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總以為大家都是生活在同一個世界的,后來我發現人不過是活在自己思維里的生物罷了。正所謂千人千面。
有時會感嘆,對于同一個事件,每個人所想的都不同。甚至是完全相反的。
突然想起來之前看的一個故事。
兩個一貧如洗的青年來到東京謀生。兩個人都處于饑寒交迫中,好不容看到一個有水的地方,但萬萬沒有想到,這里的水竟然是收費的!第一個年輕人就絕望地喊道:“這個鬼地方!連水都要花錢買!”然后扭頭就走。而另外一個年輕人卻想:“東京這個地方居然連水都能賣錢。那肯定有很多機會可以讓我發展!”于是就打定主意堅持留了下來開始創業。
為什么看到同樣的事,每個人想的都不同呢?對機會的理解也不同呢?有些人為什么可以抓住機會,有些人卻對機會熟視無睹?
我覺得抓住機會是有前提的,首先得認出那是機會。可是怎么能夠認出那是機會呢,那就是保持開放的心態,對自己不熟悉的事物和領域,愿意走出自己的舒適圈,了解和探索未知的世界。
自己努力學習,這個領域必要的知識,再不斷的去實踐,積累起這個領域理論和實踐的實用知識和能力。這樣等這個領域有一些機會時,你就可以敏銳的感知這是個不錯的機會。之后放手去嘗試,盡量抓住你看到的機會。
否則即使別人告訴你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把相關的理論知識都告訴你了,而你只是表明上客氣似的聽一下,就認為自己已經完全懂了,可以抓住這個機會,未免有點太過天真。假如你沒有對別人說的話,進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沒有挖掘更深層的知識,只是表面上聽聽罷了。那么一旦你自己真的去做時,你就會發現事實跟你之前想的很不一樣。正所謂,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一個細節沒做好,很有可能讓你栽個很大的跟頭。拾人牙慧,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而這樣就會很危險,因為你以為自己已經掌握了全部必要知識,可是你真的去做就會發現傻眼了,有好多關鍵信息你壓根不知道。世界是不斷變化的,你要是只學到術,不知道其運行的道,那么外界環境和條件一旦變化,你就會不知所措。本來你面臨很好的機會,也會眼睜睜錯過,因為你沒有抓住它的底層認知,你也拿不住。即使暫時拿住,隨著均值回歸,也會再次失去。
要知道,表面上的知道,跟真的做到一件事,還是有很大差別的。在做的過程中,心態變化也是很明顯的。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就好比學游泳,你就是學了再多的游泳知識,不去真的練習游泳,不嗆水,那么就很難學會。
并且,當你從知道一件事到真的通過自己的規劃,謀慮,努力做到后。再反過頭來,回顧之前了解的信息時,心態是很不一樣的。尤其是,當自己的思想變為現實時,內心的滿足感也是很高的。
不過觀察生活,往往會發現,很多人只是自己思想的奴隸罷了。缺乏獨立的思考,連自己的生活和自己都不夠了解,并且陷入這種狀態很長時間而渾然不知。缺乏了解世界的好奇心,失去了鮮活體驗生命的快樂。即使活一輩子,也不過是看著東升西落,任由時間慢慢流失罷了。沒有真正的活在世界上,渾渾噩噩,有時還被內心冒起的雜念擾亂的心神不寧。不能獲得真正的內心平靜。
有時我就想為什么這些人就不想多了解一些事情呢?后來我明白了,因為他們缺乏好奇心!
對自己,對周遭的世界茫然無措,也沒有興趣去了解。每天不過是例行公事罷了,缺乏對生活和整個世界深層的挖掘,那么生命的廣度就更談不上了。
有的人就說,我就是喜歡這樣的生活。沒問題,這樣的生活很好,但也只是表面上的而已,因為缺乏對事物更深層的理解,內心有時就會有一種惶惶不安之感,無法通過迷霧看清這個世界,那么必將會被困其中,更不要說可以掌控了。自以為的過得很好,有時不過是自欺欺人罷了。
好奇心,是發掘世界多彩之光的鑰匙。缺乏好奇心,無異于讓自己活在黑白世界中而渾然不知。有時機會就是在滿足好奇心的過程中,一步步被發現的而已。很難一開始就能看到那么明顯的機會,不過是在做的過程中慢慢發掘的罷了。但若是你壓根不想了解,毫無好奇心,那么跟睜眼瞎又有何分別呢?
有時感嘆高中時的自己那么努力的學習而不知疲倦,現在想想,或許是因為當時不滿足于答案上的推導過程,非得自己個搞明白不可。高中學三角函數的定義和各種公式時,我感覺很厭煩,于是就從源頭推導各種公式,這樣即使具體的某幾個公式我忘記了,但我只要知道一兩個定理,我就可以自己全部推導出來。
學高中有機化學時,我就很想搞明白,各個化學方程式是怎么發生的?于是我就了解清楚不同元素的性質,而這些特性又會如何反映到化學反應式中,了解清楚后,感覺很爽。
縱觀目前的處境,我發現自己就是一直抱有很大的好奇心,特別想要去了解世界運行的規律,了解人類社會發展的歷程,了解不同人群的心理特點,特別想要看清這個世界,于是就不斷的看各種書,遇事也一直在思考,慢慢的我發現對這個世界的認識也越來越深刻。離我心中想要到達的彼岸也越來越近。但假如我沒有這么大的好奇心,真不敢想我今天會如何?
最后說下,我對生命意義的思考吧。
有時,我也在想生命的意義是什么?想了半天,我發現,其實生命本身是沒有什么意義的,要是只注重結果,那么大家的結果都一樣,都將會死亡。
那么我們活著又是為何呢?我曾經為這個問題苦苦困擾,百思不得其解,現在慢慢的明白了一些。其實活著的結果是沒有什么意義的,關鍵是活著時的體驗,也就是過程很重要。有時都是活著,可是生命的體驗完全不同,生命的廣度和深度也是有很大差別的。
既然談到這里,我就再多說一些。那么怎么增加生命的廣度和深度呢?有一個東西是繞不過去的,那即是財富。因為有時,有錢真的是感覺不一樣的,在這個充滿等價交換的世界中,擁有財富,意味著你能夠給大家帶來價值,并且大家也能認可,才會愿意付費購買你提供的服務。這樣你也才能夠獲得你想獲得的財富。而你擁有財富后,可以過自己想過的生活,從而增加生命的廣度和深度。所以從這個角度看,利他即是利己。
有時感嘆,浮生若夢,若夢非夢。那么什么才是更真實的呢?我覺得是花出去的錢和陪伴親人的時間。這才是更為真實的活著。雖然有時看透生命的整個過程,未免有點悲涼,但是卻依然可以向死而生,活得熱氣騰騰,充滿煙火氣息,也就是接地氣一些。
所以有時看到一些人把生活過得熱熱鬧鬧的,就覺得這也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