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3日
絕大多數人的幸福感是建立在比較的基礎上的。有個玩笑說:
所謂的幸福就是自己的收入總比妹夫的收入多百分之二十……
關于“比較”,我在《把時間當作朋友》里專門寫過一節(#7.4):
……但比較是相對的,相對是永遠沒有盡頭的。
由此,我們可以輕松地想象:對那些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與他人比較的結果之上的人來說,幸福和快樂永生永世難以獲得,就算偶爾產生了幸福和快樂的感覺,也必然曇花一現,因為總有人會比他們更加年輕貌美、英俊瀟灑,收入更高、權力更大,地位更尊貴、財富更雄厚。
很多時候,比較是一個坑,大坑。再干脆點說,比較就是陷阱。
……所以我們要想辦法選擇無需比較即可獲得的快樂與幸?!司鋸臅性男抻喍鴣怼?/p>
然而,比較就是很現實的,比較就是很殘酷的,最要命的是——比較往往是不可避免的、不由自主的。也就是說,有些時候,有些陷阱是我們沒辦法不掉進去的,掉進去之后還能爬出來,才是真的猛士。
——這也的確是事實。
比如,為了衡量自己的實力或者競爭力,就要對自己所掌握的技能有充分、深入、真實、客觀的判斷。雖然大多數人總是過高估計自己的能力,但很少有人對自己銀行賬戶的余額產生哪怕一絲絲的幻覺——同樣的道理,一切確實能被量化的能力,人們通常不會錯誤估計,甚至不需要估計,不是嗎?
那些被量化的數字是最無法忽視的。
我們在上周已經通過簡單的統計數字,知道了大部分人訂閱之后,其實根本不會打開來看,至于留言那就更是少之又少。
有了這些可以量化的比較數據之后,我們能夠更加客觀地認識自己。更重要的是我們能實事求是地尋找解決方法,而不是一味地安慰自己。
這是個很不幸的事實:
所謂的成長,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就是不斷把別人比下去的過程。
如愿把別人比下去了倒也還好,比不過就很痛苦——因為那就意味著說自己被比下去了,那是個真真切切落實到自己身上的不幸。體育賽事里經常出現銀牌得住苦拼十多年依然沒有斗過金牌得主的情況,你不妨想象一下那個銀牌得主的心情,再想象一下換作你自己,那一路上不斷地聽到的來自好心人的安慰是不是猶如千刀萬剮緩慢折磨?
在某個技能上(或者說某個維度上)死磕,確實是一個策略,也不一定是不好的策略。但,為什么不想想“也許有什么別的策略”呢?
借用幾何術語的話,其實很容易理解的:
單個維度上,大家比的是長度;
兩個維度上,大家比的是面積;
三個緯度上,大家比的是體積。
而實際上生活有很多個維度,每個人也都是立體的,不是平面的,更不是一根線——生活中有很多特別精準卻沒有被大多數人刻意去理解的比喻,比如,“一根筋”,就是個思細恐極地精準比喻……
有的時候只是轉換一下角度,我們可能就有機會發現新的突破口。
比如“維度”其實是線性代數里面的基礎概念,但是如果能用它和自身的能力做一個類比,或許就能提供一個全新的思路。
不論是生活,還是寫作,我都會時不時拿出已經掌握的概念,看看是否還能用在其他領域。很多時候,一個領域的問題可能需要其他領域的知識才能得到解決。
在任何一個單一的維度上,都只有一個人是“第一”,只有少數人“名列前茅”,剩下的絕大多數都是“落后”——想明白之后就不會覺得這個事實有什么殘忍了,因為還有更殘忍的:很多的時候,即便當了第一又怎么樣呢?
但如果我們給自己開拓另外一個維度呢?從 1984 年洛杉磯奧運會開始,到今天,國人關注奧運會已經 32 年了,全球的奧運冠軍們其實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研究觀察“頂級選手”處境的機會。
32 年前的金牌得主們,今天的人們能記得的有多少呢?
李寧,郎平,李玉偉,吳小旋,曾國強,吳數德,陳偉強,姚景遠,周繼紅,欒菊杰,許海峰……
大家當然都知道李寧和郎平,剩下的呢?
雖然這么說并不公平……但請注意:
我們只是為了從一個層面深入研究問題;
從多個角度望過去會得到另外一個結論;
“公平”是另外一個我們未來會深入研究的概念。
為什么最終李寧和郎平看起來(事實上也可能是)更成功呢?——并且還不僅僅從是商業角度來看。也許有很多種解釋,但結合我們今天討論的角度,以下的解釋應該足夠站得住腳:
他們兩個都是在自己曾經做得最好的維度之外,另外開拓了一個甚至多個維度。
在一個維度上,最多 100 分;兩個維度上,哪怕各自都只有 50 分,面積已經是 2,500 了;若是三個維度各自都有 50 分,那是多少? 125,000……注意:這些個數字只是“意象”,并不一定能代表事實,但足夠說明事實了。
這就解釋了為什么中學老師在許多年之后總是慨嘆:
最終,真正有出息的,都是當年成績一般般的……
他們之所以慨嘆,就是因為“沒想到”;而他們之所以“沒想到”,就是因為當初竟然不知道人生除了在??荚嚦煽冎膺€有很多很多其他的維度。
其實一個人也可以是一個“團隊”。
由于在校期間只有“成績”這一個維度,所以很多人都沒有想過,自己其實可以有多個“團隊成員”。
學習了編程就多了一個工程師,學習了演講就多了一個市場部經理,學習了概率統計就多了一個數據分析師。
這其實就是應試教育最坑人的地方,因為它并沒有盡可能地還原這個世界原有的樣子,甚至沒有告訴那些成績一般的學生,可以用多維競爭獲得成功。
這也是為什么我不停地鼓勵周圍的人學習新知識,因為我就是這么一路走來的,我知道多一點鼓勵,從那個單一維度思維的坑中跳出來的人就會越多。
我很少接受采訪,因為有過被曲解的經歷。但,若是接受采訪,就一定會認真說清楚:
千萬不要把我寫成各方面都很優秀的人……因為我真的不是。
我從來都不是,小時候參加個競賽獲個大獎之類的事情,越老就越明白那根本沒什么用。多少人最終不還是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嗎?
不過,多維度打造競爭力這個策略,我確實使用了很多年,并且越來越擅長這么做。
當年在新東方的時候,比我發音漂亮的老師多的去了,我基本也就 20 分罷;詞匯量比我大的老師多得去了,我也就 20 分罷;我一個長春大學會計專業畢業的,學歷上比我漂亮的多的去了,我也就 20 分罷;甚至,我長得都比他們中的大部分丑,我也就 20 分罷……
不過,我知道我應該怎么辦。他們都是單維度競爭的,比英語專業;我呢,差一點,只能用——
考試成績(考試成績其實并不一定代表水平);
用大量的統籌方法論幫助學生們提高效率;
用各種心理學研究成果幫助學生們克服心理障礙……別的老師可能專業上 90 分,可我三個維度作戰,每個維度 20 分,最終也拼出來一個 8,000 分(這個數字當然只是“意象”)……于是,最終常年學生評價第一。
當然,我也肯定有得分很高的維度——我知道如何有效地向所有人清楚地傳遞任何一個重要的道理,在這個維度上,我給自己至少 95 分。
寫單詞書的時候也一樣,人家只是羅列詞匯,然后從詞典里拷貝粘貼釋義,我呢?用統計數據支持我的選詞,用程序幫我選擇選詞重復的例句——又是三個維度……于是,這么多年同品類里,累積銷售量第一。
其實這種多維度的技巧可以運用的地方有很多。
比如你想要背單詞。那就不要只是看著背,而是邊看、邊寫、邊說地背。一個維度變成三個維度,效果不說翻三倍,也至少比在那里眼巴巴地看要好得多。
再比如,當你需要給別人解釋問題的時候,運用的維度越多,對方能夠理解的概率也就越大。
我在那篇《付費就是撿便宜》的文章中提到過,為了讓老婆也能理解“注意力最寶貴”,我可是花了不少功夫,從不同維度給她解釋了各種理由,多到可以出一本書了。
所以只要你細心,其實有很多地方都可以借助多維度發揮巨大的作用。
2011 年,當比特幣這個東西被我看到的時候,那機會對我來說,某種意義上也是多維度低分乘出高分的結果。懂一點英語,懂一點互聯網,懂一點編程,懂一點數學,懂一點金融,懂一點心理學,有很專業的研究方法論……雖然無論哪個維度上我都絕對不屬于“杰出”類別的,可偏偏我都還湊合,于是,硬生生地搞出了個“詭異的競爭力”。
這種策略是屢試不爽的。再比如說,在我腦子里,現在你正在閱讀的這個頻道《通往財富自由之路》,不可能只是一個收年費的專欄,我不可能只是一個“寫手”。我知道我不是最好的作家,我知道我沒有最好的文筆……我之所以已經開干了,那肯定是因為我已經想出了很多個維度,至于有哪些個維度(注意,得是我自己能做好,或者起碼能做得差不多的)?你不妨猜一猜?——猜不出也沒關系,反正早晚你都會看到的。
其實這也不是什么秘密或者秘訣,但確實它因為太公開了乃至于大多數人不當回事兒。人們喜歡秘訣,因為“大的成功必然要有大的秘訣才能匹配”,正如人們相信“大的事件必然匹配大的陰謀”一樣——肯尼迪被刺殺的背后一定有驚天的陰謀才行……
史蒂夫?喬布斯的成功也是這種策略的好實例。當早期的極客們癡迷于各種技術參數之時,史蒂夫?喬布斯憑直覺給個人電腦加上了另外一個別人沒有甚至不可能有的維度:藝術設計。時間越久,這個維度帶來的合成競爭力越大。
事實也證明:
跨界成本越大,越有可能獲得極大的利潤。
今天在性能上可以和蘋果比拼的公司不少,但是加上了藝術設計這個維度之后,放眼望去幾乎找不到任何對手。
由于跨界成本大,所以在還沒開始之前,就已經甩掉了大部分競爭者。而此時需要做的,只是按部就班地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即可。
所以在學習這件事情上,不應該太局限。我個人就經常會尋找一些貌似無關的領域去學習,因為我知道這些領域的知識一旦用上了,能夠帶來的回報也是巨大的。
“跨界”,是這幾年才流行開來的詞匯。事實上,所有的跨界者最終都會不由自主地深諳此中道理:
每次跨界,都是給自己拓展一個新的維度。
一旦跨界積累成功,實力或者競爭力的提升,只能是“幾何級數”級別的,絕對不可能僅僅是“每天進步一點點”那么簡單。這種策略,就是那種知道的話就很簡單很自然,不知道的話,就會“百思不得其解”——每天苦惱:“問題在哪兒呢?差距咋就這么大呢?”
有一些流行的概念我個人并不當回事兒,比如“跨出舒適區”這個說法。這種東西在我眼里,都是隔靴搔癢的、沒多大實際指導意義的理論。你想想看就知道了,大多數人不肯跨出所謂的“舒適區”,只不過是不知道還有多維度打造競爭力這樣的策略而已;連知道都沒有,當然更不用提當知道這策略的好處,所以才就那樣呆著。若是真的有什么“舒適區”存在的話,對于我這種善用此類策略的人來說,不跨出去才不舒服呢!誰攔著我不讓我跨,我跟誰急……
所以,我們這種人,有跨界的機會絕對要一把抓住,不能讓它錯過——至于那些冷嘲熱諷么,跟刮風下雨一樣,只不過是自然現象一種。
不過,在這個簡單的方法論里,還是有個很重要的竅門的:
你要在至少一個維度上足夠突出。
你可以這樣理解:
凡事兒都是有成本。
這就好像是你賺錢的時候,“生活必需開支”就是你的成本,你賺到的錢不超過這個數值,你的賺錢技能實際上就是負分(可以滾粗了)。
那些維度上的數字只是意象,但是也足以說明一些事實了。
比如你賴以生存的維度不足夠突出,無法滿足你的基礎成本,那在這個維度上你的得分相當于負分。這樣其他領域不論有什么成績,最后乘出來的“面積”也好、“體積”也好都是負的。
這就好比如果連最基本的生活必需開支都無法滿足,其他維度的努力都只能被視為“不務正業”。
其實不論是單維度的死磕,還是多維度的拓展,我們的目的都是希望最終能夠得到一個“最高分”。而每個人都應該根據自己的現有情況,規劃一個最適合自己的路徑。
如果暫時沒有足夠突出的維度,那就好好打磨自己的技能;如果已經在某一維度足夠優秀,不要沉浸于已有的成績中,不妨換個維度去突破一下自己的局限。
于是,處處平庸肯定是不行的,不求處處突出,但起碼要在一個甚至多個維度上處于一個相當優異的位置,這樣的時候,多維度的意義就開始幾何級數增長。
你看,在多維度競爭的過程中,每個維度上都超過了及格線(60% 以上)就是很了不起的了。于是,知識改變命運,思考當然也會改變命運——這絕對不是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