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是最富有機變之人。早年曹操在大將軍何進手下,只是個小小的典軍校尉,幾次給何進獻計,不是被呵斥“汝小輩,安知朝廷大事”,就是被何進懷疑“孟德亦懷私耶”,言不為用,官不得遷。后來何進事敗身滅,董卓專權,曹操借機靠近,憑著聰明伶俐、甜言蜜語,頗得董卓信賴,可不用通報,隨時進入董卓家門。在多疑的董卓那里,能獲此信任,可見曹操平時對董卓下了多大功夫,能得入門不通報的待遇,當時朝中大臣中尚無人能夠做到。然而曹操內心,也頗為不恥董卓所為,盡管一面結好董卓,一面卻在靜觀其變。待到滿朝文武皆惡董卓,人人恨不誅殺的時候,曹操所苦心經營的與董卓的關系,就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了。
司徒王允是當時群臣的領袖,深孚眾望,看不慣董卓弄權,但手中苦無軍權,沒有軍隊,有心殺賊,無力回天。一時無策,找了個過生日的理由,聚集朝中忠義之士密商除董之策。然而這群文人,多是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論膽略,論計謀,都乏善可陳,面對手握重兵的董卓,也只有徒呼奈何。王允在席上不免大放悲聲,其他人除了苦嘆,別無良方。眾官哭聲中,有一人卻撫掌大笑,大家既驚且怒,王允見是曹操,忍不住一頓喝罵:“你祖宗三代都食漢朝俸祿,現在不僅不思報國,反而笑話我們這些憂國憂民的忠良,是何道理?”曹操反駁說:我不笑別的,只笑各位光知道哭泣,卻沒有制敵之招。就算是滿朝之人從夜晚哭到天亮,從天亮再哭到夜晚,難道能把董卓苦死?正在大家啞口無言,心中不忿之際,曹操又口出驚人之語:我近日委曲求全地巴結討好董卓,無非是想趁機除去董卓這個奸臣。現在董卓對我很是信任,對我毫無防范,我可以隨時近他之身,聽說司徒有一把寶刀,希望能借我一用,讓我前去刺殺董卓,雖死無憾。這番話說得慷慨激昂,視死如歸,一方面解釋了為什么屈身董卓,消除了大家對他的疑慮,讓大家明白他曹操并非趨炎附勢之人,委曲求全,無非為了朝廷大義,于是對他刮目相看。另一方面,他表示前去舍命刺殺董卓,說明他曹操是個大勇之人,并不僅僅是個文人書生,是個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身的人。這番話讓大家認識到曹操是個善于隱忍,能屈能伸的大丈夫,大家恍然大悟之下,對他轉生敬佩。心中自覺把他納為我輩中人。這個小小的典軍校尉,在眾人眼中形象一下子高大起來了。至此,行刺的成敗不論,曹操已在滿朝文武中贏得了尊重與威望,市得了名聲,絲毫不遜色于與董卓拔刀相向、憤而離京的袁紹,甚至從干大事方面來看,曹操的隱忍比之袁紹的勇敢更為高明。這些對比在當時也許毫無意義,但在日后各自樹旗旄,招兵馬時,大家就會有所選擇,特別是兩者對決時,對于勝負的判斷,也會從中分析端倪。
曹操的可貴之處在于言出必行。陳說得氣勢如虹,行動也有壯士一去不復返的果敢。在王允處借得寶刀之后,曹操徑直前往董卓府中行刺殺之事。借助于平時與董卓的交好,曹操沒有經過檢查通報,就直接進入到董卓的內府,董卓正好和干兒子呂布在一起,曹操一時難以下手。董卓問曹操為何來得晚了,曹操回答說因為馬匹羸老,跑不動,故而來遲。董卓當即贈送他一匹西涼運送來的好馬。可見曹操與董卓的關系十分的密切,如果曹操想依附董卓,獲取名位富貴,恐怕也不是什么難事。而曹操舍此大好局勢,卻要拼命獨身行刺,說明曹操當時還是很有忠義之心,勇敢之行的熱血男兒。就此一點,也該載入青史。
董卓命呂布出去為曹操選馬,為曹操創造了一個絕好的行刺機會,因為呂布是董卓的得力干將,武藝無人能及,他要在場,十個曹操也是白搭,連個近身的機會恐怕都沒有。正好此時董卓疲勞困頓,當著曹操的面竟然睡起覺來,曹操心中暗喜:此賊合當命絕。他立即掣出寶刀,正準備一刀斃命。哪知董卓正好醒來,在鏡中看到曹操拔刀,大吃一驚,厲聲喝問:孟德何為?時呂布已牽馬而回。此種情形,換了其他人,要么早就嚇得直哆嗦,攤在地上了;不怕死的可能就勇往直前,明知是死,也要拔刀一搏。無論投降或拼命,終不免一死。曹操知道此次刺殺失敗,情急之下,陡然心生一計,連忙順勢跪下,說是近日得一寶刀,要進獻給丞相。帶刀進入內室,侍衛并不搜查,董卓并不詢問,由此可以看出董卓對曹操是多么的信任,侍衛們對曹操是多么熟悉!因為事發突然,董卓和曹操平時又十分熟悉密切,董卓沒有想到曹操有行刺之心,高興地接下寶刀,還對曹操贊賞有加。正好呂布已牽馬返回,曹操以試騎為由,騎上寶馬,逃之夭夭。出城門時,又得益于平時跟董卓的良好關系,打著受丞相派遣的名義,應付了守城軍士,馬不停蹄地跑離了京城。然而董卓和呂布也不至于愚蠢到毫無疑心。哪有送刀光是拔刀而刀鞘還放在身上之理?哪有趁著別人熟睡之時拔刀相送的道理?疑點太多!董卓找來謀士李儒商議,李儒說這事很簡單,此時曹操未走則為獻刀,如已逃跑則為刺殺。派人查詢,曹操果已逃出京城,此行刺無疑,董卓立即張榜天下,追捕曹操。
讀者讀到曹操行刺一段,每每為曹操捏一把汗,對曹操的沉著和機智往往贊賞有加。試想,在天下第一殘暴之人董卓面前,在天下第一勇將呂布面前,事敗遭疑,豈能不怕?曹操深知此時只要露出半點破綻,必然死無葬身之地。只要落在董卓之手,死是無疑的,關鍵是遭受怎樣的折磨而死。從跪獻寶刀,談笑敷衍,到試騎脫身,曹操并未表現絲毫慌亂,而是極其鎮定,從容耐心地尋找脫身之機。他知道以董卓的多疑,一旦回過神來,一定能猜到自己真正的目的,所以他竭力裝得若無其事,短暫地騙過了董卓和呂布后,毫不遲疑,策馬只身逃出京城。可以說,是曹操臨危不亂、處變不驚的膽氣和智慧挽救了自己。
孤身深入,獨力行刺,特別是曹操這樣一個無所依托,并無高強武藝的人,去刺殺殘暴兇狠、爪牙眾多、勇將不離左右的董卓,多半是有去無回的,聰明如曹操者必知此行的兇險。從這點上看,曹操當時確有一腔報國熱血,抱著必死之決心,義無反顧,誓除奸惡。無論曹操成功或失敗,是死是活,曹操必然青史留名,而事情往往出現戲劇性的變化,讓曹操千古以后,在老百姓的心目中留下了奸臣的形象。
刺殺董卓只有兩種結果,要么成功,要么失敗,成功,則曹操有可能死,但也有機會存活;而失敗則必死。事情的意外結果是,刺殺失敗,而曹操得以逃脫。曹操能夠逃脫,一方面是因為曹操的沉著鎮定。另一方面也是得益于他自己的未雨綢繆。曹操并非一個有勇無謀的莽夫,只是一味舍命相搏,像古代那些劍客一樣,憑勇恃強,只想刺殺成功,不顧個人死活。曹操圖謀董卓,籌劃已久,安排精當。可以說曹操是抱著敢死之心,卻作著存活之計。
要圖謀董卓,首先是要接近他。董卓弄權,滿朝文武要么對其憎惡,不愿與之為伍,表面順從,卻很少與之接近。要么對其畏懼,唯唯諾諾,小心謹慎,不敢靠近。要么就針鋒相對,勢不兩立,結果不是辭官離朝,就是被董卓謀害。只有曹操處心積慮地傾相結納,主動靠近,贏得了董卓的信任和歡心,可隨時出入相府而不遭受任何質疑。這就讓曹操的行刺有機可乘,而且可以從容地等待和尋找機會,不像其他的行刺者,只有極少靠近對象的機會。在行刺決定已下后,曹操先是將心思暴露給朝廷正義之士,特別是得到了執清流牛耳的王允的賞識和支持,為自己贏得了名聲和精神地位,洗刷了自己巴結董卓的惡名,也為自己爭取了大量可能的外援,說明曹操有行刺后圖存的愿望和信心。面臨真正的行刺行動時,曹操精心策劃了借刀殺人之計。按說,刺殺董卓,憑曹操隨意出入相府的便利,瞅準機會,一把普通刀劍,足以了卻董卓性命。沒有機會,再鋒利的刀劍又能奈董卓何?借用王允七星寶刀,說明曹操已做好行刺不成即獻刀的準備。這個計劃可謂天衣無縫,事有不濟,無非損失一把寶刀,曹操完全可以全身而退,而且可能因為獻刀更獲董卓嘉獎。但智者千慮必有一失。畢竟董卓和呂布都是梟雄,曹操心中仍是懼怕萬分,所以見了董卓,未解刀鞘即行刺殺,又被董卓在衣鏡中喝破,慌亂之余,趕緊按計劃跪地獻刀,仗著鎮定和機敏,躲過當場抓捕,得以脫身。雖然行刺未果,并被立即通緝。但正因為董卓告示于天下,曹操頓時揚名朝野,大臣百姓皆以曹操為心懷漢室、除奸去惡的忠臣義士,以至有后來陳宮夜放曹操并與之俱逃一出,讓曹操能夠躲開追捕,回到老家,從容舉事。更有甚者,當其討董卓、扶漢室的旗號一經打出,海內英雄紛紛慕名來投,一時兵強將廣,終成一方諸侯。在他爰舉義旗討伐董卓的倡議下,各路諸侯紛紛響應。從此,曹操以老家為基礎,東征西討,迅速擴張,雄踞中原,爭奪天下。這一切,皆肇事于曹操的借刀殺人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