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網友非常熱衷于在頭條微博和聊天群中各種爭論。比如:餃子蘸醬油還是醋、粽子是甜的好吃還是咸的好吃、不同明星的粉絲會互相撕逼、不同球隊的球迷也常互相爭論、甚至不同品牌手機的粉絲也會互相爭論。
有些爭論是不可能分出對錯和好壞的,即使爭論一百年也不會有啥標準答案。總有一些喜歡參與口水戰的網友,并不善于區分事實和觀點。而區分這兩者的能力,恰恰是批判性思維的技能之一。
? ? ? ? 批判性思維的重要技能主要包括:判斷信息是否恰當,區分事實與觀點。如果連觀點和事實都經常搞混淆,又如何能進行正確的批判與思考?
1 什么是事實?
事實就是把不以為人意志為轉移的客觀事物。比如太陽從東邊升起,一天有二十四小時等等。
? ? ? 1.1 事實有啥特征?
1.1.1 事實無“對錯”、無“好壞”
? ? 客觀的事物,都這樣。
1.1.2 事實有“真假”
? ? ? 符合事實的,就是“真”;反之就是“假”。
1.2 事實的可驗證性
這里的“可驗證性”既包括“證實”,也包括“證偽”。
? ? ? 1.2.1 可驗證,并且顯然的
有些事實屬于很容易驗證的,并且不易引發分歧。比如:小明出生于1999年。
? ? ? 1.2.2 可驗證,但不顯然的
比如馬云擁有很多資產。這個事實不是很顯然,但如果非要查實,多花點力氣還是有可能驗證的。
? ? ? 1.2.3 不可驗證的
還有一些事實是無法驗證的。比如歷史上的事件,這些無法百分百驗證,但是一般算作事實。
1.3 哪些事實可以爭論?
第一類,通常不需要爭論;第三類,即使爭論也不會有結果。
所以,今后你如果要跟別人爭執某個事實的真假,先看看是不是屬于第二類的。如果不是第二類的,那就完全沒必要爭論。即使是第二類的事實陳述,也要看是否值得爭論。只有性價比足夠高的論題,才值得你花時間和精力去爭論。
關于事實的可信度以及如何論證,這點以后再論,先聊聊觀點。
2 什么叫觀點
觀點就是自己主觀的一些看法。
觀點和事實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觀點受主觀影響的,而事實是客觀的,完全不受主觀影響。
2.1 觀點的分類
2.1.1 無需思考,得出的觀點
感官體驗,直接來自于人的動物本能。得出這類觀點是不用經過大腦的,類似于條件反射。比如我好熱,我好困。
價值觀偏好,主要來自于每個人的生活習慣、家庭環境、文化背景等等。一旦形成了某種價值觀偏好,就如同思維定式一般。作出評價也是不經過大腦的。比如我喜歡華為手機,我不喜歡日本。
2.1.2 經過某種思考,得出的觀點
思考的方式有很多種:
不靠譜的就是完全靠猜靠聯想,然后得到某個主觀臆斷。
靠譜的就是有:通過演繹歸納類比等辦法得出相對靠譜的觀點。
2.2 觀點的特征
2.2.1 對于“感官體驗”的觀點
完全不存在“真假”、“對錯”、“好壞”。
比如同一時間同一地點,有人會覺得溫度高,有人覺得溫度低。你不能說某個人是對的,另一人是錯的。
2.2.2 對于“價值觀偏好”的觀點
如果“價值觀偏好”純屬私人領域,就跟“感官體驗”類似,也沒有“真假”、“對錯”、“好壞”之類的說法。比如喜歡什么顏色的服飾、喜歡什么口味的食物、等等。
但是,對于涉及到公共領域(比如政治領域、道德領域)的“價值觀偏好”,就會有“好壞”之分。很多公共領域的價值觀,都處于中間的灰色地帶。
2.2.3 對于“經過思考得出的觀點”
這類觀點,也會有“對錯”之分。因為思考的過程是有可能出現偏差和謬誤的。比如用演繹法進行推理的時候,可能會出現推理的邏輯謬誤。用歸納法進行總結的時候,樣本的片面性會導致結論的片面性。
2.3 哪些觀點值得質疑和爭論?
對于“感官體驗”和“私人領域的價值觀偏好”,質疑是沒有意義的、爭論是沒有結果的。
對于“經過思考得出的觀點”,這方面是可以進行質疑和爭論的。
結語
? ? ? ? 學會區分事實和觀點,可以減少不必要的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