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佾篇第三」10-11?
【原文】
10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
11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
【譯文】
10孔子說:“對(duì)于禘祭的儀式,從獻(xiàn)酒以后,我就不想看了。”
11有人問禘祭之理。孔子指著手掌說:“我不知道。知其理者對(duì)于天下事,大概也了如指掌吧?”
【注釋】
1、“禘自既灌而往者”:
“禘”音“帝”,是古時(shí)天子祭祀宗廟的大祭。魯國因其始祖周公旦有功于天下,周成王特賜天子禮樂以祭周公,所以魯國周公廟得有禘禮,而孔子得以“觀之”。
“灌”是古代祭祀的一種形式。斟酒澆地以求神降臨。可解作“獻(xiàn)酒”。
2、“或問禘之說”:
“或”意為有人。
“說”意為學(xué)說、理論。
3、“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
“其”意為也許、大概。
“示”者“現(xiàn)”也;“諸”者“之于”也;“斯”指后句的“掌”。“如示諸斯”即如同顯現(xiàn)于手掌的(紋路)。聯(lián)系后句的“指其掌”,既了如指掌之意。
【評(píng)析】
“八佾篇”共二十六章,多論孔子時(shí)代的禮樂。然而,世易時(shí)移,后世對(duì)孔子所言的本意多已不甚了了。如第10章即爭論紛紜,莫衷一是。故存疑不論。但無論孔子究竟為何“不欲觀之”,想必總不離僭越違禮之事。
在第11章中,有人接著問禘祭之理,孔子說“不知也”。有人認(rèn)為這是推托之辭,因?yàn)榭鬃硬粷M魯人行禘祭時(shí)僭越違禮。但孔子以教授為業(yè),正是為了傳道。若有人誠心求教,孔子斷無知而不言之理。因此,孔子說“不知也”,或者并非有意推脫,而是實(shí)乃不知。因?yàn)椤岸E祭”之禮的創(chuàng)設(shè)早于孔子數(shù)百年,其原始用意或已失傳,故孔子說“不知也”,正是實(shí)事求是的體現(xiàn)。所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雖然如此,但孔子知道古人制禮的目的是為了行義,所謂“禮以行義”。前文我們說過,義=仁+智。故能制禮者,必有大仁大智。有大仁大智,故能視天下事如視其指掌,無不了然。是故孔子曰:“知其說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
既能制禮,則必知義之所安,必知天下之利皆由于興義,天下之弊皆由于悖義。義之本既立,治世之道則生。故為政之道,無非行義為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