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寫過小說?
聽說80%寫小說的人,會遇到這樣的問題:
一開始特別興奮,才思如泉涌,但很快就寫不下去了,開始懷疑自己這個故事到底好不好,甚至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
有位作家管這叫“30頁障礙”——當你寫到30頁的時候,就會寫不下去。
這位作家叫維利多亞·林恩·施密特,美國人,他說:
幾乎每個作家都會在創作過程中遭遇所謂的“30頁障礙”,也就是你在寫小說或者劇本的時候,你有一個很不錯的點子,你花了幾天構思大綱,寫下前30頁。
然后你突然失去了能量,越寫越寫不下去,你寫作的速度慢了下來,你對自己正在創作的作品失去了興奮的感覺。
你心里暗想:也許這個構思沒有那么特別?也許我該換一個故事?這個已經寫不下去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摘自:《經典人物原型45種:創造獨特角色的神話模型》
在這本書的開頭,他有這樣一個觀點:
不要放棄你的故事,實際上,大多數時候問題并不出在你的故事上,而是出在你的角色上——你不夠了解你的角色。
你可能已經想出了一些主要情節,但沒有想過你的角色處于這些情節中時,會有什么樣的反應。你只是用自己的情節安排去推動故事發展,而不是用你角色的性格去推動。
你只對你的角色有個大概的印象,但你不知道他的動機、目標或者恐懼,你不知道他喜歡什么,討厭什么,也不知道在你設置的這種性格下他應該做什么事。
也就是說,你的角色在你的筆下沒有活起來,他們像是一個個被你控制的牽線木偶,而不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
而實際上,推動故事往前發展的應該是你筆下角色的性格,而非你的情節安排。
《瑯琊榜》中,靖王救衛錚那個橋段,夏江明明說的是實話,但皇上不信,并不是情節設置他要不信,而是他性格多疑,越是沒有疑點的時候他越不信。
這才是合情合理的。
只有人物的言行符合他的性格,才有趣、有沖突、有看點。
看到這里也許你會說,這篇文章是不是跑題了?角色性格和寫不下去有什么關系嗎?
有關系。
不夠了解你的角色,無法讓角色自己去推動故事發展,是你寫不下去的根源。
想想看,不能讓你筆下的人物自己去“決定”自己要做哪些事、不做哪些事,就相當于他的所有行為和語言都是你“現編”的,你需要現編那么多性格不同的角色對話和行動,你當然編不下去啦。
那么,現在找到根源,該怎么去解決這個問題呢?
一,看看經典人物原型這一類的書,可以看我文章開頭提到的這一本,也可以看其他的,如“經典原型36種”,所有的角色都會包括在里面。
二,平時看劇看書的時候,如果覺得某個角色讓你特別喜歡,可以留意這個角色的做事風格、說話用詞等。比如我很喜歡《瑯琊榜》中言豫津和蕭景睿,還有飛流這三個角色,就會去刻意留意他們之間的對話,這樣下次自己寫這個性格的人物時,就知道該怎么下筆了。
而你如果寫的是現實中的人物,那就要多去觀察那一類的共同特點。比如你要以清潔工為主角寫一個故事,那就要多去跟清潔工聊天,多聽聽他們彼此之間是怎么說話的,還要多觀察他們走路的形態,休息時是什么樣子、工作時是什么樣子……
無論是情節設置,還是角色特點,都要多去琢磨,看到好的案例多分析并添加到自己的筆記里,這樣寫起來才能游刃有余。
最后,如果你寫過小說,也已經遇到了這個問題,本文提供的解決辦法你可以去試一試;如果你有寫小說的想法但還沒開始寫,那么可以收藏本文,當你開始寫的時候,興許可以讓你少踩一些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