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傷該怎么化解?
無法挽回的失去是不是只要遙望前方,繼續走下去就有一天重獲新生?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有人問,二十四歲是個怎樣的年紀?
曾經十二歲的我以為那是一個可以肆意妄為的,燦爛的歲月。
曾經十八歲的我以為那是一個享受職業生涯,做喜歡做的事的自由人生。
圖片發自簡書App
我的二十四歲意味著有更多機會經歷生離死別。
當我們漸漸長大,父母也就漸漸老去。
這是一個既定的事實。可是身為孩子的我們,永遠不可能準備好,淡然的面對這一切的到來。
身邊漸漸開始有同齡好友面對至親的離去。最難過的是這個剛剛開始要為人生奮斗的年齡,準備打好基礎為日后孝敬父母的年齡,回頭望去,父母或許等不了,先走一步了。
這就是所謂的“子欲養而親不待”吧。
失去至親有多痛?
很痛,可以淚流滿面,也可以麻木得平靜。
這種痛要待多久?過好我的人生就沒事了嗎?
不顯然。
夜深人靜往往讓思緒飄遠思念沉淀;家庭聚會鬧哄哄內心卻忍不住唏噓,心里的人要是在多好;有時候觸景傷情淚水和回憶都止不住涌上心頭;別人問起卻說我沒事。
大概就是這種感覺。
圖片發自簡書App
哀傷是一種很個人的過程。
透過不斷地從生活中感悟,與自己或是他人分享那些故事,哀傷不斷變化。
從一個很沉重的包裹,慢慢的演化成手提袋到后來的挎包,愈來愈輕,愈來愈不明顯。可是一直都在。
肉體的消失不代表曾經存在的親密關系和珍貴回憶一并消失。甚至這些肉眼看不見的往往讓人有繼續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前進的理由和勇氣。
學習擁抱哀傷是一門人生必修的課。
給正在經歷哀傷的朋友,給自己一些鼓勵,用自己的方式去面對哀傷和失去。也不要糾結于時間長短,一年,兩年還是五年,都是經歷哀傷與失去至親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