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真正的民主是什么樣的?披著民主外殼的專制與獨裁之區(qū)別?
2.個人。故事開始只是老師嘗試著建立了一個叫浪潮組織,這個組織有統(tǒng)一的規(guī)則(比如說浪潮的手勢),制服、標志,這樣的組織類似于我們現(xiàn)在的社團,這種存在不會對他人有負面影響。疑惑在于這個組織是從什么時候走向了不可控制的場面。“浪潮”中的學生逐漸有了集體感,會突然主動幫助一直以來備受欺凌的某同學。某同學類似于“零余者”的形象,即被迫脫離他自身所處的環(huán)境、被此環(huán)境排外的、透明多余的人,在家里被忽視,在學校被欺凌,沒有任何話語權。這樣一個人,因為自身在“浪潮”中的一些表現(xiàn),突然被同學接納,被首領(老師)夸贊,甚至有了命令別人的機會,“浪潮”于他而言,他是極大的受利方。突然之間他得知“浪潮”要被解散,他的夢破碎了,夢醒是殘酷的,于是他選擇了飲彈自盡。某同學是整個“浪潮”中最瘋狂的人,最終喪失了自我。馬克,一個寄住在女友家的人,起初表現(xiàn)得很溫和,從排練話劇時要求大家都聽從于他的那一刻起,似乎就成了“浪潮”的真正首領,包括之后他同意逃課的富二代加入“浪潮”,也說明了這一點。人的心理在權力的熏陶中會發(fā)生變化,原本愛女友的小伙子,在遭受女友的拒絕和批判之后,會惱羞成怒地扇了女友一巴掌;原本以談話方式對學生提建議的溫和的老師,已經(jīng)變成了一個臉色陰沉的吼叫者。二者都在權力中得到了極大的自我滿足感,當自身的權威和尊嚴再受到挑戰(zhàn)傷害時,維護己身利益和暴怒就成了本能,這種本能的反應對他人的傷害無法想象。這三個人的心理在“浪潮”成立之前,都有不能忽視的自卑感。
3.“我們都這樣做了,為什么你不這么做?”? 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是大部分投票終決選擇的策略。私認為,有時候這種決策是反智的(當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問題在于,當大多數(shù)人都同意執(zhí)行某個決策的時候,少數(shù)人是否還有拒絕的權力?另外,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的本質是多數(shù)服從少數(shù),統(tǒng)治社會的是精英階層,精英教育有其自身的體制,可見教育的壟斷性,而壟斷又何來民主可言?實際上,大部分人是在精英的控制之下做出了一個看似民主的決定。因為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所以我們反而喪失了選擇的權力。
4.同樣是電影中的問題:法西斯獨裁有沒有復辟的可能?我認為天時地利人和的情況下有可能,因為人性向來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