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城》:理解方鴻漸,是一種境界,讀懂趙辛楣,則是一種超越
《圍城》作為一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諷刺小說,被譽為當代的“儒林外史”,是一部錢鐘書花費數年心力,銖積累而成的名作。《圍城》圍繞主人公方鴻漸的學業、婚姻和事業展開,再現了特定時局下,偽知識分子的無能及其背后的人性弱點。
方鴻漸和趙辛楣,是《圍城》中性格最為鮮明的兩位男性。作為高級知識分子的代表,他們接受過良好的教育,見過一定世面,已經擺脫了底層百姓的生存局限,但人生境遇卻有云泥之別。
比起出身優渥,人生一路綠燈的趙辛楣,方鴻漸雖然背景一般,但也機遇不斷,可到頭來卻在情場失意,于學業和事業無成,深陷命運“圍城”。客觀來說,方鴻漸的人生困局,關乎社會時局,更是性格使然。周圍人對他的評價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于他有恩的岳家夫婦認為他:“氣度太小,成不了大事”,摯友趙辛楣評價他:“他不討厭,但毫無用處”,妻子的姑母說他:“本事沒有,脾氣很大”。從留洋博士到親友眼中的“無用之人”,方鴻漸的失落人生,從一張假文憑就已經注定。
從生命中錯失的機遇,看方鴻漸的性格弱點
在《圍城》原著中,方鴻漸出身于一個普通的南方士紳家庭。家庭沒能帶給他優渥的社會資源和成長捷徑,但也于其發展無礙。
方鴻漸的父親作為之望,早年為兒子訂下富商周家之女,遺憾周小姐命薄緣淺,。不過也正因如此,平平無奇的方鴻漸遇上了生命中的第一個貴人。周家老丈人在女兒早逝后,依舊十分器重女婿,斥巨資讓方鴻漸出洋留學。
遺憾的是,方鴻漸并非岳丈心中所想的進步青年。在歐洲留學的日子里,他毫無進取之心,幾年時間輾轉了多個學校,換了多個專業,最后連學位證都沒有拿到。直到留學的錢花得差不多了,他只好硬著頭皮,花錢買了一個克萊登大學的博士學位,草草回國。
回國后,方鴻漸沒有真才實學,對事業又毫無打算,只能暫時在岳父銀行里打雜。然而,寄人籬下、吃人嘴短的日子并不好過。在周家,他甚至要對一個乳臭未干的孩子忍氣吞聲,心中不忿。最終因為一件小事與岳家人徹底翻臉,徹底失去周家的支持。
兜兜轉轉,方鴻漸又在趙辛楣的介紹下,前往三閭大學任教,奈何他沒有學位,資歷不夠,校方礙于趙辛楣的面子,讓方鴻漸任職副教授。可是在教學過程中,方鴻漸卻因知識有限,管理能力又不足,漏洞百出,不受學生待見。加上他為人心氣太高,不受領導待見,很快就被解聘。
在三閭大學混不下去后,方鴻漸又通過趙辛楣,獲得了一份報社的工作。可是他又抱怨資料室主任的職位太低,拿到的薪水也只有妻子的一半。在某種程度上,方鴻漸看不起自己所在的邊緣部門,可能力又配不上野心,最終連這個飯碗也丟了。關于回國后的種種情形,用方鴻漸自己的話說就是:萬里回鄉,祖國的人海里,泡沫也沒起一個。
學業和事業上的種種挫折,暴露了方鴻漸在性格中耽溺享樂,不愿走出舒適區,卻又眼高手低、自命清高等人性弱點,因此他在事業上處處受人設定。當然,這些缺陷也間接造就了他在現實生活中面臨的婚戀“圍城”。
對待不同感情的態度,印證了方鴻漸的性格缺陷
從婚戀的角度看待《圍城》,方鴻漸在個人感情中表現出來的猶豫、放任與無擔當的態度,都是婚戀中的幾大禁忌。
方鴻漸在感情上先后經歷過四位女性,看似經歷豐富,但是無論是戀愛還是婚姻,他的每一段感情,事實上都是由別人推著走。
回國途中,方鴻漸初遇奔放的女留學生鮑小姐,明知對方已有婚約,性格浪蕩,卻忍受不住勾引,自愿上鉤,最后被對方玩弄于股掌,卻也只能受了 “啞巴吃黃連”的虧。因為經不起誘惑,方鴻漸吃了第一段感情的虧,卻在第二段感情中依舊隨意。
面對主動示愛的昔日同學蘇文紈,方鴻漸對她并無感情,但卻不表態,始終與對方關系曖昧。在方鴻漸心里,他對蘇文紈的態度是——我可以跟你接吻,我可以跟你曖昧,但我不喜歡你,也不會跟你結婚,因為他愛上了蘇小姐的表妹唐曉芙。
荒唐的是,當他面對真正心愛的唐曉芙,卻又勇氣全無。曾經,方鴻漸無視非議也要去糾纏已有婚約的鮑小姐,是為糊涂;如今遇見心動之人,卻躊躇不定,在兩表姐妹之間猶豫不決、徘徊輾轉,是為懦弱。這種不坦蕩與不堅定,最后導致唐曉芙離他而去。
這種性格中的優柔寡斷和懦弱,無時無刻不暴露在方鴻漸的生活中。而精明的孫柔嘉也正是看中了方鴻漸這種被動,任人拿捏的性格,一眼挑中了他,極盡討好與引誘。而方鴻漸在失去唐曉芙后,對愛情消極無望,無心再追求其他女子,迅速對愛情理想做出了妥協和讓步,與孫柔嘉攜手進入婚姻的圍城,落得一地雞毛的生活。
方鴻漸在感情和事業上的失敗,相互印證著他為性格所累的半生。但是反觀趙辛楣,他則是活得更為高級、通透的一類人,而他的性格相較方鴻漸多了幾分豁達自信與殺伐果斷的勇敢。
趙辛楣對待感情的格局,奠定了他的人生格局
作為一個出身名門,留美歸來的高級知識分子,趙辛楣的人生起點顯然高于方鴻漸。有人說,階級的不同注定他們要活成兩種人。但是在我看來,拋開背景和財力,趙辛楣的成功,離不開他身上特有的人格魅力。
從戀愛這個角度來說,趙辛楣和方鴻漸同樣經歷過追逐愛情到失落的過程。其中,趙辛楣受的情傷一點兒不亞于方鴻漸,但是他的“自愈能力”卻要遠遠高于方鴻漸。
方鴻漸失去唐曉芙,是失去了一個單戀不久的心動女性;趙辛楣失去蘇文紈,則是失去了一個十幾年的情感期待。蘇文紈是與趙辛楣一起長大的青梅竹馬,也是趙辛楣在青蔥歲月里最真摯的初戀。對待這樣一段感情,趙辛楣醞釀了很多年。
在小說中,趙辛楣一出場就待在蘇文紈家中。而在這不久前,他為了離蘇文紈更近,拒絕了三閭大學拋來的橄欖枝。但是這樣的癡情一直得不到蘇小姐的認可。蘇文紈不僅不愛他,甚至多次利用他,達到表白方鴻漸的目的。
直到蘇文紈選擇與曹元朗訂婚,趙辛楣才如夢初醒,明白蘇小姐早先沒有拒絕自己,只不過是想留著自己吊住方鴻漸而已。但是趙辛楣沒有癡纏,依然選擇了尊重和祝福。我對書中的一個細節至今印象深刻,趙辛楣在參加了蘇小姐和他丈夫曹元朗的婚禮后后,對方鴻漸說:
“我那天去的用意,就是試驗我有沒有勇氣,去看十幾年心愛的女人跟旁人結婚。去了之后,我并不觸目驚心。我沒見過曹元朗,最初以為蘇且賞識他,一定他比我強;我給人家比下去了,心上很難過。那天看見這樣一個怪東西,蘇小姐竟會看中他!老實說,眼光如此的女人就不配嫁我趙辛楣,我也不希罕她。”
這句話雖然有賭氣和發泄的成分,但是從這里也可以看出,相對于一心活在理想主義中的方鴻漸,趙辛楣時刻在感情中保持清醒思考的能力。比起在絕望之際自暴自棄、沖動選擇結婚的方鴻漸,趙辛楣敢于坦然面對失戀,這份灑脫與豁達注定了他的不凡。
從方鴻漸到趙辛楣,是一種由“困”到“破”的人生境界
在《圍城》中,方鴻漸與趙辛楣是動人的一對知己,他們從最初為同一個女人劍拔弩張,到后來因為情傷而惺惺相惜,實屬難得。我一直覺得,錢鐘書在刻畫方鴻漸的同時,塑造出的趙辛楣不僅是為了架構小說的情節,更是為了彰顯兩種不同的人生形態。
方、趙二人,在本質上都是非常純粹、良善之人。但是在為人處世上,方鴻漸的格局和眼界明顯不及趙辛楣。無論是在工作還是生活中,方鴻漸始終過于看重自我,任自尊心凌駕于一切之上。
留學歸來之初,方鴻漸明明在岳家供職,卻對于處處幫助他,把他當做半個兒子來養的周經理夫婦并無感激,反而將讀書人的自命清高發揮到極致,因為周經理一句“三閭大學通知什么時候去報到?”他就以為周家夫婦在趕他走,絲毫不顧及知遇之恩,一走了之。
在三閭大學教學期間,方鴻漸一直因為校方沒有給他教授職位耿耿于懷,卻不去真正掂量自己的學歷和教學質量,也不曾試著提高自己的水平,改善現狀,只是一味袒護自己的自尊,始終以自己的理想主義去關照現實世界。
除了格局太過狹隘,方鴻漸骨子里的懦弱與不思進取的本質也成為其不幸婚姻的一大元兇。方鴻漸沒有足夠的能力去支撐一個家,卻又厭惡妻子的精明強悍。歸根到底,這其實就是無能造就的自卑。
在孫柔嘉眼里,他就像趙辛楣的一條狗:在上海浪蕩沒有事,跟著趙辛楣到了內地,內地事丟了,靠趙辛楣提拔到上海,上海事又丟了,現在再到內地投奔趙辛楣。
方鴻漸在人生路上輾轉多回,卻都不曾想過要靠自己去打造自己的人生,始終把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當命運面臨挫折,他就本著一副破罐子破摔的心態,最后惹得自己壓抑,親近之人嫌惡。
相比之下,趙辛楣更為自信、篤定,只要認準了一個目標,就會不懈追求,不給自己留下遺憾,正如他的愛情。哪怕蘇文紈最終的選擇不是他,他也能做到拿得起也放得下,無愧于心。
在事業上,拋開資源優勢,趙辛楣不同于方鴻漸的橫沖直撞,他深諳“遇方則方,遇圓則圓”的變通之理。當方鴻漸對世俗那一套深惡痛絕,他卻說:“我學了乖,當然見風使舵,這是我的進步。”
從進入三閭大學“增添生活經驗”,再到輾轉至重慶辦報,趙辛楣對事務越發通達老練,事業也一路扶搖直上,風生水起。這不僅僅是因為家庭的資源優勢,更是因為他不斷走出舒適區的嘗試。知識讓他站在更高的平臺,而慷慨樂觀、冷靜果決的堅定性格則讓他行事更具魄力,也擁有更廣闊的人脈。
方鴻漸與趙辛楣,其實體現的就是“困”與“破”的兩種人生狀態。在《圍城》中,錢鐘書并非單純批判方鴻漸的平庸之惡,其實也表達了他對普通人難以克服人性弱點,最后被生活磨平棱角的同情。
《圍城》借助方鴻漸,以一個悲觀的視角洞察了潦倒知識分子的真實困境,但又并非是一本悲觀之書。錢鐘書的高明之處就在于,他塑造了方鴻漸,同樣也塑造了趙辛楣,讓人們在感慨事業、婚姻對人生的必然束縛之外,又能看到另一種更為積極、灑脫的處事之道。
“困”與“破”之間的距離,其實不過方鴻漸與趙辛楣之間的思維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