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7】如何用思行合一體系來實現自己的初衷?

你是否會因為自己不能做出一個“好”的計劃而煩惱?是否常常游走于各種興趣于愛好之間而不能堅持下去?是否會因為做好計劃卻不能實現而焦慮?......

這些問題在生活當中很常見,而通過踐行思行合一體系兩個月之后,讓我徹底擺脫了以上問題。我還學會了獨立思考,培養了發現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明代哲學家王陽明老先生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哲學理念,即統一秉性與行為,在深入的學習與修煉之后而去踐行。

而在當今這個知識泛濫的時代,這一哲學理念在某一方面已經不再適用,比起知識,我們更需要獨立思考的能力。因此我們推崇“思行合一”,也就是思考與行動并行。

思行合一體系對于我們個人的成長有什么好處呢?首先,思考能讓我們明確自己的初衷,學會獨立分析自己的現狀;其次,這個體系能夠作為檢驗計劃的可執行性;最后在執行當中進行記錄與反思,以求精進。

其實思行合一體系就是一種集思考與行動為一體的思維模式。

下面的是整個思行合一體系的框架,感性興趣的伙伴們可以查看我的《2016年1月份培養寫作能力計劃》(請點擊藍色字體)

一、初衷:真正渴望獲得的是什么?

二、優勢:評估自己的優劣勢和資源(SWOT分析法)?

1、優勢:

2、劣勢:

3、資源:

三、目標:如何衡量初衷的達成程度?

四、計劃:用哪些方法才能達到目標?

五、執行:每日記錄與反思

1、今天做了哪些有價值的事情?

2、發現了什么問題?

3、問題產生的原因是什么?

4、我的解決方案

5、今天的收獲與感受

怎么理解思行合一體系?我先給大家伙舉個栗子吧!比方說,你今年的愿望是去旅行,那么這就是你的初衷。而你為了完成這一初衷,就得去分析自己的優劣勢。可自問:“我有時間去嗎?銀行卡里鈔票夠用嗎?”然后給自己明確自己的目標,要去旅行的地點在哪里?后面,你又忙著訂路線,訂機票找酒店,這些就屬于計劃的部分。

為什么我們要把明確自己的初衷放在第一位呢?因為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性問題。因為當你不知道自己渴望得到什么東西的時候,或者說你想要的那個東西太泛泛的時候,你根本就沒法去做計劃,更別談實現了,做起事來就像一個無頭蒼蠅一般亂撞。

第二個部分是關于分析自己的優劣勢以及資源等,其實就是利用SWOT分析法的思想進行自我分析。而分析的一定要真實地寫出來,這有助于你更好地認識自己。評估完之后會發現,我的優勢原來有這些。如果我要實現自己的初衷,就必須將劣勢轉化為優勢。如果發現初衷實現難度極大,那么也可以考慮適當的棄守或者降低初衷的標準。

第三部分需要對初衷達成的程度進行衡量,值得一提的是衡量最好有一個量化的標準,比方說你的初衷是培養跑步的習慣,那么你就需要想好每天應該跑多少時間?一天跑多少公里?一個月又跑多少公里?

到了第四部分,就可以開始做計劃了。這里常會出現的誤區是,我們所作出的計劃完全屬于自嗨型的,可執行性差。看似天衣無縫的計劃書,到了要執行的時候就會發現壓根沒法執行,或者執行難。這時,可以參考的調整方法是重新審閱初衷,降低標準,換一種執行方式......

最后一個部分尤為重要,很多朋友在執行自己的計劃的過程中,常會夭折掉。苦惱的是,連自己是怎么掛掉,一無所知!!原因到底是什么?第一,沒有每日記錄與持續跟進執行結果,看不到細化的行動。第二,無法發現自己存在的問題,當然也就不能夠找出產生問題的原因與應對的解決方案了。最后,可以寫出收獲與感受,梳理自己一天當中的心情。

到這里,很多朋友可以會有疑問,每天都要記錄與反思太麻煩了。是呀,實現初衷這件事兒本來就不簡單嘛!每天請留出一點點的記錄與反思的時間,日積月累,你會發現受益無窮。那什么什么總結再也不用到處翻看了,那什么什么問題簡直就是小case,自己可以搞掂。我一般都在睡前留出20~30分鐘利用玩手機的時間來記錄與反思。

這就是整個思行合一體系的框架,當你套用了這個框架,應用到你的現實生活當中,慢慢形成了獨立分析與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另外思行合一還可以延伸到生活、學習與工作的方方面面。還等什么呢?我們一起去實現自己的初衷吧。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