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的段子
《不懂匯報工作,還敢拼職場》p61-62
毫無疑問,拖延是一種壞習慣。那么,如何克服這種壞習慣呢?下文給出了三條建議。
限定完成期限
如果你是一個沒有什么時間觀念的人,可以試試給自己強行制定出一段時間需要完成的任務。例如,在接下來的一個小時里,我要將這份報告寫完。
將任務進行分解,從最簡單的方面入手
有的時候你發現自己拖延是因為你手頭的任務看起來有點巨大。你可以嘗試把大的任務分解成小任務,循序漸進。這樣既可以節省時間,又不會讓自己有借口拖延。比如,你有一個車庫要清理,里面堆滿了紙盒和箱子,你可以每天從里面拿走一兩個,一周過后,看似很巨大的工作就被分解做完了。
讓別人一同參與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讓你的朋友、同事或其他人參與到你的活動中來,在這種氛圍下,有助于你高效地完成工作。
作為公司的一員,任何時候,都不要自作聰明地設定工作期限,希望工作的完成期限會按照自己的計劃而后延。優秀的員工都會牢記工作期限,并非常清楚最理想的完成任務日期是昨天。
I拆書家講解引導:
這幾年,拖延癥儼然成了網絡熱點,社群論壇充斥著戰拖的組織,大多數人都有過拖延的經歷,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作為一個壞習慣,如何才能克服它呢?
在《不懂匯報工作,還敢拼職場 》的p61-62頁的片段中介紹了改善拖延癥的三條建議:
A: 設定期限
B: 分解任務
C: 邀人參與
拖延是一種習慣,要改掉一種壞習慣就需要創造一個對應的好習慣去替代它。所以事無巨細,生活工作中的任何事情都可以用設定期限、分解任務、邀人參與這三個步驟去執行,比如生活中對洗衣服的拖延:①設定期限,今天20點之前必須洗完;②分解任務,從洗襪子開始著手,分解洗衣服的步驟,浸泡洗晾四部分時間安排;③邀人參與,可以求助家人,分擔任務。按照三個步驟來執行,是不是好多了呢?
當然,拖延常常是開始于你生活中的小事,不想下樓,不想運動,不想看書;然后慢慢越演越烈,讓你人生中很多重要的事情開始變得拖延,年底了,看看你的年計劃就知道了,甚至很多大齡青年的單身問題都或多或少跟拖延有關。
我只舉了一個簡單的拖延例子,相信很多人開始對號入座了,很多情況下我們對自己的拖延不自知。或許哪天你發現了這個問題,但是除了內疚一段時間之后,還是一切如舊。今天這三個戰勝拖延的建議,簡單易操作,是時候對自己的拖延說再見了。
A:拆為己用:
想想你近期工作生活中有沒有遇到類似的拖延問題,總是一大堆事情等著你去做,但是就是不愿意去做,今天拖明天,明天拖后天。然后一事無成,反而變得更加焦慮,無法擺脫這種惡循環。為什么會出現拖延的問題?工作生活中哪些拖延讓你變得更差了?如果不拖延,你今年都會完成哪些事情?用今天學習的段子,怎樣去改掉拖延的壞習慣?
周二的段子
片段選自高琳的職場實用指南《職得》,高琳是一個有20多年世界500強公司工作經驗的一個女士。她致力于跨文化溝通及領導力方面的培訓。也是一名非常優秀的高管教練。今天選擇的片段是《職得》一書P100頁的“為自己的回答設立一個架構”。
R·閱讀原文片段
一個高效的匯報會并不意味是一個聽著很累的匯報。如果你的匯報讓別人聽得很累,那說明你缺乏把一個復雜的事情講的簡單的能力。
為自己要說的話設立一個架構可以幫助你把一個復雜的概念相對簡單化。一個沒有架構的陳述會把所有要說的話一股腦倒給聽眾,好比把一袋豆子倒到聽眾面前說你們自己去數去吧,數完了告訴我什么意思。但是高管們每天要同時操心很多事,當他來聽你匯報的時候,很有可能是他這一天第N個會了,早已經筋疲力盡,你還要他腦子里替你數豆子,難怪他聽不進去。
所以要為自己要說的話設立一個架構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越是當你不知所云的時候,你越需要有一個架構。這一點在向上匯報最后的環節尤為重要。不管老板問你什么問題,只要你的回答超過三句話就都需要有一個架構。
這個架構可以是上面說的“總分總”,也可以是“數字1,2,3”或者“首先......其次......最后。”
I.拆書家講解引導
這個片段講述的是職場中大家在向高管或領導匯報事情或回答問題的時候,需要有一定的技巧來進行。這個技巧用一句話來描述就是:為自己匯報或者內容擬定一個思路。而用一個結構來說就是:“總分總的結構”。用其他的語言來說也可以是“首先,其次,最后。”
舉例來說:要是你是要想領導闡述一個觀點,比如是要闡述“凡成功,必會講。”那么我們就需要首先用總的方式,告訴領導我們的觀點“我認為在職場交流中,成功的人士都是非常具有說服力的,也是非常有自己的思路,而且能把自己的思路明確的表達出來的,所以我覺得‘凡成功,必會講’”;其次用一些小的案例去佐證(也就是我們分的環節),比如舉馬云的案例,舉喬布斯的案例......;最后歸納總結一下,所以你認為‘凡成功,必會講’
A. 拆為己用:回想一下,你曾經在職場中的匯報情況?有沒有匯報出來的結果是讓領導不清楚你到底是要講什么的,要是用今天學習到的片段,你會怎么做呢?
周三的段子
《重要的事情說三點》P64
R·閱讀原文片段
例如,在提出“希望明天開始請3天假”是請求后 你又加上“我已經好久沒回過老家了,正好外甥考上了大學,為了給他慶祝一下所以……”,將話題轉移到這種事情上你覺得上司會如何想呢?
? ? 即使上司笑著回應你“我知道了”,他心里想的也許是“哼,我管你怎么樣,我現在很忙沒時間聽你廢話”。
? ? 這種個人方面的話題只有在對方問起或下班時間再說會更好。
? ? 順利地從結論開始傳達的對話方式:
? ? 1)用習慣的節奏從結論開始介紹(我有話想和您再談一下!);
? ? 2)將對方能得到的好處作為結論傳遞給對方(我能不能請個假呢,我會把手頭的工作提前做完);
? ? 3)“封印”與對方無關的話題(休假的時候想回一趟很久沒回的老家……)
繞圈子說話會讓聽者感到不舒服、不安心,也無法產生信賴感。
I·拆書家講解引導
在職場表達訴求有時會比較困難,因此,我們容易找很多理由來證明自己訴求的合理性,但往往表達出來的都是自己認為重要的理由,而他人可能并不在意。
所以,我們表達訴求最好的方式是:
第一步,直接說出結論或目的,并且在結論或目的中傳遞出能帶給對方的好處
第二步,控制自以為是的理由,杜絕與結論和目的不相關的理由,以免畫蛇添足。
A·學習者拆為己用
請大家舉出你自己工作和生活中表達訴求的例子。看看能否運用本片段中的方法直接表達。
周四的段子
R·閱讀原文片段
批評你的人通常最想得到的是你傾聽他的意見和想法,并認真地對待。如果你不愿聽方的批評,問題就會積累起來無法解決,反而讓矛盾日益激化。
大部分人當遇到批評時常見的三種反應都不妥當:要么完全否認;要么找借口;要么指責對方更過分。
較好的應對批評的方法是:
第一步,詢問具體內容。
第二步,同意對方的批評,具體有四種情況。
1.如果你完全接受:先同意對方說的事實,然后說出你將有什么新的做法。
2.如果你確實無法改變:先同意對方說的事實,承認給對方帶來的不便,說明自己無法改變。
3.如果你認為對方以偏概全:先同意對方說的事實,然后列舉其他的事實。
4.如果你認為對方無理取鬧:先同意對方有發表意見的權利,然后表達自己。
I·拆書家講解引導
原文的核心內容散落在一章中,這里做了摘編。原文舉了不少例子,都是美國的例子,難免覺得隔一層。我把原文中的例子“意譯”如下:
——你根本就不關心這個家!
——為什么這么說?
——你回家總是這么晚!
1.(完全接受)今天九點多才到家,確實太晚了。明天我跟老板說,最好在開會之前就決定要開多久。
2.(認同但無法改變)今天九點多才到家,確實太晚了,都好幾天沒和你一起吃晚飯了。不過這個項目太重要,經常有突發情況,所以一時半會還改變不了。
3.(部分認同,但覺得對方以偏概全了)今天九點多才到家,確實太晚了,不過近一個月我也不過有三天是九點后才到家。
4. (如果不是妻子,而是你的房東抱怨你回家晚,你可能覺得他無理取鬧)你可能是覺得我回家太晚了,不過我覺著九點多回家很正常啊。
如果你能在遇到批評或者指責的時候,無論同意與否,都能這樣表達,那么你在生活和工作中一定會避免許多沖突、贏得許多尊重。因為,沖突往往始于一方批評、一方對抗,而在被批評的時候表示對對方的尊重(表現在詢問細節、認可批評等方面),則必然會換回對方對你的尊重。
而且,這樣的話語能夠反過來幫我們培養虛心和積極的態度。
A·學習者拆為己用
請回顧自己之前是否有這樣的情景?當時你是怎么回應的?如果應用作者提供的方法,你會怎么說?
周五的段子
R · 閱讀原文片段
“行動科學管理術”利用“ABC模型”的概念來解釋人的行動與結果之間的關系。
A=Antecedent(前提條件)
B=Behavior(行動)
C=Consequence(結果)
前提條件指的是引發行動的環境。比如,會議結束了(所以你去休息一下);視力變差(所以你戴眼鏡);上司對你說“提交企劃報告”(所以你提交報告);朋友對你說“請你吃點心”(所以你吃了點心)…這些都屬于前提條件。
“在上司的要求下提交了報告”“在朋友的邀請下吃了點心”則是一種行動。像這樣促使人們采取行動的前提條件是必要的,但只有前提條件,無法使行動多次重復。
如果出現了提交報告卻沒有獲得通過、點心很難吃等不好的“結果”,那么人們就不會愿意重復這樣的行動。但是,如果出現提交報告后得到了贊揚,點心很好吃等結果,那么人們就會自發地重復這樣的行動。就像斯金納說的那樣,行動是受其結果影響的。
請準備一張紙,將整個行動的過程都寫出來,關于C(結果),不管是好的結果還是壞的結果都寫出來。
比如讓自己變好的行為,如“跑步”,則或許有“體檢時發現身體出了問題”“變胖了褲子穿不下”“朋友邀請自己一起跑步”等A(前提條件),或許會出現“跑步之后心情舒暢”“變瘦了”“變得健康了”“感到疲憊”等C(結果)。
這樣一來,你就可以客觀地觀察自己的狀態了。
I · 拆書家講解引導
片段中提供了一種ABC模型,這種模型可以很好地解釋人的行動與結果之間的關系。
A=Antecedent(前提條件),前提條件指的是引發行動的環境。用易于理解的話說,前提條件是產生行動的原因,這個原因可以外在的也可以是內在的。
比如,很多人想減肥,行動是少吃多運動。那么前提條件可能是,同事說我胖了,去年的衣服穿不上了,身體機能下降,沒有以前精力充沛了,吃得太多養活不起自己了……或者是就是覺得太胖了,是自己不自律的表現等等。
前提條件可以引發行動B=Behavior(行動),但是無法使行動多次重復。行動怎樣才能多次重復呢?取決于好的結果C=Consequence(結果),即正向的反饋。如果反饋不夠好,那么行動自然就不會很好的重復。
通過“ABC模型”的分析,我們就可以很好的覺察到自己的狀態。
A · 學習者拆為己用
請大家想一個最想養成的習慣,并分析該習慣動作的前提條件是什么?
(前提條件也許不是一個,請把想到的都寫出來)。
如果該習慣養成了,即行動產生了,會有什么樣的結果?
(當然這個結果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壞的。比如如果我花費了大量的時間運動,我可能沒有時間追劇了;同時因為吃的少,我可能沒有能量去學習了,等等。這樣我們就可以看到是什么在阻礙自己)
A1: 說到這個話題,恰好很適合現在的我,因為我最近正在運動減肥。為什么要減肥呢,因為從16年8月回成都到16年12月差不多胖了將近20斤。胖到了見老朋友都開始感覺大家是認識新朋友,我自己變丑到自己都不喜歡自己的地步了,可是我又特別想變瘦變美,穿衣服能很好看。一直也覺得體重都控制不了點人,還能掌控好人生嗎?于是3月買了私教課程開始鍛煉。由于3月底工作調動,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去鍛煉,8月幾號健身房打電話來說這個月大卡15次就可以送1個月。于是,在自己花了錢沒有瘦,健身房還有活動的雙重因素下,我開始重回健身房,打算瘦下來,過年有一個全新的自己。
A2:從8月9號開始,每天都去健身房至少一個小時。開始有氧運動結合力量訓練一起來消耗熱量。到今天是9天的時間,雖然還沒有經過21天養成良好的習慣,但是我的肚子已經慢慢小了下去。從前下班回家都是葛優癱在家里看電影,追電視劇,刷微博,這樣把時間浪費了。現在不僅把時間利用起來,達到了減肥的效果,并且在飲食方便也控制自己,少食多餐,飲食、運動共同結合。
不僅覺得時間安排的更加緊湊了,之前愛生病發炎的身體也得到了好轉。希望我能堅持更多的時間,在21天后能養成好的習慣,一路瘦到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