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的朋友》書摘(XIII)

4.正確復述

溝通在很多時候并不像看起來那么容易。具體一點說,如果甲與乙兩個人需要溝通,過程是:甲將他的想法用他的語言表達出來(即“編碼”),乙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甲的語言(即“解碼”),然后反過來,重復數次。

每個人的“編碼/解碼”機制都是長期積累獲得的,而且深受環境的影響。比如,在一些地域,人們普遍認為“慷慨大方”是褒義詞,“精于算計”是貶義詞;而在另一些地域,人們普遍認為“精于算計”才是真本領,“慷慨大方”是智商不夠。如果分別來自這兩個地域的人在溝通中沒有意識到這樣的差異,就算他們使用的語言相同,溝通的結果也難免扭曲。

況且,發送者生成他的想法——所謂“想明白”——本身就不是容易的事,“編碼/傳遞/解碼”過程不一定能夠協調無誤地實現,還要把結果與自己的現有知識體系融合。有效的溝通到底有多難?

假設我們是溝通中的“接收者”,并且除了我們的“解碼”過程外,其他的環節都沒有問題。在這種情況下,無論如何我們都可以這樣想:我們的“解碼”結果不見得正確。所以,為了保證溝通順利,往往需要添加一個驗證機制,或者說反饋機制。

在溝通的過程中,當我們聽對方(這里僅限于面對面溝通)說完之后,應該自覺避免自以為是,認為自己肯定理解了。不妨套用以下句式進行驗證、反饋:

“你的意思是……,是嗎?”或者“你的意思是……,我理解得對嗎?”

如果對方表示沒有問題,就說明討論可以進行下去;如果對方有異議,就要等待對方的重新表述或者我們的重新理解,直至在這一點上沒有異議。這需要耐心,有的時候是無限的耐心。

我們常??梢钥吹綔贤ㄖ械摹敖邮照摺笔褂玫木湫团c剛剛使用的略微不同,他們說的是:“那你的意思是……嘍?!”而后不等對方有所反應,就(群)起而攻之。這樣的“接收者”——或者出于無心,因為他們不知道還應該有一個“驗證機制”才可以保證溝通的有效;或者居心叵測,利用對方表述的漏洞;更有甚者,干脆用“莫須有”的手段(這是一種邏輯謬誤,叫做“稻草人謬誤”)。

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這樣的“討論者”,干脆避開。就算是出于無心,也相當難辦,如此人干脆就是居心叵測,哪里有時間繼續與他糾纏下去?英文中有個描述這種人的表達法,特別生動:“impossible person”。

5.勤于反思

每個人都有各個方向的局限,認知上的、經驗上的。

艾賓浩斯錯覺? www.brainbasher.com網站列舉了100多幅這類可以證明我們的視覺不可靠的圖片。每個人都可能出現“只看到部分事實”的情況。而“把部分事實當作所有事實”在生活中比比皆是,盲人摸象天天都在發生。

所以,我們需要反思,并且要常常反思。蘇格拉底:“As for me, all I know is that I know nothing.” 下面列出幾個反思的要點。

深刻了解經驗的局限

擺脫經驗主義的第一個技巧就是“了解經驗的局限”。

盡管比例很難確定,但是很多重要的知識都具備這樣的屬性:了解本身已經基本等同于掌握?!敖涷灤嬖诰窒蕖本褪沁@樣的知識。但是,許多人常常會因為恐懼而放棄這種知識,轉而不顧準確與否,再次依賴“現有的、明知道并不完整的經驗”。

舉例來說,從道理上每個人都能明白“在游泳池里如果抽筋了的話,只需要仰在水中不動就肯定不會沉下去”,可幾乎沒有誰會那么做,因為那一瞬間的巨大恐懼會打敗絕大多數人。

同樣,股票投資的道理無論由多少人講解過多少遍,無論受眾聽的時候點了多少次頭,當股市大跌的時候,絕大多數投資者會選擇“割肉”而不是“補倉”。所以,擺脫經驗主義,不僅需要對道理本身的了解,還需要勇氣。其實,求知的路走到一定程度后就必須靠勇氣,而非智商。

時刻保持警惕

深刻認識了經驗的局限之后,我們要做的就是時時刻刻保持警惕。一般來說,人都會無比珍愛自己好不容易 “歸納”而來的經驗,以至很多人常常是“手里只要有一把錘子,看什么問題都像釘子”?!?/b>確定”常是永遠也做不到的,所以,在運用已有經驗的時候,怎么小心都不過分,多數人并沒有真正理解這句話。

使用記錄,使自己能夠記住更多的經驗

做記錄是一個好習慣。我在26歲之后才真正習得做記錄的方法和習慣。而在隨后的10多年里,日益體會做記錄的重要性。我原本以為,如果能夠保持良好的記錄習慣,自己就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可我發現,有些錯誤是因習性甚至人性而生,所以,即便保持做記錄的習慣,也不可能完全避免,但做記錄避免了很多次犯同樣錯誤的危險。

舉個例子,在海上求索的探險家們,不僅要詳細書寫航海日志,還會將日志公開分享,這是他們避免在未來遇到危險的最重要的手段。今天,所謂的網志,在一些人的手里也具備同樣的功用。

通過觀察和閱讀汲取他人的經驗

觀察和閱讀,是擴充有限的自我經驗的最好手段。

每個人每時每刻都有觀察的機會,但絕大多數人僅僅因為自己的態度問題就失去了積累、成長的可能。要解決這個態度問題,只需要在平時多琢磨一下“他們為什么那么想?”“他們為什么那么做?”“他們為什么那么看?”避免用“傻屄!”來評價那些與自己的想法、做法、看法不一樣的人。

經常試用類比來跨越未知與已知的障礙

類比思考幾乎是跨越已知與未知之間的唯一手段。有時間就去看雜書——越雜越好,多多益善。因為讀雜書會大大提高一個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這種能力也是理解能力的一種)。閱歷豐富、博覽群書的人,肯定擁有更強的理解能力,因為他們在遇到未知的時候,更有可能迅速地在自己已有的知識中找到可以用來類比的信息。

耐心等待以獲得不能跨越時間的經驗

不僅歸納經驗需要很長時間,通過演繹論證歸納出來的經驗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有些階段無法跨越。“十月懷胎”就是需要40周左右。

(由于踐行少,以上原則的感受并不真切,僅僅錄下,期待以后的印證。)


至此,《時間的朋友》一書摘錄完畢。作者是位認真做到底的人,他的這本書就一直努力地想到頭。一開始看了覺得不舒服,因為它離開一般人的心理舒適區比較遠,如果認真地讀完了,那種經常反彈琵琶的觀點會在心里蕩起漣漪,也把生活的真相剝洋蔥一樣一層一層地剝,辣眼睛但觸目驚心。后來,讓我有種“萬物靜觀皆自得”的平靜和“思入風云變態中”的喜悅,平靜地接受生活里的一地雞毛、平靜地看待自己和身邊的人,情緒上已漸漸不再大起大落怨天尤人,凡事愿意立足未來扭轉當下。

《原則》作者達里奧之所以被受推崇,他恢弘的眼界,比如立足歷史和宇宙的視野,遠遠超越了凡俗之人以人類、以道德為價值中心的境界。問題比答案重要、萬物包括人類以進化為最終皈依、認清自己要什么、分清欲望和目標、目標與步驟、直接原因和本質原因、痛苦是進步的同義詞、重在實際而不是在別人眼中是否漂亮……都讓人耳目一新,也深深影響了笑來君。

等下一本《七年就是一輩子》筆記完成后,擬將這兩本書的筆記再度變薄,抽出筋脈然后再變厚,更多的付諸實際。希望更多愿意成長的人都來讀一讀,反芻一下過往的歲月,因為“不經反省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