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喜歡大宛的汗血馬。
聽說在大宛的貳師城有好馬,大喜。便派遣壯士車令等拿著千金和金馬,去請求大宛王交換貳師城的好馬。
大宛王和大臣舍不得把貳師城的寶馬換給大漢,他們覺得大漢雖強,但到大宛旅途遙遠,漢朝使者每批來幾百人都因為食物匱乏而死的人都超過一半。肯定不可能派大軍前來攻打,便不肯把貳師城的寶馬給大漢的使者。
大漢的使者發怒,揚言要砸碎金馬離去。大宛的貴族也覺得漢朝的使者過于輕視他們,不但遣送他們離去,還派人殺了漢朝的使者,搶了他們的財物。
天子聞之大怒。曾經出使過大宛的人,如姚定漢等人見狀便說:“大宛兵弱,若真能率領三千漢朝大軍用強弓勁弩擊射他們就可以全部俘獲他們的軍隊,打敗大宛。
漢武帝曾經派人攻打過樓蘭并俘虜了樓蘭王,所以漢武帝認為姚定漢說的對。再者他想讓他的寵臣李夫人家得以封侯,以抬高李夫人的地位。所以漢武帝任命李夫人之兄李廣利為貳師將軍前去討伐大宛。
之所以號稱貳師將軍,目的是到貳師城取回良馬。
但大漢到大宛的距離,幾乎是大漢到樓蘭的兩倍。
第一次出征調發屬國6000騎兵,加上各郡國的不規少年幾萬人。一路上的小國都不給漢軍提供食物,攻城又攻不下來,等到漢軍到達郁成的時候,跟上來的士兵不過千人。他們又累又餓,最后大敗,只能領兵撤回。這一戰來回耗時兩年所剩的兵力不過十分之一、二。
漢武帝震怒,拒絕放貳師將軍進玉門關,凡入者斬!
第二次出征從太初二年夏天開始到之后的一年多的時間里就有6萬士兵從敦煌出發,還不包括那些隨軍參戰自帶衣食的人,這些士兵攜帶著10萬頭牛,3萬多匹馬,還有上萬的螺和駱駝,大量的糧食和兵器。
漢朝還增派了10萬甲兵,駐守在酒泉張掖以北。設置拒停休屠兩個縣已護送酒泉,還調發全國七種犯罪之人載運干糧供應貳師將軍,絡繹不絕的轉運物資的人員直到敦煌。
還任命兩位熟悉馬匹的人執驅校尉,準備攻破大宛以后再取它的良馬。
這一次人員充足,糧草充足。最后的戰果是什么呢?
一、大宛拿出許多糧食供給漢軍。具體多少不知道,司馬遷他老人家也沒寫。
二、選了大宛幾十匹良馬、3000多匹中等以下的公馬與母馬。
貳師將軍遠行萬里討伐大宛,兩次討伐總共花費四年時間軍事行動才得以結束,軍隊回到玉門關的時候還剩一萬多人,軍馬一千多匹。
《孫子兵法》說:“百姓之費,十去其七;公家之費,十去其六 。”打一場仗,百姓的資財要耗去7/10,國家的資財要耗去6/10。
在《作戰篇》里有一句話:“智將務食于敵。食敵一鐘,當吾二十鐘。”
吃敵人一鐘糧食,相當于吃自己二十鐘糧食。你可能以為打仗在前線的戰士需要吃很多糧食。實際上并不是這樣。戰士在戰場上吃掉的糧食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吃掉自己的二十鐘糧食,只有一鐘是供給給前線的戰士的。其中十九車是給來回運糧的運糧部隊吃的。那個時候沒有飛機高鐵,全靠人力,牛馬。路上都得吃飯。
戰爭的成本極高,不論國家多么富有,都扛不住幾次打仗。傷敵一千,自損八百。
漢武帝一生窮兵黷武打匈奴,先是把幾代人存下來的積蓄花光了、國庫給打光了;沒錢了就想法子征收財產稅,導致中產以上家皆破;再收人頭稅,起征年紀降到三歲,老百姓被逼的實在沒有辦法,生了兒子的
只能在三歲之前自己殺掉…
榨的天下民窮財盡。
漢武帝花了四年的時間,十幾萬的戰士,十多萬的牛、騾、駱駝以及三萬多戰馬以及大量的輜重、兵器、資源去攻打遠在萬里的大宛,四年后回來幾乎所剩無幾。
為的是什么?
為的是得到三千多匹大宛的汗血寶馬,漢武帝稱其為天馬。又或許為了給他心愛的李夫人家封個侯。
又或許是為什么?
“天子已業誅宛,宛小國而不能下,則大夏之屬輕漢,而宛善馬絕不來,烏孫、侖頭易苦漢使矣,為外國笑。”
這是為了面子——天子認為已經開始討伐大宛,一個小國居然拿不下來,那么大夏等國就會輕視漢朝,而大宛的馬再也別想弄過來了。烏孫、和侖頭就會輕易地給漢朝使者增添煩擾,讓外國人嘲笑。這般勞命傷財,耗散千金到底值嗎!?
或許從他晚年發的輪臺罪己詔可以看出,驕傲自負一生的漢武帝那時已經迫于巨大的政治壓力活的很被動。
于我們自身而言,先要確定目標的可行性,再認真計算成本。如果目標錯的離譜,傷害自己或許可以隨時放棄然后重新來過,怕就怕錯到開弓沒有回頭箭,讓所有人跟著你一起活在地獄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