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偏僻鄉村的中學老師,我們學校大部分孩子的父母都外出打工,以補貼家用,年幼的孩子們便由年邁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帶著。孩子們便成了名副其實的留守兒童。
老人們看孩子們的父母不在身邊,就特別心疼他們,生怕虧待了他們,只要他們提出什么要求,老人們都有求必應,而且什么事都包打包場,生怕累壞了這些小祖宗。無形中,小孩子們形成了懶惰自私、散漫任性的性格。這不僅不利于孩子們的成長,而且也增加了父母、老人、老師教育好孩子的難度。
父母外出打工,一年到頭難得回家一次,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缺少父母的陪伴,對于他們幼小的心靈是一種無法言說的傷痛,他們會時常感到沒有安全感,久而久之,形成了冷漠、孤僻的性格。
平日里和年邁的外公外婆、爺爺奶奶住在一起,充其量能保證他們吃得飽,穿得暖,但是對于他們學業上的輔導基本上等于零。
學習是循序漸進的,第一節課有聽不懂的地方,第二節課就只能干著急,第三節課干脆只能傻坐著……一期下來,學業上的長進廖寥無幾,學生們的厭學情緒與日俱增,半途而廢的現象比比皆是,嚴重影響了孩子們的前程、國家的可持續發展。
鄉村沒有圖書館、閱覽室,更沒有什么體育設施、公園、游樂場,節假日孩子們無處可去,無東西可玩,只好整天抱著手機或者到網吧打游戲,或者結伴到山中、塘邊嬉戲、玩耍,所以學生溺水、失足、交通事故頻發,如花的生命戛然而止,給不少家庭帶來錐心蝕骨的疼痛。
父母外出,孩子們便長年累月跟年邁的老人住在一起,每天只在家里、學校兩點一線來回奔波,這嚴重局限了孩子們的視野和胸襟,不利于孩子們的健康成長。
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因為成長的環境潛移默化地改變著孩子們的性格,嚴重影響了孩子們的成長和發展,作為老師,我隱隱為他們擔憂和著急,畢竟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弱則國弱。
為了這些留守兒童們能健康快樂的長大,我認為可以這么辦:
第一,當地政府要想方設法擴大就業門路,提供就業的機會,讓孩子們的父母能在家附近找到工作,不必大老遠跑出去打工,遠離孩子,使孩子們沒有父母的陪伴與教育,缺少父愛與母愛,沒有父母的陪伴與教育,勢必造成孩子們性格上的缺陷。
第二,當地政府成立專門的機構,收留留守兒童,讓他們感受到政府的關愛與溫暖,這樣長大的孩子,有愛心,知回報。
第三,每個村建立留守兒童活動室,建起籃球室、排球室、象棋室、圖書室、閱覽室……多種多樣的活動室,使他們節假日有地方可去,有事可做。讓他們體味到生活的豐富多彩,使他們擁有強健的體魄、高雅的生活情趣。這樣他們便能從手機、游戲中解脫出來,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第四,每個村成立心理咨詢室,解答孩子們心中的困惑。在孩子成長過程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惑,他們不愿跟爺爺奶奶、爸爸媽媽講,更不愿跟老師同學講,只能悶在心里。每個村成立心理咨詢室,開通心理咨詢熱線,配備經過正規培訓的心理輔導老師,定期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咨詢,解除他們成長路上所遇到的困惑。
小孩子年幼無知,承受能力弱,對大人來說不值一提的小困惑,或許就成了壓垮他們的最后一根稻草。通過心理咨詢,解開他們心中的疙瘩,讓他們心情愉快地過好每一天。
第五,撫養人要學會適當放手。千萬不要什么事都包打包場。盡量讓他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包打包場名義上是愛孩子,實際上害了孩子一生。這樣教出來的孩子是寄生蟲、廢物。
第六,充分利用本地的資源,請本地的道德模范,英雄人物來學校進行演講,讓留守兒童感受到他們身上的美德,并在日常的生活學習中以英雄們為榜樣,處處向英雄們學習,養成良好的習慣和高尚的思想。
留守兒童是一個弱勢群體,他們需要社會各界的熱心幫助,但是我相信,在我們這個充滿愛心,充滿人情味的國度,在各級各部門和大家的鼎力幫助下,他們的生活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