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時代,孩子的心智還不成熟,很多孩子就會問這樣的問題:你老是說要我努力讀書,這是為什么啊?相信很多老師或家長都被問過這樣的問題。但是怎么回答卻實實在在是一個需要我們斟酌的一個問題,因為很多時候,家長的一些話會讓孩子認為,他讀書就是為了家長,而不是為了自己!
一個真實的故事:我鄰居家的孩子在讀三年級,我問他,為什么要讀書呢?孩子回答說:“爸爸媽媽天天上學放學都接我,要我讀的呀,還不是想我給她考個大學!”孩子們的童言童語很多時候都讓我們苦笑不得,那么在關于“我為什么要努力讀書”這個問題上,那么我們作為父母應該怎么回答呢?不知道有沒有家長糾結過!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千萬馬虎不得,一定要先想好才能回答孩子,不然對孩子產生嚴重的影響。但是大道理似乎孩子還是很難理解,往往如果我們能用些故事講給孩子聽,或許效果會好些。
有一位老師在評改試卷時,發現一個同學在試卷的作文處留下空白,里面只寫了歪歪扭扭的三句話:
老師,讀書有什么用?
我不喜歡讀書,我是為爸爸媽媽讀書的。
爸爸媽媽說以后我讀到大學畢業就可以找到好工作,可是我不想工作,我以后想去放羊。
這個同學成績中等偏下,上課不專心,愛做小動作,作業也做得馬虎。他的父母也很頭疼,平時得對孩子三催四勸,才能把他“請”上書桌學習。
老師才恍然大悟,這位同學平時總表現出厭學的情緒,歸根到底是他想不通讀書的作用。孩子有了心結,自然沒辦法愛上學習。而他揚言自己是為爸爸媽媽讀書的,這句話更是很多孩子的心聲吧!
第二天課堂上,這位老師忍不住向學生們提問:“你們知道,讀書有什么用嗎?”
果然,沒有學生能回答出來。
他們眼神迷茫,有個學生更是說:“我爸媽讓我讀書,我就讀書。”
這位老師合上課本,走到學生中間,說:
有一個小故事可以告訴我們,讀書有什么用,我們為什么要讀書。
老師講完這個故事后,又對學生們說:
“我們讀書就是這樣的。
書是河水,我們的心就是那個裝滿煤炭的籃子。我們每次用籃子去撈水時,什么也撈不起來,但是籃子會越來越干凈。
書讀多了,雖然很難記得全部,但是我們的心靈就會慢慢變得純凈,想問題就更懂得開動腦筋。
有一個同學偷偷告訴我,他長大想去放羊。但是大家想想,如果我們不讀書,天天去放羊,一輩子都干不了別的。
如果我們努力讀書,我們就會更了解羊群,了解草原,了解怎么照顧羊,怎么樣把羊養的健健康康,怎樣把羊賣出最好的價錢。這樣我們才能更喜歡放羊,甚至成為放羊專家,對嗎?
所以,做任何事,讀書都是基礎。我們是為自己讀書的,不為別人。”
學生們紛紛點頭,就連厭學孩子田野,也眼神閃爍著光。
從那天開始,這個問題學生再也沒有做過小動作,上課變得更加專心了。連家長都跟老師反映孩子在家主動寫作業了,真神奇。
這個小故事的效應為什么會這么大,其實很多時候就是因為孩子沒有真正理解讀書有什么用,大部分家長熬過應試教育,也不一定能夠說出答案,解決孩子的困惑。結果孩子反而產生自己是為爸爸媽媽讀書的錯誤念頭。
每個孩子應當是為自己讀書的。讀書,是為了遇到更好的人,見到更精彩的世界,讓自己擁有更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