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是母親掉下最大的肉,福行是我小姑姑的兒子,姑姑家和我家同在一個村組。也許是爺爺奶奶太過于疼愛自己的小女兒將她嫁與同村王姓之家。姑父個子不高但擅長瓦匠,曾四處奔走,討生活之需,彌補家用,也許是為了以后能夠有子有女后能夠過讓她們過的舒服,讓子女少受生活壓力之苦。
我年長福行兩歲有余,在兄弟姐妹排行中屬于他最小的哥哥。我雖記不清或者早已忘卻福行年小的模樣,但是家中還珍藏著他童年的照片,偶爾看看也不失于潘安之貌。福行小時候長得白白凈凈,皮膚貌似何郎附粉,何郎何須附粉啊!我小時候經常聽小姑在奶奶說到。福行生于陰歷六月十二,是一個好日子,可享富貴之命。這也許印證了什么,福行從小學習挺好,在小學名列前茅吧。當時姑姑在學校做飯,閑暇之余做點好吃的,也分我與福行一起同吃。后福行轉學之后,便再也無口福而。
自從福行上到初中,因在同一初中,便閑余時間偶爾找他聊聊,增進感情而已。王航初中沒上完便輟學在家,我那是在高中,只記得過年的時候,我與頭哥找他聊聊,輟學的緣由早已忘卻,福行從那時候起,便獨自一人去了西安,后聽說在西安飯店打工,我想一個初中生也許只能暫時待在飯店,謀取生活之源。后聽姑姑在我耳旁說到,福行在西安飯店,干的挺不錯,有眼色,老板喜歡,能吃苦,還說不定提提他呢。這也許就是福行的歸宿了吧。
過了幾年,福行回到家,家里人勸說,年齡小,飯店不是待一輩子的事,要去學個手藝,學個一技之長,好某出路。再說一個男娃娃家,本生就擔負養家子責,不敢入錯了行。我也不清楚最后的緣由,福行在縣城一家飯店謀到一份差事,勤勤懇懇,但總是望著這頭,盼那頭,總給人不踏實的感覺。后來的事,證明了一切,福行辭退,不得不進入KTV上班,不上班時,便去和別人弄婚慶,也算個副業。更好的便利就是離家近,相互照應這也算是好事吧。
2016年,我上了大學,離家遠,相反跟他們聯系少了,聽姑姑說,王航在家待不住出去了,我也不知道他去了哪!姑姑讓我和他微信聊天,勸說他干事要踏實。后來我聽福行告訴我,他去了一家汽車公司,在車間工作,他說他要努力干,好好賺錢。我說"好呀"。
就這樣在汽車公司干了不到一年,便打了退話,回到家。過年的時候,他來看望奶奶,說他要去 學開車,搞運輸。奶奶勸他,男孩子找一份工作努力干,現在司機可多了,不差你一個。大年初二,也沒看見福行,姑父說他忙去了,馬上過來。姑父與他的幾位兄長 在一塊,如何勸說讓福行這個游子回頭。
過完年不久,福行還是去了以前的汽車公司,只不過換了家車間,也許還能輕松一點。最近這幾月以來,通過王航發的朋友圈和與福行聊天談話中,頓時發現福行長大了許多,懂得了生活之苦,也懂得了父母親人的不易,更懂了奮斗的道理和擔當的意義,少了些許孩子氣。變得更具有人情世故,也增加了生活經歷。我在想我這個未出世的少年,如果面向社會,談及以后的諸多感觸,我的這些感觸還不及福行的十分之一,這讓福行知曉,說不定還被貽笑大方。如果姑姑,姑父感觸福行之變化,也會放下心來,只會慢慢靜待福行功成名就吧。
我與福行相識相知已有二十年了,回想起我與福行童年時代,與眾多哥哥,過年打牌,好不熱鬧。回想起他小時候,爺爺不知從哪里弄來一只兔子,將兔尾用針線縫之福行戴的帽子上,引來多人圍觀。還記得他小時候,與他一起幫忙種白菜,提白菜苗,7,8月份的時候,出入葡萄園,哄走琢食的鳥兒。如今,遠赴省會,為生活奔波,為生活奮斗。品嘗生活之味,憶曾經生活之樂。而來有些許華年了。
如今的福行已然退卻身上的毛毛糙糙的毛病,更多是一種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然知曉父輩們的不容易,更多的是有一顆勤奮苦干努力拼搏的心。如今的福行已不是讓父母親人擔心的他,而是努力看好他。看好福行對生活的品嘗所累積的經驗與感悟,并化作行動的力量,勇往直前。
這又讓我想起六月十二那日,是一個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