。
5.人文主義流派
以羅杰斯、馬斯洛為代表的人文主義流派認為精神分析理論和行為主義理論都有宿命論的味道,應該有更大的人文情懷,有更高的追求,而不是簡單地對外界環境作出反應。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實現(人們的潛能和理想的最大化)。
中國人的自我實現:臺灣中央研究院心理學家楊國杻認為中國人的自我實現是國家、家庭、個人三位一體的集體自我實現。
馬斯洛通過對林肯等成功人士分析調查總結了自我實現應具備15種心理:
(1)全面準確地知覺現實(2)接納自然自己與他人(3)對人自發坦率和真實(4)以問題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為中心(5)具有超然與世和獨處的需要(6)具有自主性,在環境和文化中能保持相對獨立性(7)具有永不衰退的鑒賞力(8)具有難以形容的高峰體驗(9)對人充滿愛心(10)具有深厚的友情(11)具備民主的精神(12)區分手段和目的(13)富于創造性(14)處事幽默風趣(15)反對盲目遵從
三、多理論和流派的原因
心理的復雜,心理活動的不可捉摸導致了人們只抓住某種角度、某種側面、某種方面整合起來形成了一個對心理學的基本判斷。
四、未來心理學的研究重點領域
1.認知神經革命,發源于70年代,利用生物技術特別是核磁共振研究人類認知。把人腦比作黑箱,通過輸入與輸出分析推測黑箱的基本運作的研究范式。
2.文化心理革命,從社會文化的角度探索人類的心理活動過程。理查德.尼斯貝特與他學生們通過魚缸實驗進行了文化的差異研究,發現東西方人在思維、情緒、認識等方面都有非常大的差異。
3.積極心理學,馬丁.塞利格曼和米哈里.奇杰森特米海伊認為心理學家應多關注人類的美德和優勢(思維的優勢、情感的優勢、道德的優勢),心理學的歷史就是一個不斷升華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
第三章 感覺與知覺
一、感覺
1.定義:感覺是人腦對直接作用于各種感官系統的一種屬性的直接反映。
5大感官系統: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
感官系統的理解可以從3個方面來解釋:信息的來源、感官的生理器官、產生的各種現象。
2.視覺:通過視覺系統的外周感覺器官接受外界環境中一定波長范圍內的電磁波刺激,經中樞有關部分進行編碼加工和分析后獲得的主觀感受。是我們人類最豐富的感覺,大概將近70%的信息通過視覺加以接收和理解。
器官:眼睛,有二個感受圖像的細胞,視桿細胞和視椎細胞。
視椎細胞:感受物體的細節和色彩,負責晝視;
視桿細胞:感受敏暗,負責夜視。
正是因為這些視覺系統,我們對周圍的世界形成鮮明的印象,包括我們的顏色視覺。
3.解釋視覺現象的理論:
(1)可見光譜:指人類能看到的那段電磁能量光譜,從400毫微米紫色到700毫微米紅色。
(2)三色說:托馬斯.楊和赫爾姆霍茨認為人的視網膜有三種不同的感受器,每種感受器只對光譜的一個特殊成份敏感,(感紅\感綠\感藍),對不同的波長的光刺激產生不同的顏色體驗。
(3)四色說:又叫對立過程理論,認為在視網膜上視數是成對的,一共有三對:黃藍,紅綠,黑白,這三對視數在受到刺激后會分解或合成,于是產生了不同的顏色。
4.視錯覺現象和時間效應
二、聽覺
1.定義:是對周圍世界振動的一種美妙的反應。器官主要是耳朵。
2.輸入信息:包括對聲音的頻率、音高、音色的分析
3.聲音的物理屬性包括頻率(單位時間內聲波周期循環的次數)和振幅(聲波強度的物理屬性即從波峰到波谷的高度)。
三、嗅覺和味覺
1.定義:分別靠著鼻子里的嗅球和味蕾對外在的世界產生感受、感應和理解。
2.關系:是緊密相關的,舌頭并不能能感受到食品的味道,需要靠嗅覺來補充,比如感冒時。
3.味覺有四大類:苦,酸,咸,甜,對苦的敏感度最高,對甜的敏感度最低。
另,還有一個有爭議的第五種味覺:鮮
四、觸覺
觸覺在人婁的生存進化中非常有意義,觸覺能讓人產生舒適、安全、快樂的感受。
五、感覺的作用
感覺幫助我們了解周圍的世界,世界的存在需要我們去感受,生活得更好愉快、積極主動。
感覺剝奪試驗
觸碰試驗讓我們知道,肢體接觸能讓生活變得意義。
六、知覺
1.定義:是我們人腦對刺激物體的整體的感受、觀察、整合、加工和解釋。
2.感覺和知覺的關系:
感覺:對象是事物的個別屬性,反應方式是直接的,更客觀地認識事物;
知覺:對象是事物的整體屬性,反應方式是間接的,相對更主觀地認識事物。
3.知覺的兩種加工方式
(1)自下而上的加工:刺激的分析始于感受受體,然后再上升至大腦和心理的層次,這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用的非常廣泛的一種加工模式。
(2)自上而下的加工:根據我們以往的經驗和預期,先從較高水平的心理過程,未完成信息的加工和處理,進而形成感官認識。
4.知覺的特性
(1)知覺整體性:在知覺過程中,人們不是孤立地反映刺激物的個別特征和屬性,而是多個屬性的有機綜合,反映事物的整體和關系。
格式塔:德文Gestolt的英譯,指具有不同部分分離特性的有機整體,強調經驗和行業的整體性,反對當時流行的構造主義學說和行為主義“刺激-反應”公式,認為整體不等于部分之和,意識不等于感覺元素的集合,行為不等于反射弧的循環。認為我們對感覺信息的加工和組織應遵循4個原則:
a接近律:接近律是人們對知覺場中客體的知覺,是根據它們各部分彼此接近或鄰近的程度而組合在一起的,各部分越是接近,組合在一起的可能性就越大。
b相似律:人們在知覺時,對刺激要素相似的項目,只要不被接近因素干擾,會傾向于把它們聯合在一起。
c連續律:是在知覺過程中,人們往往傾向于使知覺對象的直線繼續成為直線,使曲線繼續成為曲線。
d相關律:將圖形看出一個格式塔而不是部分。
1969年,心理學家羅伯特.殷發現,人類的整體的知覺還有一個未知的效應,也就是說在正面看加工的事物,加工得比較快比較準確,倒置過來以后這個刺激就加工得非常慢,而且還非常不準確(面孔倒置效應----撒切爾效應)
(2)知覺選擇性
我們只能有選擇的知覺有部分的信息,被選擇的這部分信息叫做知覺的對象,那些沒被選擇的信息叫做知覺的背景
知覺選擇性是指個體根據自己的需要與興趣,有目的性地把某些刺激信息或刺激的某些方面作為知覺對象,而把其他事物作為背景進行組織加工的過程。
知覺的對象是鮮明的、具體的、可記憶的,而知覺的背景是被容易被忽略但 的,不鮮明的。
雞尾酒會效應:指人的一種聽力選擇能力,在這種情況下,注意力集中在某一個人的談話之中而忽略背景中其他的對話或噪音。是圖形--背景現象的聽覺版本。
但知覺的對象和背景也不是截然不變的,在特定情況下,可以互換,關注的東西就成為對象,不關注的成為背景,比如兩可圖。
(3)知覺理解性
我們對周圍世界刺激的認識是加以理解、分析、判斷、主觀體驗、經驗,是指人在知覺事物的過程中,不是被動地把知覺對象的特點記錄下來,而是對過去的知識經驗為依據,力求對知覺對象做出某種 解釋,使它具有一定的意義。
知覺理解的文化差異
魚缸試驗:
東方人往往
容易關注魚缸的背景,美國人更關注視覺的對象:三條大魚
不同經歷的人,對世界的理解是不一樣的。
這種知覺的文化差異其實反映 在我們對周圍世界的認識和表現上,比如藝術表述。
東方人更關注事物的背景,而西方人更關注事物的對象。
蘇州園林-對背景關注的表現(動態,相對認識)
西方繪畫藝術-固定的知覺方式(絕對)
棒框試驗也可以說明東西方人對事物的關注差異。
知覺的差異還可以表現在認知資源上。
(4)知覺恒常性
雖然感官刺激是不斷變化的,但我們的知覺認為它是恒定的,不變的。
是指當客觀條件在一定范圍內改變時,我們的知覺映象在相對程度上卻保持著它的穩定性。
表現方式:
大小恒常性:在一定范圍內,個體對物體大小的知覺不完全隨距離變化而變化,也不隨視 網膜上視像大小的變化,其知覺映像仍按實際大小知覺的特征。
形狀恒常性:指個體在觀察熟悉物體時,當其觀察角度發生變化而導致 在視網膜的影像發生改變時,其原本的形狀知覺保持相對不變的知覺特征。
顏色恒常性:指個人對熟悉的物體,當其顏色由于照明等條件的改變而改變時,顏色知覺不因色光改變而趨于保持相對不變的知覺特征。
原因:我們的眼睛只是一個二維的世界,用視網膜平臺的形式接受信息,而我們的大腦是一個三維的世界,所以感覺的二維信息轉變為知覺的三維信息的過程中會出現很多的意外的現象。
如何在二維的世界加工成為三維的世界影像 ,我們通常要用很多線索,主要有二種線索。
雙眼線索:是雙眼共同提供視空間深度知覺的線索,強調雙眼的協調活動中產生的反饋信息作用。
單眼線索:是可以單憑一只眼睛即可利用的用于感知深度的線索,包括視覺對象的相對大小、遮擋等。
視崖實驗:心理學家吉普森研究人類的深度知覺的形成及表現方式(恐懼感表現),提示了人類的深度知覺是一種是先天的能力。但是也心理學家研究發現,人類的文化背景也會影響深度知覺。
第四章 ? ?思維
一、定義及其重要性
思維是人類認識世界最高級的形式,恩格斯是思維是人類地球上最美麗的花朵。
我們對外在世界的認識,要借助于語言、動作、概念來幫助我們概括和理解周圍的世界,它是要分析事物的本質和思維之間的聯系。
思維的目的是為了行動,是為了表達、溝通和應用。
二、思維如何進行?
幫助組織信息,通過表象、概念、語言,把我們產生的各種各樣的信息整合和利用起來。
三、思維的利用
幫助我們加工信息,作歸納、推理和判斷,楊振寧先生認為我們中國人傳統的思維方式更多地使用演繹的方式,也就是根據一個前提或結論作出無窮盡的推理。但科學的思維方式更多地是使用信息的歸納,來作出推論和判斷或結論。
四、思維借助的心理工具
1.表象-我們對外在世界形成的各種 直觀的形象,這些形象存在于我們的大腦之中,來自于我們的生活,
體驗,是我們對生活的知識表征。表象可以由視覺、聽覺、觸覺、運動感覺產生。特點是直觀性、概括性、可操作性。
形象思維--根據各種各樣的表象來進行分析、理解、推論、創造=表象思維。
表象思維的重要性可以通過心理旋轉(是一種想象自我或客體旋轉的空間表征動力轉換能力,也是一種 評定空間智能的重要標尺)這個概念來理解。
表象與思維是感知與思維過程的一個中間變量,一個過度變量,他比我們的感覺更加概括,但是又比思維更加形象,所以它是二者之間的橋梁和過渡。
很多時候我們在感知以后往往要形成一種印象,在印象形成后產生概念,有了概念以后,我們才可以進行抽象思維,推論和判斷。
2.想像
定義:利用我們記憶里的表象加工、改造、充實、創造新的形象的思維過程,是人類偉大的心理工具。
特點:新穎性、形象性。
主要用來處理圖像,而不是用來處理詞和符號。
功能:預見未來、補充知識和經驗的不足、替代作用、生理調節作用。
進行的方式:
聯合:把各種不相關的事情聯合在一起
夸張:可以夸張事物之間的比例、形狀、大小、關系
典型化:通過深化事物的典型特征達到想像的目的
聯想:
3.概念
概念是我們人類形成的對事物本質的認識,它包括特征的認識,也就是這個事物,它有什么特點。它也包括區別性的認識,也就是這個事物跟其他的事物 ,有什么樣的不同。
概念是互相聯系的、是有層次的差別的、往 往通過語匯來表達,可以很具體,也可以很抽象。
功能:人類使用概念來幫助我們理解周圍的世界,理解我們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理解我們的心理活動。
概念形成,有3個特點:
a:概念具有層次性,而且是互相聯系的。
層次網絡模型:指概念間有節點存在,每個節點又是互相聯絡,組成了一個語義網絡,存在于我們的大腦中,觸動這個語義網絡的一個概念,其他相關聯的概念就會由此而產生。
有些概念聯系得比較緊密,有些就比較疏遠。
啟動效應:通過啟動某一種概念,引發與之相關的概念的活動。是心理學用來研究人類的心理的影響、因果關系非常重要的研究范式。
b由定義性語匯來確定
包括本質性的定義,也包括差異性的定義。
康德提出人類有二種理性:分析的理性和綜合的理性
共性:談的都是概念形成的特征
差別:分析理性,強調概念之間的共同的本質和特征,綜合理性強調概念之間的相互關聯。
Twila Tardif發現英文,要強調概念的本質性特征,會不斷地生成新的概念,會造成一種語言上的形象叫名詞偏差。而中文會產生動詞偏差。(概念形成的文化差異)
c原型理論
指是的人們根據原型(是指一個概念中最有代表性的事物)來對概念進行組織。
自然概念,概述自然世界的一些詞匯,往往是有一些原型的。
社會概念,往往沒有原型,需要跨文化比較和長期的分析、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