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都是一個很焦慮的人,我深深地承認。
我清楚地記得備戰期末的日子里,從爬床到睡著的那段時間是一天中最恐怖的時候。心跳像是為了重擊黑夜,呼吸像是為了打亂空氣,不安從心跳擴散到全身,又從呼吸爬進身邊的縫隙。神經緊繃讓我無法思考亦無法入眠,然后所有糟糕的念頭都跑到腦子里,我即將到來的考試還有多少沒有復習,我有多么思念家人朋友,我多么恐慌黑夜中不會出現卻似乎無處不在的鬼,還有我失戀將近一年卻無法釋懷的焦躁。我覺得自己忽而被打散在黑夜中,失去自己的形狀,下一秒又被一只手緊緊捏在一起,快要窒息。于是,我總是躺著半個多小時,猛地睜開眼睛發現精神依舊疲倦卻緊張。
這時候我都會再拿出手機看看小說把眼睛看累了,或者看看老子的道德經試圖放松精神,最后再折騰半個多小時才能昏昏睡著。睡眠質量依舊不高,無論何時醒來總是做著冗長又奇怪的夢,一刻也不停歇。
我有時候想這是為什么,這些征兆一定是提醒我有什么地方不對了,我每天早上起床后會去圖書館呆一整天復習考試,晚上回來吃飯的功夫看一兩集劇放松心情,每天和老友聊聊天,和姐姐妹妹說晚安,經常和媽媽打電話,定期和爺爺打電話。我還經常整理心情,日記一周可以記上三四次,課程的閱讀材料和閑書也做滿滿的筆記,對于其中的知識和思想個人也很感興趣。然而,焦慮還是陰魂不散,讓我覺得痛苦萬分。
一兩年前我開始正視焦慮這個問題,內心總是沒有緣由地慌亂,早上醒來的時候,閑暇的時候,我將其歸因于讀書太少。之后便開始有計劃地閱讀,雖然閱讀量和速度平平,但也一直在充實自己,專業類,哲學類,社會類,心理類。前段日子,有那么一周的時間,真的覺得內心特別的祥和,每天看一點閑書,好好學習,開心地和朋友聯系,仿佛真的找到了生活的平衡,我以為自己真的悟了,得道了。然而,事情并不像我想得那樣順利,考試壓力的來臨,輕易打破了我的平衡,我被打回原形甚至更加糟糕。
我想問自己做的努力都白費了麼?類似修行的這段日子成果難道全部毀于一旦?今天下午我安靜坐在圖書管里,盯著電腦屏幕,內心卻咆哮怒吼,除了焦慮之外更多是對自己失望。
于是我花了一個小時揚揚灑灑寫了幾千字來分析自己焦慮的根源,小時候的不堪往事被挖出,塵封的記憶一下子沖出牢籠,自己寫得痛哭流涕。小時候,被忽視的無力感一直占據著心頭,于是十歲十五歲二十歲,我不斷重復做著被歹徒、敵人、僵尸追殺沖進自己的家里卻無人理睬我在說什么的夢,夢里我總是如釋重負地回到家里,急得跳腳敘述發生的事情卻沒有在聽時我不得不走出門繼續擔驚受怕地跑老跑去。在陌生的環境里,我無法釋放自我,輕松談笑,只有在特別熟的人面前,自我才會因為有了安全感而探出腦袋做著鬼臉。我無法面對時間的空白,無法面對一無所知的黑夜。回想著自己短短十幾年的記憶,似乎從沒有過安全感和內心的平靜。
我以為經過這一番深刻剖析,我直面過去,情緒就會釋放出來,我就會好起來。可是感動褪去之后,我發現自己并沒有平靜一點,相反,和著回憶中的傷痛,情緒變得更加復雜和洶涌。
想起一年前看過一本書叫《如何才能停止焦慮開始新生活》,記得當時看過之后心情有所平靜,于是我立馬病急亂投醫下了電子書。看了第一篇之后,果然有點效果。“今天不再,所以過好每個今天。”其實,只是很簡單的道理,為什么我們卻那么不容易想通?
為什么我們明白了有些話不該說,卻依然不由自主被憤怒控制?
為什么我們明白了時間的重要,卻依然看著它溜走無所作為?
為什么我們知道這么做會讓愛人難過,還是在事情一發生就完全失去理智?
我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焦慮這種突觸是如何慢慢建立起來的,當時的原因我幾乎都一一釋懷了,我不再為了被忽視而難過,家人之間的關系也有所改善,自己慢慢變得內心強大。可是如今卻形成了巨大的慣性,我無法從這種強大的洪流中抽身。生活不知道被什么控制了,自己像玩偶一樣在提線的操縱下,做出著反應。
所有的事情都是一樣,最初是一種簡單的反應機制、甚至保護機制,于是我們養成習慣,我們的身體在情景下自動應答,我們的情緒在詞句、語氣的召喚下就一發不可收拾。
這和慣性思維一樣,情緒綁架了思維,使得我們無法根據實際情況作出改變或者無法有創新之舉,只能沿著古老的腳印,去走如今已經不適用的道路。
人們都傾向于各自思考問題的方式,一旦這種方式經過日積月累加固之后,我們很難跳脫出當時的情緒配比產生一種新的反應。正如當考試來臨前我的平衡被輕易打破了,因為我以前考試前的焦慮感被喚醒了,這就是特定情境下特定的情緒配比。即使我之前的平衡似乎運作良好,但是畢竟沒有形成新的慣性,尤其沒有經歷過外界力變化的考驗,只是在無外力作用時平衡。
就好像損失厭惡會導致我們的非理性行為,但是從遠古時期來看,確實弱肉強食的叢則法則下必須具備的特點。損失厭惡幫助祖先們規避風險、保障安全,從而順利地繁衍下來。這種思維模式一代一代遺傳給我們,如今多數情況已經不再適用,損失厭惡卻依然在我們無意識時左右著我們的生活乃至人生。經濟學家稱之為"深層理性",我認為慣性這個概念更合適。
首先我們要做的,就是認知到這種模式的存在。我需要知道焦慮是因為我們習慣不安全感和對于未來沒有緣由的擔憂。它很可能來源于理性思維沒有完全成長起來時兒童面對外界壓力時的正常反應,后來理性思維建立起來之后,個人卻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反應模式已經形成,理性思維如果良好運用是能夠慢慢移除曾經非理性的反射,但是沒有感知到這種模式就會被焦慮控制。我們要做的,是讓理性思維感知到焦慮的不合理性并視其為敵人,形成新的思維模式,積極地對于現狀采取新的反應。當這種模式被固化以后,此種外力便不再能夠喚起焦慮,反而成為新平衡的一部分。
正如蘇格拉底所說,養肥了同情和憐憫,便不容易控制它了。
我并不否認感性思維可以讓我們看到更加豐富的色彩,但是理性思維確實是避免我們成為情緒的奴隸并保持精神獨立的一劑良藥。
所有事情都有其根源,細心觀察,關注自己身體的變化,便能輕易發現自己缺少什么需要什么,然后相應改變,才能找到自己的平衡。《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煉金術士說,傾聽你的內心說什么。焦躁也好,亂糟糟不清晰的囈語也好,都是我們內心最真實的寫照,我們應該正視它們,才能慢慢撥開這些冗雜的情緒和模式,真正和自己的心靈對話。
而我們所經歷的這些焦慮或煩躁,無非都是外界加在真我上的負荷,長期滿負荷運作會導致功能失常,真我不堪重負甚至更加隱蔽。和心靈對話的過程,就是按時清理負荷的過程,給自己一點新鮮空氣,讓自己向無負荷的真我再靠近一點點,讓生活向平衡再挪步一點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