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上幼兒園小孩的家長,現在最大的困擾就是怎么樣能把小孩教育成我們希望的樣子。可是結果往往事與愿違:孩子每天早上不起床,起床了不穿衣服,穿好了衣服不吃飯,每天早上都為起床、穿衣服、吃飯這三件事頭疼。還有看電視,每次關電視的時候,就像爆發世界大戰一樣,孩子哭的聲嘶力竭,最終沒辦法,家長被哭煩了,把孩子揍一頓,孩子消停了,家長缺陷入深深的后悔中,后悔打了孩子,后悔沒能抓住機會教育孩子。寫作業的情況就更不用說了,那簡直是家長的噩夢。
我們經常會問自己,到底應該怎么教育孩子?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我們的方法是正確的么?怎么樣才能引導孩子一步一步走上健康成長的道路?市面上有很多教育孩子的書籍,里面都是大段大段的理論,讓家長搞不清楚具體情況下該如何應用。直到我遇到了《優質父母教養實踐指南》,這本書里,理論很少,全是案例,整整75個案例,用案例來提煉教育孩子的法則,通俗易懂可操作性強。
《優質父母教養實踐指南》這本書介紹了75個法則,這些法則包括了教育孩子的方方面面,我們把這75個法則分類,發現這些法則告訴家長應該如何管教孩子;應該如何獎勵孩子,應該如何與孩子溝通,應該如何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當我們和孩子之間有矛盾的時候,我們該如何處理,以及孩子培養過程中對我們家長的要求是什么。
《優質父母教養實踐指南》作者艾麗卡.雷斯切爾是芝加哥大學心理/人類發展系博士,普林斯頓大學榮譽畢業生。作為麥肯錫的前咨詢顧問,雷斯切爾博士是“幸福健康寶貝”委員會會員。
《華盛頓郵報》對這本書的評價是:很想尋求子女教育方面的建議,但又不想深陷大量的學術研究之中?這本書正好為你提供了這樣的幫助。在《優質父母教養實踐指南》中,艾麗卡.雷斯切爾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介紹了很多教育實踐的竅門,用非主觀的、中肯的文字呈現了各種教育原則。
一,家長想要教育孩子,首先要做好準備,正所謂不打無準備之仗。子女教育對家長也是有要求的。這就是《優質父母教養實踐指南》一書中對家長提出的要求。
除了要保證孩子的睡眠時間,玩耍時間以外,還要做到言出必行,知行合一。這是書中的第一條法則。如果你不能或者不會強制執行你給孩子定的規則,那就不要制定。如果制定了,就一定要遵守你的承諾。
這一點對孩子教育很重要。要讓孩子覺得家長是一個言而有信的人,這樣的以身作則才會讓孩子也慢慢變成一個講信用的人。這也是建立良好親子關系的基礎,即使對于一個小孩子,也要有相互的尊重和信任。
還有一個對家長的要求,就是要全心全意的關愛孩子。這點說起來很簡單,有些家長會說,孩子都是自己親生的,我們怎么不會全心全意的關愛孩子呢?可是,實際情況是,家長很少全心全意的管子孩子。我們小區晚上很多家長會帶孩子到樓下玩,很多家長都是讓孩子自己玩,家長在一邊刷手機。還有,當孩子讓你和他一起做手工或者畫畫的時候,家長也會說,你自己弄吧,然后就又開始玩手機。
想象一下,如果你是在接待客人,或者拜訪客戶的時候,也是這樣的,讓客戶自己看宣傳資料,然后你一個人玩手機,那后果是很嚴重的。所以,你不會那樣對待你的客戶。我們要把孩子的親子時間也當作是拜訪客戶,在你和孩子相處的這段時間里,孩子就是你的客戶,你要全身心的投入,取得他們的信任和尊重,努力用這短短的相處時間建立起良好的親自關系。
二,如何和孩子溝通是父母進行幼兒教育的必會技能之一。和幼兒溝通,家長們要做到兩點:第一,要讓孩子能聽懂你的話,明白你的意思。第二,作為家長,你要能明白孩子所表達的觀點,并給出正確的回應。
父母要有同理心。請不要小看同理心,它可以讓孩子感覺被理解了,這樣可以驅散孩子的不愉快,緩解緊張的沖突關系。當你運用同理心的時候,你的所言所行都會發生改變,你不會再把你的要求強加給孩子,孩子會更容易接受你的要求。
比如書中的案例:“我能理解你為什么這么生氣和失望。我昨天答應你今天放學后一起去游泳,結果我接你太晚了,沒能去成,你一定一天都在期待游泳,但最后卻沒能游成。”這樣說話就是運用了同理心,孩子更容易接受,也不會造成很緊張的關系。
家長還要能夠接納孩子本來的面目。孩子有些愛好,有些追求并不是父母所喜歡的,甚至會引起父母的羞辱和責罵。但是這些并不是孩子的錯,只是孩子沒有如成人一般的價值觀,在孩子的世界里,他不認為是錯的。所以,我們要接納孩子這些想法,這就是孩子本來的面目。接納只是開始,之后是合理的引導和改變。家長們要珍惜孩子對你敞開心扉的機會,要珍惜這份信任,他告訴你他心底的秘密,不是為了讓你羞辱或者責罵的。
家長還要讓決策過程透明。這也是溝通額過程中很必要技巧,同時也是對父母言出必行的要求。要讓孩子明白發生了什么,為什么要改變決定。在決策的過程中,孩子和家長一起討論決定,讓孩子認可事情的結果。這樣下來,你會得到一個講理的孩子,而不是胡攪蠻纏的孩子。
三,管教孩子是家長最頭痛的事情。你現在管教孩子的方法是正確的么?
《優質父母教養實踐指南》第10條法則就是:優質父母避免毒舌傷人。我們在生氣的時候,經常會口不擇言的辱罵孩子,比如:傻啊、缺心眼、太笨了等等,這些話所帶來的不良影響是家長們不可預料的。不僅給孩子的自尊心帶來了傷害,而且,還會讓孩子學會這樣的惡毒語言。當孩子跟其他孩子一起玩耍的時候,突然冒出一句“你怎么這么傻啊!”的時候,家長就該反省了。
家長要明白孩子歸孩子,行為歸行為。孩子的行為不對,我們可以糾正,但我們不能去給孩子本身貼上標簽,這會影響孩子未來的心理發展。因為惡毒的語言會傳遞一個信息:孩子本身是有缺陷的,而父母的譴責會讓孩子放大這種想法,給孩子身心帶來深深的傷害。
那么,我們不責罵孩子,該如何的管教孩子呢?作者給我們的法則是嚴正警告孩子和給孩子開罰單。
首先我們要告訴孩子,破壞規矩或者無視命令的后果什么,當孩子明白了規矩是什么,并且知道破壞規矩的后果的時候,孩子就要為他的行為所負責。而破壞規矩的后果就是家長要開的罰單。所以,我們的管教方法可以分為兩步,第一步,嚴正警告,如果沒有效果,那就要第二步:開罰單。不同年齡的孩子的“罰單”也是不同的。但是“罰單”一定要避免孩子的相關需求,比如食物,睡眠等。可以藏起孩子最喜愛的玩具,或者罰站之類的。
四,如何幫孩子養成習慣。
專家說,一個成年人需要21天就可以把一個行為變成一個習慣。但是,對于一個孩子來說,要想培養出好習慣,還需要家長們付出很多努力。
首先要允許孩子犯錯和受挫。小孩子不知道什么是對,什么是錯,但自然的結果會告訴孩子,什么事情是不能做的,這樣的印象會很深刻。比如,小孩喜歡玩門,推來推去的,但是有個風險就是會夾道手,你和孩子說上100次的效果,不如讓門真的夾上一次。當然家長要控制好風險。
其次,家長要知道言傳不如身教的道理。家長總希望孩子能夠培養閱讀的習慣,可是家長自己一回到家不是看電視,就是看手機,從來不給孩子講故事,孩子又怎么能愛上閱讀呢。
再次,家長要教會孩子三點:練習、耐心、堅持。這三點也是通向成功的一條道路。比如英格蘭足球運動員大衛.貝克漢姆,6歲的時候就能堅持每天下午練習顛球,到7歲的時候,就可以一次顛球數百個。
作者雷斯切爾舉了一個例子,是這樣說的:“是的,科學這門學科的確很難,所以,你現在不會做這些題是很正常的。不過你在上面花的時間越多,這些題目就會變得越簡單。”
最后,家長要學會給孩子重放場景。當孩子做錯一件事的時候,父母告訴正確的行為該如何之后,還要讓場景重新演示一遍,或者幾遍,要加深孩子的印象。
結語:
孩子的教育是一件需要長期投入精力和為之努力的事情。孩子每天都在發生變化,我們既要跟上他們的腳步,又不能讓他們超出標準。所以,聰明的家長學習法則,當掌握得心應手的方法和準則之后,你的育兒之路走起來就會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