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高考即將來臨,家有考生的家長們可以說晝夜難眠,戰戰兢兢,甚至比考生本人的壓力還要大。這就是中國式家長普遍的狀態:一切為了孩子。而我,也是眾多家長中的普通一員。
上周,同學發來信息,孩子參加高校自主招生,過了初審,兩個專業拿不定主意,讓我給個參考意見。
我當時毫不猶豫給了她一個建議:遵從孩子自己的意愿。
如果換做以前,我肯定會說說自己的見解,讓他們做父母的拿意見,還會說什么為孩子以后能有一個好的職業,好的前程考慮,家長一定要替孩子考慮周全!
現在我卻非常明確的告訴她這個答案。
連我自己都有些驚異于這種轉變!
這個轉變,得益于看過的一本書——《特別狠心,特別愛》。
從拿到書我就沒有放手,一氣讀完。合上書,不禁發出這樣的感慨:真是太晚讀到此書!
現在把它分享給大家,希望可以給在家庭教育路上焦慮前行的中國父母們一些指導性經驗,從中獲取適合自己的育兒經。
這是怎樣一本書?
這是一部將子女培養成億萬富豪的教育手記,更是一部有助于討論、探究與解決當下中國家庭教育問題的書。
作者沙拉·伊馬斯,是出生在中國上海的猶太人后裔。她成功地培養了三個子女的傳奇故事,令很多父母艷羨,并受邀到全國各大城市舉辦講座分享家庭教育理念。
沙拉借鑒了中國教育和猶太教育的理念與經驗的精華,讓原本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兒女,不到30歲就實現了世界富豪夢。
從這本書上我認識幾個名詞:
“直升機父母”:指一些父母在愛孩子的過程中,始終盤旋在孩子頭上不肯撤退,不經意的還會愈飛愈快、愈管愈多,生怕一減速,就會摧毀自己和孩子的人生。
“中國媽媽”:作為一種標簽上了美國詞典,暗喻為子女包辦一切,關懷強迫,過分熱心的媽媽形象。
更有這些新鮮的名詞,被賦予另外一層含義:“啃老族”、“草莓族”、“孩奴”、“電飯煲”、“洗衣機”“清障機”......這些詞通過書中實例解釋,覺得甚是貼切。
其實這些形象的比喻并非完全丑化中國媽媽,而是一個善意提醒。“母愛”是個古老的話題,“孟母三遷”、“岳母刺字”成千古美談;母愛又是一個嶄新的話題,社會變遷,時代進步,使母愛又具有許多嶄新的時代特征。
作者沙拉在中國出生,熟知并尊重中國傳統家庭教育理念的精華。她綜合中國和以色列先進的家庭教育理念,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培養三個優秀的子女。
沙拉在以色列生活十年,她發現很多家族的財富都是時代相傳。和我們中國常說的“富不過三代”“創業容易守業難”恰恰相反,在以色列,“富可以富三代!”
他們世代相傳的不僅是財富,更是創造財富的技能和素質,而這些東西比金錢更有價值。這種有價值的東西,不是來自遺傳,它來自猶太父母高質量的愛子方式。
猶太人僅占世界人口的2%-3%,操縱世界經濟命脈的猶太人卻不計其數。不僅出現過羅斯柴爾德、洛克菲勒、哈默等企業巨擘,還產生了索羅斯、格林斯潘等金融大鱷;美國大學中20%的教授是猶太人,律師、醫生行業里的佼佼者也常非猶太人莫屬;獲諾貝爾獎的美國人中,有31%是猶太人!
真是讓人欽佩、贊嘆的數據!
高爾基說過一句話:生孩子是母雞都懂的事,養孩子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以前一直不明白猶太人為什么在全球那么有市場競爭力,看完這本書才真正明白,原來這些競爭力是從家庭教育開始的,從小就已經融入生命。
關于如何愛孩子,猶太家長有一整套的獨特方法:
他們以終生受益為目標,不做短線,做長期投資。“有償生活機制不培養養老族”,“延遲滿足讓孩子理解家長”,“100分家長不如80分家長”,“家長退居二線,讓‘興趣’和‘愿景’催促孩子學習”......
形成鮮明對比的現象在國內并不少見,在一些家庭,經常會有這樣的現象:爺爺奶奶甚至爸爸媽媽,端著飯碗追著孩子吃飯,而孩子一面玩或者一面看著電視,轉過頭吃一口飯。
這個鏡頭估計大家都不陌生。更有甚者,我還遇到過有孩子的家長主動要求去幼兒園打掃衛生,分文不取,只為了可以看著孩子。
這就是一些中國家庭對孩子的愛。這個愛,是溺愛,是一種后患無窮的愛,沒有使孩子輸在起跑線,卻會輸在終點線!
這樣對孩子的愛缺乏明確規范的家庭,用情感和心血培養起來的孩子,猶如溫室的花朵,步入社會怎么可能經歷風雨?
太多愛,卻又太不會愛。
我接觸過好多年輕的媽媽,反對其他人對孩子的生活和教育提供任何意見,覺得和孩子最近,最了解孩子,從吃飯、穿衣、乃至零食的口味,到學課外班的安排,甚至人生目標,都一手包辦。
我曾經的一位學生家長,連孩子上學前的鞋帶都會蹲下來幫孩子系好,牛奶吸管要給孩子插好。除了不代替孩子學習,直接是二十四小時不打烊!
好多的夫妻矛盾、婆媳矛盾、家校之間的配合不好,都與這種媽媽“包辦的愛”分不開。
這樣一來,孩子缺乏獨立性,堅韌性,到頭來吃虧的還是孩子。終有一天,家長要為自己的付出買單!
反思以上誤區,雖不是每個家庭全都有,但是或多或少都有涉足。
這本書給我觸動最深的家庭教育方法有這樣幾點:
“延遲滿足教育法”
我們常常認為給孩子錦衣玉食,“超前滿足”“即時滿足”“超量滿足”,這就是最好的愛孩子方式。其實這樣更容易給孩子形成一種錯誤的認知,覺得父母做這些是天經地義的,從而理所當然的享受,等再給他定什么規則、家范,已經無濟于事。
書中的“延遲滿足教育法”是讓孩子學會忍耐,增強孩子被拒絕的心理承受力,培養孩子獲取成功必備的重要“逆商”。訓練孩子在延后享受中磨煉意志,砥礪對人生的期許,變得更有彈性,從而更好地適應社會競爭。
很多猶太富爸爸還會經常安排孩子參加“饑餓體驗”,比如帶孩子去非洲的貧窮地區參觀做義工,讓孩子了解這個世界。
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盡早作為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以獨立的人格面對世界。放手越早,孩子就會越早走上獨立之路。“延遲滿足,知愛也知教。”
在“有償生活機制中愛孩子”
這是猶太生存教育的精華。他們不僅使子孫精明富有,更讓他們無論漂泊于世界任何角落都可以如魚得水,開展事業。
將“生存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其實是直搗教育的初衷:讓孩子長大后活得更好。
世界富豪洛克菲勒,從小給父親做“雇工”掙零花錢,有一個專門記賬的本子,詳細記錄收入和支出,并且每月必須按比例存起一部分,他感到神圣且快樂無窮。洛克菲勒的第二代、第三代乃至第四代,都嚴格按照此辦理。財力遠超普通家庭的家族,對兒女的零用錢卻十分“吝嗇”。
我想起一個中國古代故事:一位母親出門,做了一塊大餅掛在兒子脖子上,等到回來時兒子卻餓死了。原來兒子只會吃到嘴巴下面的部分,卻不知道動手轉一下位置吃其他的。
以色列的《家庭教育》曾做過一個調查報道:愛干家務的孩子與不愛干家務的孩子相比,長大后的失業率為1:15,前者比后者的平均收入要高出20%左右。
因此,做家務、磨難教育是最基本的生存能力鍛煉,也是避免孩子成為“啃老族”的有效方式。
什么樣的愛才是愛孩子正確的打開方式
其實,猶太家長愛的教育和中國傳統的愛的教育有很多相似之處。猶太人認為愛孩子要有長遠眼光,要為孩子的將來考慮,父母不能在愛的名義下感情用事。
“不患慈,患知愛而不知教也”,“溺子如殺子”,“嚴是愛,嬌是害”,“自古雄才多磨練,從來紈绔少偉男”等等,都是中國自古流傳的家教傳統。
這些和猶太家教精神如出一轍的中國古訓,擱在現代父母身上,就知易行難了。
肯德基餐廳,無數次看到過這樣的場景:孩子拿著漢堡。大吃二喝嚼著雞翅,爸爸媽媽,有時還加上爺爺奶奶,大眼瞪小眼在一邊看著,或者吃點從家里帶來的東西。
正是由于從小受到太多的溺愛,好多孩子遇到困難挫折時,就眼淚汪汪,滿臉委屈,表現出“草莓族”外表光鮮、不禁擠壓的特征。
母愛本身沒有錯,如果超越分寸而越俎代庖,讓孩子被過分的愛養懶、養散、養跨了斗志,那就是母愛的罪了。
猶太教育中倡導:越愛孩子,越要后退一步的“特別狠心特別愛”,是以讓孩子長大后生活得更好為出發點,點燃孩子生命深處的技能和素質,它是藏起一半愛,不是丟失一半愛,它是愛得更科學、更藝術、更綠色,而不是愛得越來越偏執、困惑、沉重、迷茫。
這種愛,是綠色地、科學地愛孩子;是有溫度、有理智地愛孩子;是有犧牲、更有智慧的愛孩子。
以色列人的愛子秘籍并非屬于他們特產,它其實早就蘊藏在我們智慧的中國大地。是時代的變遷讓我們丟失了這個秘籍,所以現在的中國父母才在愛的教育中困惑。
其實,現在的父母是中國歷史上最具有犧牲精神、愛孩子愛得最多、最赴湯蹈火的父母,但我們的教育誤區也最多。
借用莎拉的一句話給各位家長友情提醒:你所有的一切,你的生命、財富、地位、時間、經歷,全部教給孩子,你的孩子也不見得終身幸福!只有教會孩子如何做一個謀生的人,教會孩子學會追求自己的目標,學會享受達到目標以后的幸福感和滿足感,你才會有從容的晚年,孩子才會收獲成功的人生。
溺愛孩子一時,會害孩子一世。不要等他遲遲不能自立,啃老成為習慣,生存能力荒廢,你離開他的世界時,聽到他哭泣著說:媽媽,我恨你!
為了孩子,讓我們跟著沙拉一起學會如何去愛吧!
金句:
1.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層這樣來比方:如果你想毒死你的孩子,你就給他飽喝一劑足量的你所謂的幸福,他就可以被毒死。
2.你把所有的一切,你的生命、財富、地位、時間、精力全部交給孩子,你的孩子不見得終身幸福。你只有教會孩子如何做一個謀生的人,教會孩子學會追求自己的目標,學會享受達到目標以后的幸福感和滿足感,你才會有從容的晚年,孩子也才會收獲成功的人生。
3.以色列學校主管給家長的建議:參觀(但不要太頻繁)、交流(也不要太頻繁)、別(過于)擔心、期待變化、相信他們。即從孩子身邊向后退一步,做孩子的軍師,負責參謀、觀察、提醒,而不是越俎代庖地包辦他們的一切。
注明猶太教育家彌賽亞早就鮮明的指出:“在家教方面,教育孩子什么事是不能做的,非常重要。
4.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盡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以他獨立的人格面對他的世界。撤退越早,放手越早,孩子就越容易適應他們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