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說,“人總以為他所看到的便是這個世界的極限”。
思考,即對問題或爭議的解決為目的的一種積極主動的心理活動,其中涉及到觀察,分析,綜合,決策等過程。
思考對我們的作用不必多說,對我個人而言,在設計方面的思考是相對一般人需付出更多專注的。
可是,我卻早已養成了被動接受知識的人,遇到新的問題和觀點,總是過眼即逝,無法做出自己的判斷和評價。問題總結如下:
對書中觀點無法做出實際用途的轉換
沒有自己的觀點在里面,很多時候會出現,自己看錯,卻找理由去支撐
對作者的觀點無法做出反駁或者不同意見,一般只能接受
所以針對以上問題,我必須做出以下幾個問題:
如何將觀點進行輸出,在實際中用起來?有哪些途徑,在什么時間,地點,向誰輸出?
沒有觀點的原因在于,一般是我對基礎知識的了解不穩固,更重要的是不能以實際的例子還有已有知識結構去認識新的問題?我覺得可以把“圍墻”做為一個測試,先以自己目前已有的知識去做分析一篇文章。再以,對議題的了解,去再做調查,進行下一步的文章書寫。
跟第2點類似,都是沒有自己的觀點在里面,所以只能盲目接受,那么就要用到那幾種方法了,就是特殊情景置入!
針對以上的思考,進行保留判斷,然后進行再思考:
以前我也知道,要對觀點進行輸出,可是最后沒法實現,我覺得原因有那么幾個:
根本就沒有自己寫出一篇有頭有尾的文章
別人的文章都是修改了5遍才發表出來,自然有這個自信了
當然,我還得應用這本書講解的幾個方式去評論我的文章,清晰性,簡潔性,有沒有突出重點的表達等等。
對向誰,和哪種渠道輸出沒有自己的方式,我覺得首先可以在微博,或者給幾個朋友先看,比如王,邵,鄒他們。
沒有知識儲備,這就涉及到更多的因素:
知識沒有一個調動性,也就是標簽式的知識,比如說這一篇就是思考等等的。
知識沒有一個輸出的過程,所以很難有一個很深的理解,比如那個PS還有VRAY,如果我肯花時間去做,那么所有人肯定愿意回答我的問題。
沒有這個習慣,容易先下判斷,比如說“圍墻”,第一個判斷,那就是城市規劃的事,而我不熟悉,那么我就不能去理解了么。我現在想到就有一個聯系,就是交通還有聯系,這在景觀也是經常有的一個事情。
方法論的應用:在閱讀之前可以先列一張可以評價的東西,然后一項一項的去解決。最好的方式就是說,觀看案例并且寫出自己的分析過程。強迫性去實施
記得以前我有個強迫,那就是在路上絕不看手機,要么就停下來去看。
記得以前我有個強迫,那就是看微信文章一定要全篇看完。
那么今天,我感覺要有一個強迫,真的是設立一個博客,每天去輸出我的看法,最后可以在朋友圈發送
內容:觀察的事物,傾聽的事物,對一個觀點的簡單看法,對一篇或多篇主題文章的一個輸出。
時間:有空就可以編輯書寫,可以在晚上睡覺前做一個編輯或者是作為一個進入學習的儀式?
方式:微博,還是有個叫簡書的?
以上內容似乎是偏題了,先總結一下,現在就是對自己為什么沒有思考能力做了一個分析和大致的解決方案,一個詞“輸出”
思考可以說包括兩方面獨立的思考:批判性思考和創造性思考。
現在以創造性思考為主要談論對象:
創造,創造,其實文中最主要的一個觀點就是,擁有創造性的人只不過是習慣于有創造性的態度去觀察,思考,而大多數我們已習慣于沒有。那么創新性的態度是什么,比別人產生去更多的想法。文中也給出了十則想法源泉:其中比較有用的我認為是,
非常規思考
自由聯想(也即)頭腦風暴
場景假設
類似(設計中經常用到的)
在這個過程中,要做到的關鍵一點(也是批判性思維中重要的一點)那就是:保留判斷,千萬不要以為你已經想的夠多了。盡量發揮出你的想象力,脫離經驗,脫離以往。
然而有些時候,我們卻陷入迷惘,怎么也想不出,或者嚴重偏離實際。這個時候就要回到問題的本身去,去看看我們對待問題是不是有局限性,在設計中,可以應用加法,比如背包,可以想象出一個殼在背上。這個時候你就會發現自己的思路被打開,世界一片明朗。
另外一點就是缺乏好奇心,這一點從我們的教育,一步步的被壓制,直至沒有了好奇心。給去的方法就是在閑來無事的時候多多觀察周圍的事物,是探尋,尤其是對設計有所幫助的,這件東西為什么用起來舒適,為什么這么設計,為什么這樣看起來好看,運用前面所說的嘗試以自己已有的知識去回答,最難的一點,也就是我最缺乏的一點是,缺乏追根溯源的精神。比如說最近觀察的手機和電腦的外形,它是如何一代代改進的。有時候只加了一個金屬的收邊卻變得時尚好看起來,那么在建筑小品設計中是不是也可以運用這種形式呢?當然了,追根溯源還需要前面所說的一個基礎性知識。
這也同時點出了一個,創造是要以深厚的知識儲蓄為基礎,加以好奇心的積極主動,以不同于常人和往常的經驗的角度去思考解決問題。
不同于創造性思考,我們或許更為需要的是批判性思考。
為什么需要批判性思考?對我自己而言,太容易被動接受觀點,以及習慣性的把想法想的太天真忽略很多細節,然后就去做了,或許有時候收效還不錯。但是,書中有句話特別喜歡,精致的作品只屬于成熟,謹慎,細致的人。這一點老師,也曾說過我。這或許就是我一直能不出可以來“炫耀”的東西的根本原因。
而在生活中呢,太多想當然的時候,以為看到的一切便是所有。情緒的影響,環境的影響,等等都可以影響一個人的行動和話語,太早做出結論總是含有偏見的。這又回到了剛才創造性思考中所說的,保留判斷的重要性!用自己的話就是質疑一切觀點和論據!
批判性思考,我將批判對象分為幾類:
1.作品(方案):清晰,安全,便捷,效率,經濟,簡潔,舒適,持久,兼容,美觀(這里用到了記憶宮殿的方法,還是蠻有實踐性的)
2.流程:5W3H;工具的獲取,儲存,運輸;成本,利潤
3.觀點及立場:有效性(邏輯性),真實性(可行性)
批判技巧:
1.置入情景,故事性的應用,設計中可用
2.想象對方會如何反駁我的觀點和方案
3.方案是否讓別人感到清晰,有沒有突出重點
與大牛,老師等交流:
1.先預備好該知識的盡可能多方面的內容
2.問題在一定范圍內,但要有開放性
3.預估他們的回答,如果對方沒有切中要害,方可進一步提問,真正答道我們真正所需要的問題。
上面一大丟,太過于繁雜。下面真的來個行動指南。
1.對“圍墻”進行一次思維挑戰,最后輸出文章,與人交流。
2.在接下來對看到有意思的東西進行觀察,每天至少有一樣,如好看的實物,一個方案的美感評析,一件事的思考,照樣寫出點東西出來。算作是日常熱身。
3.基礎知識的把握,專業書還是要多看,并結合案例分析
4.堅持一件事原則,既然都是關于思考的,那么對于英語可以先放一放。
5.堅持思考的輸出,才是王道。
先留個坑,再完善,第一次寫這么長,有點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