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了留在美國還是回國?回國了留在家鄉還是去北上廣? 這似乎是每個人曾經面對過的問題。
我曾經義無反顧地覺得,人當然要離開家鄉去外面闖蕩,這樣才會鍛煉才會成長。后來覺得,這句話中多少帶有點年少輕狂,少年不知愁滋味之感,一個人的路,并不是那么好走。慢慢地也發現,似乎家長的話,也有他們的道理。
01
一個初中同學,典型富二代的白富美,當初成績一般,大學去了澳洲,畢業后回到了家鄉,父母幫忙安排了工作,也各種介紹相親對象,最近正打算結婚。每次同學聚會,她總是各種名牌大衣奢侈品手袋不離身,皮膚特別好,上班朝九晚五,微信朋友圈時不時曬曬吃的,曬曬家里的貴賓犬,節假日國外的美照,并不炫富,日子看起來似乎沒什么好愁的。但每次我看到她,她總是一樣的嫻靜,從初中到現在,一直沒變。而她也總覺得:女孩子外面打拼太累,做人能舒舒服服地享受,而父母也愿意提供給你物質條件,既然有條件享受,為什么要一個人在外累死累活的呢?況且不少父母也覺得,自己辛苦了大半輩子,就是不希望兒女也重復自己辛苦的過程,因為他們懂得這個過程中所要承受的艱辛。而她們也希望老來子女在身邊陪伴。一個阿姨甚至說:放著家里好好的條件不享受,要一個人去外面,有什么意思?
而我的另一個同學,家里條件也不錯,高中時學習成績中上,大學去了美國。畢業后也就留在了美國,美國大大小小的公司去了幾個,也幾次搬家,從紐約搬到了三番,朋友圈也是各種曬健身,攝影,派對。她可以選擇回國,接受父母安排的工作,或者接手家族企業,但她選擇了一個人在國外的生活。另一個初中朋友,美國本科研究生,畢業后去了紐約的四大,忙季每天熬夜加班,同時也不落下考證,每周去中央公園做一次冥想瑜伽。每次見面的時候,也能感受到她們一個人在國外,光環底下的不易,但更多的,是她們身上的成長,與日俱增的自信和美麗。
當我自己面對這樣的選擇,我選擇了離開家鄉,但開始時似乎離開得有些不那么瀟灑,經濟上總是找借口不獨立,而每每回到家中,感受到了父母想要兒女在身旁的愿望的時候,我也猶豫迷茫過。離開家鄉意味著獨自面對所有的一切,而有些事,是我們獨自一人無法面對的。用我前男友的話就是:選擇了一個“折騰”的人生。也許,在外折騰了幾年,累了,倦了,怕了,也就回家了;也許就會一直這么累著折騰著下去,人生短短幾十年,過去了也就過去了。那么“折騰”和“安穩”,到底差的是什么?差的其實就是一個所謂的“心態”,而這個“心態”其實卻可以改變一切。
當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獨自一人在外,我們沒有退路。沒有退路的人生往往能激發出人的巨大潛能,于是我們因此成長。而若是我們在父母身邊,遇到了困難,即使自己不開口,父母也會第一時間想辦法給予你一切他們能給的幫助,然而這只會導致我們日漸增長的依賴,我們能力的退化,安穩的人生,平順的人生,而在其中的你,也許永遠就停留在了當初的那個年齡,那個長不大的小孩。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所以,當你可以安穩,卻又為何選擇拼搏?不為名利,不為成功,只是為了能夠看到心中那個更加強大的自己,為了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
02
一個叔叔將他的成功歸結于“因為我有自知之名”。當然,“自知之明”包含了很多,自己的長處,短板,和興趣所在。 我以為,“自知之名”同樣在于能夠分清,你所取得的世俗意義上的“成功”有多少是歸結于你的家庭?有多少歸結于“運氣”?而又剩下多少是靠你的努力?
在我上學的那會,杭州外國語學校一直是我們這里人人都想進的初高中,它不同于其他中學的應試教育,提倡的是素質教育和英語教學。由于杭州外國語學校出了些厲害角色,“杭外”似乎成了一個響亮的招牌,我的同學中,在國內外四大,投行,硅谷的也是不少。是的,杭外是一個很好的平臺,它教會了我寬容大氣,也給了我一個很好的平臺和眼界。但是多少年后,我才意識到,這些其實從很大程度上要感謝我的父母,如果不是他們在我什么都不知道的年齡,“幫助”我選擇了這個平臺,那么我也就不會成為現在的我。同樣,剛開始工作的時候,父母總是想幫助孩子爭取一個更好的機會,在適當接受父母的幫助的時候,我們也要在心中分清楚“自己的努力”和“外界的幫助”。而曾經我也以為,努力奮斗進了一個好的大學,好的公司,出入高大上的寫字樓,拿著父母的錢曬著國外學校的畢業證,或是分享著各種自己學校的綜合排名,就有一種自己很優秀的感覺。但是很久之后我發現,是的,你能擁有這些和你的努力分不開,但是這些其實也完全不能代表你比別人“好”,很多時候,只是我們恰巧比別人多了那么點“運氣”。面試的時候你進了,別人沒有進,可能就只是因為恰巧面試官喜歡你的性格,并不代表你的能力有多好。你恰恰是因為運氣好,遇到了一組能力不怎么樣的競爭者,因為運氣好,生在了一個衣食無憂的家庭。
但我想,也許在我們人生的前半段,我們的身上總是多多少少帶有家庭的影子,帶有幸運之神的庇護;但在我們人生的后半段,家庭,運氣能帶給我們的將會越來越少,他們護的了我們一時,卻保不了我們一世,如何能走得遠,走得長久,靠的永遠只有我們自己的雙手和智慧。有一句老話:富不過三代。一般的理解為,錢財的積累,再多也會有耗盡的一天。第一代靠自己的勤奮積累財富,若是第二代只會享受財富,而喪失了創造財富的能力,當然富不過三代。但我卻以為這句話所要傳達的是如何去定義“富有”。真正的“富”,“富”的并不是財富,而是心態,是能力,是品性,是智慧。富不過三代,是因為傳承的僅僅是財富,而不是這些品德,不是這些內心的豐盈。
所以,當你可以安穩,卻又為何選擇拼搏?不為別的,只為在最后,我們能驕傲地對自己說,也對我的子女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靠的是我自己的雙手。父母的言行就是兒女最好的教育,一代代傳承的,絕不僅僅只是財富,應該是用來贏得財富背后的,鷹般的探索, 蛇般的專注, 蟻般的勤奮, 蛹般的毅力。
無論是留在家鄉還是外出奮斗,正是在這些選擇中,我們慢慢認識了自己,也慢慢變成了自己,變成了一個豐滿而獨特的人。永遠選擇難走的那條路,因為,也許,那里風景無限好,盡管布滿荊棘,險象環生。安穩的人生都是相似的,而那些讓我們變得與眾不同的,正是這些“折騰”而“痛苦”的經歷。讓我們且行,且悟,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