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大河》的白描手法寫得真好,該快的時候快,該簡略的一點啰嗦也沒。該表達情緒的時候,細節(jié)刻畫的又很到位。一路演繹各位主角的人生成長,戰(zhàn)勝各種困難和挑戰(zhàn),順帶又把大的歷史背景,用當時典型的產(chǎn)品和人們熱衷的行為一筆帶出。比如說夏士蓮。真是讓經(jīng)歷過那個年代的人會心一笑。
這種寫法真地十分的接地氣。沒有為了描寫而頗為作坐的描寫。讓人聽了一氣呵成,欲罷不能。除了作者的寫作風格,我覺得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作者的料足。內(nèi)容十分充實,主題鮮明。最最重要的是,作者的智慧,足夠駕馭這些資料。她賦予人物的故事線和智慧,化解各種矛盾的能力,遠在讀者之上,這樣就完全能夠吸引讀者像尋找答案一樣,繼續(xù)閱讀,為書中人物的精彩對應拍案叫絕。
所以,其實小說和科學論文雖然文體大不同,但是基本的邏輯都是相通的。都是提出一個問題,一個挑戰(zhàn),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什么樣的論文有價值,首先得是前人沒有解決的問題,或者沒有發(fā)現(xiàn)的問題,其次得是有意義的問題,就是一旦的得到解決其產(chǎn)生的價值巨大。好的小說也是,首先作為作者,你得能夠抓住讀者的痛點。其次你得利用書中的人物去提出解決這個痛點的方案。如果解決的方案,很low,比讀者的智慧還low。讀者就不會覺得這是一本好書。再者,即使解決的方案很好,但是,這是一個沒有什么共性,沒有什么價值的問題,那么也很難引起讀者的共鳴。
這一點上《大江大河》做得就非常好,她抓住的是中國人在改革開放這三十年中面臨的非常實際的問題,并且給出的是遠遠高于普通讀者見識程度的解決方案。并且她展開的是一副立體的生活人生圖譜,關于事業(yè),友情,愛情這些考驗和選擇,關于報答,背叛這些有人群就存在的永恒話題,她給出了改革開放以來一代優(yōu)秀的中國人的回答。
文中有一段,剛回國的梁思深在和宋運輝進行討論中,對于個體戶在市場經(jīng)濟中得不到公平的對待。開個公司特別的難,還有必須得掛靠在國有企業(yè)下面的情況,向宋運輝表達了非常的不理解。宋運輝卻對梁思深說,從美國回來學到了很多先進的東西是好的,但是不能只是對中國暫時落后的情況表示挑刺兒和鄙視。國家這么大,無論什么事情的形成都是有原因的。真正應該想得,不是她怎么不那樣,她為什么要這樣,而是我們自己能做什么,能夠改變什么。是做一個這也看不慣的,那也看不慣的假洋鬼子,還是利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和國外的先進經(jīng)驗為改變國家命運而行動的實干家。年輕人要多觀察,不要忙于下結論。
這些話,是經(jīng)由人物口中說出來的,但是反映了作者對于迅速變化中的中國比別人高一步的見解。雖然問題很多,但是進步的空間也大,如果一切都已經(jīng)非常完美,也沒有給年輕人發(fā)揮的空間了。
說話聽聲,鑼鼓聽音兒,如果寫作者沒有好的見解,沒有真摯的情感,光是寫作技巧和套路,是無法寫出有靈魂的作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