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實的說,在我自己生孩子之前我十分不喜歡小孩,總覺得他們太吵,而我喜歡安靜。而且懷孕的時候,幾乎和孩子爸總是在吵吵鬧鬧,生下來的一年時間里,我有時候自己心情不好的時候也借機發(fā)泄過自己的壞情緒,更有時候后悔自己為什么把他生出來,我唯一堅持下來的就是不打孩子,也不允許家人打孩子。可以說這一年我?guī)缀跏窃谟米约簞游锏哪感栽趷鬯6业膵寢屢彩沁@么帶大我們姐弟三個,我現(xiàn)在身邊的媽媽們幾乎也是這么養(yǎng)孩子,我也不認為這有什么問題。
而所有的改變源于孫瑞雪老師的一本書《愛和自由》。這本書讓我開啟了學習成長之路,讓我重新認識了孩子。他們是一個精神胚胎,一個精神胚胎,我一次次在心里默念。可能有很多父母接受不了精神胚胎胚胎這個詞,而我卻被深深吸引。
我們大多數(shù)父母認為孩子一出生就是一張白紙,我們怎么塑造怎么教育,孩子就會成為什么樣。所以我們父母理所當然的以愛的名義把自己的期望加在了孩子身上,因為孩子是我們的下一代,他也有這個義務去完成父母沒有實現(xiàn)的愿望理想。可實際上呢,孩子內心的那個精神胚胎會引領他成為他自己,而我們周圍的大部分社會環(huán)境,包括父母和老師卻在干擾他成為他自己,最終他如愿的成為了別人,他的成長密碼永久性的被封存。
《愛和自由》這本書開篇引用了泰戈爾的“讓我的愛像陽光一樣包圍你,而又給你光輝燦爛的自由”,這句詩是對愛和自由最簡單卻又最富有內涵的概括。讀完這本書讓我了解了孩子的精神世界。這是我之前完全沒有注意的東西,就像現(xiàn)在大多數(shù)父母一樣認為幾個月的孩子能懂什么,喂飽睡好就好了,什么精神需求純屬無稽之談。而且現(xiàn)在大多數(shù)年輕人生完孩子之后,基本帶到孩子滿三個月之后,面對經濟和工作雙重壓力就要開始上班,農村的一些年輕人甚至是孩子剛滿兩三個月就外出打工把孩子交給老人帶,而老人基本年輕的時候吃了太多的苦,吃不飽穿不暖,于是在物質上想方設法滿足孫子輩的需求,充滿寵溺。精神上呢,一方面考慮到媽媽常年不在身邊,另一方面自己當年由于經濟和時代原因沒有好好陪自己的孩子,于是用隔代來彌補當年的情感。種種原因,造成現(xiàn)在大部分的孩子們成為蠻橫、自私的小皇帝小公主。
后來我又學習了《捕捉孩子的敏感期》,讓我知道了0~6孩子不同時間段的敏感期,并 提前將每個階段的敏感性了然于心,但又不刻意去強調。大部分父母都會經歷孩子一些敏感期,比如帶孩子進電梯他說他來摁,結果他夠不著,父母直接幫他摁了,然后他嚎啕大哭,不依不饒,甚至要求你們出去回到原點重新進電梯。比如,他要吃蘋果,結果這個蘋果太大了,你覺得他吃不完,于是幫他切下來了一部分,結果他不干了,憤怒的把剩下的蘋果扔掉了。我們父母會自己所做的是理所應當?shù)氖虑椋踔烈驗檫@個批評孩子不愛惜糧食,于是文雅點的父母開始教“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暴躁的父母直接棍棒伺候。
我記得有一次帶仔仔去外面玩,他不小心把牛奶灑到了地上,然后牛奶就被地面吸收了,他讓我?guī)蜑⒊鰜淼呐D膛仄孔印_€沒學習之前,我認為他在無理取鬧,不管我怎么解釋灑出來的牛奶裝不回瓶子了,他都不能接受,嚎啕大哭了半個小時,當時我快崩潰了。
如果你知道了孩子的敏感期,知道他如此挑剔的追求完美,那么你就能深深的理解他們了。而且也會感慨他們對于完美竟有如此的執(zhí)著力,這時他們的世界里只有完美,沒有差不多。(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