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回,家里有人身體不舒服,需要服幾個療程的中藥進行調理,只是中藥雖然治本,卻見效極慢,所以必然還有一段難熬的時日。
一時間,各路親戚開始出謀劃策,紛紛獻出民間土方。
有人說要煮紅棗艾草葉,有人說要吃田七豬骨,有人說要喝鴿子湯,也有人說要日飲藥酒……
聽起來都有理,卻因為眾口不一,讓人對藥效無從查證。
后來跟熟識的醫生提起,他只說,民間土方多數源于幾代人生活的經驗,雖然土方的道理都是有跡可循,用藥的道理卻都要因人而異。
后來想想也是言之有理,正如我們平時喝過的各種雞湯,有些出自“吃鹽多過我們吃飯”的長者,有些出自苦心孤詣的學者作家。
社會是大眾文化聚集地,倡導言論自由,包容不同的視覺角度,是求同存異的,單單一件事情,就有可能引發千萬種思考,一千個人眼里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而作為文化受眾者的你,并不是遵照所有的道理和規則,才能活得好。也不要因為誰的話邏輯強、逼格高、有道理,就只顧盲目認同或者奉行,卻不管它是否適合在你的世界生長。
“我們聽過很多道理,卻仍舊過不好這一生。”
《后會無期》里的這么一句話,至今還在大眾中流傳轉發,我們心底里當然深有觸動,可實際上的思考和感悟卻少之又少。
因為我們聽過的道理,好像都很有道理,可是有很多道理本身就是相互矛盾的。
很多時候我們聽別人的話,看別人的文章,是淺嘗輒止的淺讀,是浮于表層的慨嘆,并沒有真正引發自己的鉆研和深思。在社會文化泥沙俱下的時代,對你而言有益無益的道理,都如風過耳旁頓無痕跡,不過是粗略地瀏覽過、轉發過,在你的世界里輕輕掠過,就像食物被你囫圇吞棗一般地咽進喉嚨,滾入肚子,更像是充饑,而不是品味,好不好吃你其實根本不知道。
所以,我更建議你在一番看似“很有道理”的言論面前,學會思索,抽絲剝繭,剖析,過濾,再全數吸收。
對我而言,道理是口香糖,要細細嚼過才知道是不是自己喜歡的味道。
如果你經常混跡簡書,就會發現對于同一件事,不同的作者會有不同的見解,落筆之時也會有不同的著力點,就像近期最熱的霍心大婚,有人主張愛情需要等待,有人主張愛情需要主動尋找,有人覺得你不僅要等,還要找。
再看動物園老虎傷人一事,許多文章一出來就已經自行定論,有些將責任歸咎于傷者,有些將批判的矛頭指向傷者丈夫,我們一同大肆起哄或討伐之后,在新聞的澄清報道面前“啪啪啪”地被打臉。作為讀者,你是否也曾經覺得這些定論很有道理?甚至沒有思考過,這一切都只是過多渲染的表象,事實甚至還未經查證。
還記得《歡樂頌》的邱瑩瑩第一次失業之后,在父親的鼓勵下買了一堆成功學的書,天天激情盎然,高喊成功口號,于是遭到安迪的當頭棒喝。
評論區里好多人都說,邱瑩瑩和他父親確實是傻,以為看幾遍這種邏輯不通的書就能成功嗎?安迪說的才有道理。緊接著,越來越多人開始隨之起舞,齊齊擁護這種觀點的同時贊揚安迪的聰慧也吐槽邱家父女的無知。
他們覺得這才是道理,可我敢說,很多年輕人初涉社會,書架上都可能會有成功學的書,特別是馬云的、喬布斯的……
與其說那是工具書,倒不如說是精神食糧。
為什么?因為他們通常還不具備最實在的核心競爭力,所以首先需要精神上的鼓舞,就像邱父的初衷一樣,要一無所長還面臨失業窘境的邱瑩瑩發奮圖強,第一件事就是重拾信心,然后才開始自我提升的種種行動。所以,我不覺得邱家父女的想法,如觀眾說的那么毫無道理。
而換句話說,我們平時熬的雞湯,又何嘗不是另一個版本的成功學呢?
你之所以覺得誰的話都很有道理,不過是因為你不夠了解自己,不知道自己的優劣所在,所以才如此左右搖擺。
前段時間掀起一陣頗為怪異的辭職風,因此也有不少關于該不該辭職的道理橫空出世。我一個朋友在微信里纏著我給她出主意,“有人說如果覺得工作沒有前景就應該辭職。”
“那就辭。”我回道。
然后可怕的事情發生了,沒完沒了的循環模式就這么開啟了。
“可有人說自由職業更苦啊。”
“那就不辭。”
“但不辭職的話又覺得很苦逼。”
“那就辭。”
“但有人說沒有一份工作是不苦逼的。”
“那就不辭。”
“可他們說的都有道理啊,年輕就應該勇于改變,所以你說我到底該不該辭職。”
“隨便吧愛辭不辭我真的不在乎。”
這,就是典型的聽過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的例子,其實對我這位朋友而言,首要考慮的不是該不該辭職,而是適不適合辭職。并不是所有道理放在你的身上都會閃出光來,至少也會有概率性。
當你根本不知道什么樣的“成功學”適合現階段的自己時,盲目相信別人口中的道理,會讓你陷入思維的死循環。
高考剛結束的那段日子,微博里不少人開腔,“孩子們,別以為就此解脫了,成功與否和讀書無關。”
然后,樓下便開始刷屏式回復:
“就是啊我高中都沒畢業,現在還不是一樣開寶馬。”
“我同學還在搬磚,大學都沒讀的我已經回家蓋樓了。”
“……”
然后,我大姨的兒子也是這么被洗腦的,高考成績出來發現上不了本科,索性一撒手就說不讀了,一身傲氣地沖我大姨嚷道,“你看XXX,小學畢業就出來做生意了,現在都已經開了好幾家連鎖,能不能成功跟讀書一點關系都沒有。”
我大姨直截了當地反問道,“人家家里有資金支持,你有嗎?人家不讀書但是天天往工廠里跑,你能嗎?人家有了不得的口才,你有嗎?如果你覺得自己行,那就別讀了。但是你要知道,不是所有人不讀書都能靠自己干事業,有的人就適合好好讀書學技術!”
被我大姨一問,他倒是立馬認慫了。
那時候我就覺得,我大姨真的更了解他兒子是哪塊料,讀書致勝或許才是最適合他的道理。
很多人的問題是見一個愛一個,而你的問題卻在于見一個信一個,很多人的道理聽起來都很有道理,可并不是條條道理都能讓你通往成功,選擇適合自己的道理,就跟選擇適合自己走的路一樣,是決定著你的最終歸宿的。
(原創文章,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抄襲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