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五月,對我來說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時光,因為它象征著一顆生命正在慢慢開花。五月里,芬芳馥郁的不僅僅是大自然中所有的植物,同樣還有成長著的我們。五月,它是一種不同尋常的開始。
? ? ? ?五月一個美好的下午里,我一個人靜靜的站在圖書館的四樓,向外眺望著遠方館外的籃球場,場上的男生汗流浹背,為了學院的榮譽正在浴血奮戰。他們的身上散發著無窮無盡、蓬勃向上的青春朝氣,正如校園里一棵棵漸漸著綠的樹丫,在陽光充足的照耀之下開始變得一個比一個高聳挺拔,千姿百態。
? ? ? ?昨天,剛剛看完卡勒德·胡賽尼的《群山回唱》,內心深處久久無法釋懷。這已經是我讀的胡賽尼的第三本書了,之前的兩本是眾所周知的《追風箏的人》和《燦爛千陽》。此刻,千言萬語融匯成一句話:卡勒德·胡賽尼——阿富汗人民悲苦命運的忠實記錄者。
? ? ? ?阿富汗,一個對我來說遙遠陌生但又讓我無比好奇和向往的地方,毫無疑問,我喜歡阿富汗。我想,如果沒有戰爭的沖刷和摧毀,這將會是怎樣一個文明和諧、萬物生長的魅力國都。
? ? ? ?小的時候,常常聽家里的大人們討論阿富汗、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等中東地區的政治和歷史。在我的記憶里,這些地方是一個真正的戰場,偏離了世界和平的角落。而那時的我,對于這些戰亂橫生的地方,卻有著一種與生俱來的渴望,在我小小的腦袋里仿佛住了一個跳來跳去的小人,每天都對著我瘋狂的吶喊,牽引我趕忙前去了解和獲知,感受它的存在。
? ? ? ?這種力量,促使我終于有機會在高二那一年讀了一本阿富汗女議員法奇婭·庫菲寫的《我不要你死于一事無成:給女兒的17封告別信》一書。那是第一次,我干涸而又無知的內心被填滿,開始明白過去的阿富汗是怎樣一個美麗富饒的國家。整本書,作者以自傳的形式描寫了自己在炮彈中成長的人生經歷,阿富汗的命運里夾雜著她的命運,它們彼此融會貫通,息息相關。童年時期她眼中的阿富汗和她成為這個國家里唯一一位女議員時的阿富汗,歷史的變遷和轉移,一個自由國度的隕落,在作者層層遞進的描述之下完完整整的呈現在讀者眼前。每看一頁,都不免使人產生一顆惻隱之心,發出無限悲痛的感慨,但在這些痛心疾首的故事當中,作者身上表現出的頑強精神和積極向上的勇氣又使人轉悲為喜,和她一起衷心期盼阿富汗的美好未來。
? ? ? ?《追風箏的人》是我在大一的暑假看的。想必每一個看過這部膾炙人口作品的人都知道可憐的哈桑對阿米爾少爺吐露忠誠的話一句簡單表白:為你,千千萬萬遍!是的,整本書,讓我熱淚盈眶的也是這一句話。如此的純潔赤誠,但同時又讓人痛徹心扉。《追風箏的人》的故事圍繞著兩個小少年“哈桑”和“阿米爾”的童年經歷展開,循序遞進,環環緊扣,在一次又一次的離合悲歡之中,人性的背叛和救贖竟演繹的如此淋漓盡致。阿米爾少爺永遠也不會想到,他曾經一度最討厭的哈扎拉人、家里奴仆的兒子、沒有受過教育的哈桑其實是自己父親的私生子,他同父異母的弟弟。“哈桑”用他的忠心耿耿和善良一次又一次的為阿米爾做出犧牲,他是阿米爾背后的一雙隱形翅膀,用單薄的力量保護著阿米爾前行。是“哈桑”,用他短暫的一生詮釋了“忠誠”這個字眼的終極意義。長大以后的阿米爾這樣感慨到:曾經那個愿為我千千萬萬次撿風箏的人已經逝去,人生中錯過了就不會再得到,也許我們會懺悔,會救贖,但這些似乎都已經晚了。每當放飛風箏的那一刻,我們應該問問自己我們是否真的珍惜過我們所擁有的一切。是啊,“哈桑”和“阿米爾”其實同樣也生活在我們的周圍,而我們缺的正是一顆能夠探索真善美的心靈,就像狐貍對小王子說的那樣:真正重要的事物用肉眼是看不到的,只有用心才會發現…
? ? ?《燦爛千陽》是我最近三月份才看完的一本書。帶著對《追風箏的人》意猶未盡的情懷,我便先睹為快,把自己又一次深深地扎進了胡賽尼的小說里。《燦爛千陽》和《追風箏的人》雖然題材形式完全不同,但同樣都表現了其偉大的主題——“愛”。這是一本獻給阿富汗眾多命運多舛女性的書。瑪麗雅姆和萊拉,兩個阿富汗女人的故事,一段看似截然不同卻又緊密相連的命運。瑪麗雅姆,一個“哈拉米”,即自己父親的私生子。因為身份,生來就注定和自己的愛父之間有著一段無法跨越的距離。“父親”這個字眼自始至終都是她的信仰,她極度的渴望父愛,渴望自己一生都能陪伴著父親。在她看來,父親不僅是一座能夠遮風擋雨的大山,同樣也是她的心靈之窗,一束永恒的太陽之光。照耀和指引她勇往直前,更好的領略世界的美好。然而正是這個她崇拜和尊敬的父親親手將其送入了魔鬼的手掌之中。在瑪麗雅姆十五歲那年,母親自殺,父親便把她許配給了一個喀布爾的修鞋匠拉希德。出嫁的那一刻,她如夢初醒,“父愛”這個字眼,曾經在她的心里猶如珍珠一般純凈美好、至高無上,然而當她親眼目睹父親無限虛偽的面目時,它便一落千丈,徹徹底底得變成了一片幻影,消逝的無影無蹤。相比之下,萊拉的童年卻過得無比幸福,她的身邊有著愛她的雙親以及最好的朋友塔里克。只是好景不長,戰爭的爆發奪走了雙親的性命,而萊拉一直深愛著的男孩塔里克也尾隨他的父母離開了炮彈橫飛的阿富汗。就在這時,心狠手辣的修鞋匠拉希德乘虛而入,將萊拉騙娶為自己的第二任妻子。就這樣,瑪麗雅姆和萊拉在同一片屋檐下低頭不見抬頭見的生活開始了。在拉希德荒寂而又凄涼的屋子里,兩個可憐的女人默默地忍受著家暴和戰爭帶來的無限悲痛和折磨。但是在黑暗的世界里,她們慢慢的看到了因“愛”而生的光芒,愛的力量與日俱增,漸漸升華的無與倫比,它讓兩個起初成為死敵的女人冰釋前嫌,成為了同甘共苦的親密姐妹。故事的最后,遠走他鄉的塔里克又重新回到了萊拉的生活之中,闊別多年的有情人終成眷屬,揭開了拉希德卑鄙無恥的真實面目。就在這時,瑪麗雅姆也親手殺死了這個折磨了自己一生的魔鬼拉希德,她將萊拉和她的孩子救出苦海,自己卻永遠的走向了死亡之路。瑪麗雅姆就是高掛阿富汗上空的燦爛千陽,用她的萬丈光芒無私的照耀著萊拉,最終使她在硝煙之中收獲了久違的幸福。
? ? ? ?接下來,說一說《群山回唱》。
? ? ? 《群山回唱》是卡勒德·胡賽尼的第三部小說。這部小說,講述的是一對兄妹離合悲歡的故事。阿富汗小男孩阿卜都拉和妹妹帕麗從小相依為命,母親早逝,父親便重新娶了一個女人為妻。繼母的到來并沒有改善他們的生活,由于家境貧寒,阿卜都拉的父親下定決心將自己和前妻所生的女兒帕麗賣給了喀布爾的商人瓦赫達提。商人瓦赫達提和自己的詩人妻子妮拉婚后的生活并不幸福,妮拉因為疾病而切除子宮導致了不孕,但更具諷刺性的是其實瓦赫達提先生愛的不是妻子妮拉,而是家里的廚子兼司機—納比。但是納比卻毅然決然的愛上了自己的女主人—妮拉。為了取悅妮拉的歡心,納比說服妹妹的丈夫,即阿卜都拉的父親,把女兒帕麗賣給妮拉。就這樣,阿卜都拉失去了自己最愛的妹妹。帕麗在富裕的新家庭里過著日復一日無憂無慮的幸福生活,早已淡忘了哥哥阿卜都拉。后來阿富汗戰爭爆發,瓦赫達提先生突患中風,臥病在床。妮拉帶著帕麗離開喀布爾,踏上了前往巴黎的征途,留下納比,照顧瓦赫達提先生直到他去世。良心的譴責,贖罪的心理在納比的腦海里日益加深,在瓦赫達提先生逝世以后,他鼓起勇氣給主人房子的新租客馬科斯醫生留下自述信,講明了整件事情的來龍去脈。時過境遷,遠在法國的帕麗早已是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婦人,她有了自己的家庭事業以及孩子。而養母妮拉早已自殺離世。帕麗收到馬科斯醫生的來信,只身一人來到喀布爾去尋找她零星記憶中的哥哥阿卜都拉。在喀布爾,帕麗得知哥哥移居美國的事實。于是在愛的驅使之下,帕麗終歸通過自己哥哥的女兒找到了和她已失散多年的阿卜都拉。往事如煙,此時的阿卜都拉早已患上阿爾茲海默癥,無法辨認站在自己眼前的老婦人就是曾經從他手里脫離,隨風飄飛遠去的那一片羽毛—帕麗。在《群山回唱》的封面上,有著這樣的一句話:踉蹌前行中,你總能在他們身上找到丟失的那一部分自己。是的,整本書里,在自私、虛偽、自卑、無助、依賴、卑鄙、嫉妒等赤裸裸人性之中,又夾雜著無限善良、真誠、寬容、頑強堅毅、純潔慈愛的一面。我想這就是作者胡賽尼想要表達的愛的終極主題。
? ? ? ?看完這三部小說,不說潸然淚下,那是假的。若非要說出胡賽尼的小說帶給我的最大感受是什么,我想馬科斯醫生的話語再恰當不過:
如果說我在喀布爾學到了什么,那就是人類的行為是混亂的,不可預測的,與方便的對稱性毫不相關。可是,我也在選擇怎樣的生活模式、我的人生故事如何成形的信念中發現了安慰,就像暗房中的一張照片,故事將慢慢顯現,來確證我一直想在自己身上看到的善。這個故事支撐著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