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是用口頭語言把一個真實的事物事情或者虛構的事物事情說明白,讓傾聽者對這個真實的事物事情或者虛構的事物事情的人能夠得到大部分的接受。
說明書是把(上述)【說明是用口頭語言把一個真實的事物事情或者虛構的事物事情說明白,讓傾聽者對這個真實的事物事情或者虛構的事物事情的人能夠得到大部分的接受。】形成具體的文字,圖片和視頻出來。
這個概念是我自己給予說明和說明下的,下了這個概念之后,我覺得,我們每天生活就是在說明和寫說明書之中,每天生活就在聽他人說明和讀他人說明書之中。
早上,聽了劉良華老師接受采訪的視頻《回到元點,面向未來》,所感受的是,教育是設計出人的使用說明與說明書,學校是設計人的使用說明與說明書的地方。學校里的老師是根據教育的頂層設計和底層設計的說明書,每天面向那些人進行“說明書”的說明。
劉良華博士在不斷地學習,深入研究中國與西方的教育思想與教育哲學后,結合自己特有的“中庸”思維,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很有意思的,有趣的,有用的,豐富的教育說明書出來。
主持人:所以,這也是您的中庸之道,對這個問題沒有明確的表態。
劉良華校長:沒有明確表態,也沒法表態,我們集團的文化除了那三個詞語之外,背后還有三種思維。我們可以用這三種思維來對這前面的三個詞語構成一個補充、說明,也可以用這三種思維來回應你的提問。
比如說,我們的集團的文化就是【剛柔相濟、外柔內剛、以柔克剛】。怎么實現呢?例如怎么外柔內剛、怎么以柔克剛?我們再推進三種思維。
我們的第一個思維叫“你遇到的是矛盾,一眼望去你會感嘆,怎么有那么多的矛盾,我無法克服,無論是校長還是中層干部,甚至是老師,他都覺得這個事情我解決不了。實際上,不能這么想問題,我們需要換一種思維。
即把它化轉換到關系思維,讓矛盾發生關系,它不是一個讓你認為令人絕望的矛盾。我們要用關系思維去化解一切堅韌的堅硬的東西,讓一切堅固的東西煙消云散。雖然我們沒有那么浪漫,但是你用了你的關系思維來置換你的矛盾思維,最終,它還是能夠給我們解決問題帶來一些不同的光亮。
以上是我們第一個思維,再往前推進一個思維叫“整合思維”。我們有些人遇到困難時為什么解決不了,因為在他眼前的不僅是個矛盾,而且在他一眼望去還是一團亂麻,這些亂麻就像針一樣在吃他的渾身,讓他覺得事情太多,任務太繁雜。而智慧的人他能夠把一個散亂的珠子用一條線把它串起來,也就是說他能夠把不同的方向的資源往某一個方向去整合起來,然后他就看到一種新的力量。至少我們可以看到A不行,B也不行,但我們可以看到有一條道路是第三條道路,這就是整合的可能性。
我們除了關系思維整合思維之外,我們再提第三種思維叫轉化思維。
當我們一個老師感到絕望,當我們一個中層干部感到很棘手的時候,他覺得已經沒法往前推進的時候,我們愿意用我們這樣的思維告訴他不要絕望。任何絕望的場景都只能說明當事人本人的智力不夠、能力不夠,而不是情景太復雜,讓你絕望。我們往后也要用這樣的思維去化解你剛才提到的某一些困難。例如某一些教育界的讓人聽起來那么保守,那么令人感到遺憾的地方。
上面內容,是大量地引用了劉博士的三種思維。所謂的這三種思維,也可以稱為三種說明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