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單里放了好久才看到這本書,拖延也許有時也是一種好事,可能很早的看不會有這么多的思考,也許會忽略過一些東西(也許未來又會這樣的看待現(xiàn)在自己)沒什么要說的,能夠時??纯磁紶査伎枷旅孢@些摘抄的文字就是我的收獲。
1 ? ?他人經(jīng)受的我必經(jīng)受。
2 ? ?人性,光靠自己靠不住。
3 ? ?電視節(jié)目習慣將人塑造成好人或是壞人,實際上這世界沒有好人和壞人,只有做了好事的人和做了壞事的人。
4 ? ?新聞記者有責任記錄持任何一觀點的人,評判是觀看者自己的事。
5 ? 過去你覺得只有好人壞人,現(xiàn)在只有好事壞事,將來只有有事無事。
6 ? 保持對不同論述的警惕,才能保持自己的獨立性。探尋就是不斷相信,不斷懷疑,不斷幻滅,不斷摧毀,不斷重建。為的只是避免成為偏見的附庸?;蚴钦f,煽動各種偏見的斗毆,從而取得平衡,這是我所理解的探尋。(所以我不能輕易的對任何事物直接發(fā)表評論)
7 ? ?我對一方缺席的采訪都抱有疑問,哪怕技術上講證據(jù)沒有任何問題。也必須讓他們說話和解釋,即便這些解釋會讓我們本來的簡單的是非變得混沌,會讓我被動,讓我在采訪中陷入尷尬,讓我可能必須放棄一些已經(jīng)完成的不錯的采訪段落,會帶來節(jié)目被公關掉的風險,也必須這樣做,不僅是對他們負責任,同時也讓我們完成對世界的復雜認識。哪怕這個認識讓我苦苦難解,讓我心焦。
錢老師回信說,追求真相的人不要被任何東西脅迫,包括民意,我們要站在2012,2022甚至更遠的地方來看我們自己。
信的最后,他說,不要太愛惜你的羽毛。
我明白他的意思,做調查記者最容易戴上正義,良知,為民請命的帽子,這里有虛榮心,也有真誠,但確實是記者在困境中堅持下去的動力之一?,F(xiàn)在如果要把帽子摘下,有風雨時也許不可蔽頭。
我把這些寫在博客里,但有讀者問,記者的價值中立并不等于禮貌冷漠,難道這個職業(yè)沒有道德嗎?
8 ? 轉變看上去突兀,但在最初面對大量反對聲音時,晃動其實已經(jīng)開始,人往往出于防衛(wèi)才把立場踩得像水泥一樣硬實,如果不是質問,只是疑問,猶豫一下,空氣進去,水進去,他兩個腳就不會粘固其中,思想的本質是不安,一個人一旦左右搖擺,新的思想的萌芽就出現(xiàn)了,自會剝離掉泥土露出來。
采訪不用來評判,只用來了解,不用來改造世界,只是用來認識世界。記者的道德,是讓人明白。
9 ? 如果你用悲情賄賂過讀者,你也一定用悲情取悅我自己。我猜想柴靜老師做節(jié)目,寫博客時,常是熱淚盈眶的。得誠實的說,悲情,苦大仇深的心理基礎是自我感動,自我感動取之便捷又容易上癮,對它的自覺抵制便尤為可貴。每一條細微的新聞背后,都隱藏著一條冗長的邏輯鏈,在我們這些邏輯鏈絕大多數(shù)是同一朝向,正是因為這不能言說而又不言而喻的秘密。我們需要提醒自己,絕不能走到這條邏輯鏈的半山腰就嚎啕大哭。
準確,是這一工種最重要的才藝,而自我感動,感動先行是準確最大的敵人,真相常流失于涕淚交加中。
10 ? ?生命往往以其他生命為代價,但那是出于生存,只有我們人類是出于娛樂。
11 ?說實話,他的坦率令我絕望,一個過于主動甚至積極坦白自己內心陰暗面的人。往往會讓原本想挖掘他內心弱點的人感到尷尬和一絲不安,他甚至都不會自己辯解一句,為什么不在鏡頭前,哪怕是偽裝歉意向大家懺悔以乞求寬恕呢。
12 ? 我們要維護一條道德底線,那條底線是對生命的尊重。一個社會是有規(guī)則,不是隨性而為,不是暴力濫交,背叛屠戮。
到底什么是道德底線呢?
13 ? ?如果我們對于一只豬的死亡漫不經(jīng)心,我們同學也會漫不經(jīng)心的蔑視人的痛苦和生命。
14 ?法律不是一個道德或倫理問題,它的作用是制定規(guī)則,規(guī)則的意義不在于告訴社會成員如何生活,而是告訴他們,在規(guī)則遭受破壞時他們可以預期會得到什么。
15 ? ?作為一個記者,通往人心之路是如此艱難,你要付出自己的生命,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但又必須在真相前放下普通人的情感。在這個職業(yè)中,我愿意傾盡所有,但是作為一個人,我是如此的不安。
16 ? 真實的人性有無盡的可能,善當然存在,惡也可能一直存在,歉意不一定能彌補,傷害卻有可能被原諒。懺悔也許存在,也許永遠沒有,都無法強制,強制出來的也沒有意義。
17 ?希望和失望也絕不能是善,因為恐懼是一種痛苦,希望不能脫離恐懼而存在,所以希望和失望都表示知識的缺乏和心靈的軟弱無力。
18 ? 觀察的實質,不贊美,不責難,甚至也不惋惜,但求了解認識而已。
19 ? 預設主題進行創(chuàng)作是一種可怕的習慣,往往大家認為拍弱者,都要拍成高尚的,或者讓人同情心酸的,但是,馬宏杰就超越了這種“政治正確”。
20 ? 其實誰也沒教給他,但在意識中我們拍的片子就是要歌頌一個人物,對這個人物有利的描寫,這個人物所謂不利的就要免去,這就是一種觀念,一種意識。
21 ? 隨聲附和是謂盲從;一知半解是謂盲信;感情沖動,不事詳求是謂盲動;評詆激烈,昧于事實,是謂盲爭。故不愿陷于盲。
22 ?以前新聞調查老說啟蒙,我一直以為是說媒體需要去啟蒙大眾,后來才知道康德對啟蒙的定義不是誰去教化誰,而是“人擺脫自身造就的蒙昧”
23 ?寬容不是道德,而是認識,唯有深刻的認識,才能對人和世界的復雜性有了解和體諒,才有不輕易責難和贊美的思維習慣。
24 ?這好像是我第一次在采訪中有與對方討論的心態(tài),因為我漸漸知道,有時偏見的造成利益與庀護,也有無知和蒙昧。媒體最重要的是呈現(xiàn)出判斷事物應有的思維方法,而不是讓一個人成為公敵。
25 ? 為什么我們一定要需要一個真相呢?真相是一個民族發(fā)展最基礎的東西,即便將來你查到有華南虎,這個照片的真假你仍然不能繞過,因為這是民意的要求……人不會忘記沒有答案的事情,在真相面前,這世界上不存在特殊的國民性,人性本身就想要了解萬事緣由。
26 ?沒有什么事不朽的,包括藝術本身,唯一不朽的是藝術所傳遞出來對人和世界的理解。
27 ?地震和奧運把我扔到一個以前沒有的赤手空拳的境地,但心也定了一些,我就生活在這里,沒有完美新世界,沒有需要等待的未來,沒有向外界索求的理解,也不需要通過跟誰比較才能判斷自己,要做的就是此時,就在此地,就是此身。
28 ? 不從意識形態(tài)或某一概念出發(fā),也不刻意站在它的對立面,說出事實時無所顧忌,也不故作驚人之語。他只是關心普通人的生活,他要解決這些生活中的具體矛盾,矛盾解決的方式,自然指出要走什么樣的路……不能用道德眼光看任何問題。
29 ? 如果因為怕別人看到就不做自己覺得該做的事情,把它隱藏起來,那就等于說誰的都不能做這個事情,如果自己把它做出來并讓別人看到,那就等于說誰都可以這樣做,然后很多人都會這樣去做。
30 ? 現(xiàn)代社會人的追求就是想要有保障,對這一切的保障,如果出現(xiàn)任何意外,人們馬上就要找一個負責人,讓上級負責,上級就很緊張,怕出事,所以要管好一切,不允許任何意外發(fā)生。反過來說,我們?yōu)槭裁匆崮敲炊嘁螅@些要求給我們帶來的是不自由。
31 ?教育是人與人之間,也是自己自己之間發(fā)生的事情,它永不停止,就像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觸碰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只要這樣的傳遞和喚醒永不停止,我們就不會告別盧安克。
32 ?他說:可能我的教育方式太簡單了,我認為兒子應該怎么怎么著。那位媽媽說:不光是簡單,不光是家人,不管任何人,你去告訴別人應該怎么樣,這就是錯的方式,我就錯了這么多年。
33 ?批評別人的時候,引過顧準的話“所謂專制,就是堅信自己不會錯的想法”。這會兒像冰水注頭——天天批評專制,原來我也是專制化身。
34 ? 一個國家由一個個具體的人構成,它由這些人創(chuàng)造并且決定,只有一個國家能夠擁有那些尋找真理的人,能夠獨立思考的人,能夠記錄真實的人,能夠不計利害為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夠捍衛(wèi)自己憲法權利的人,能夠知道世界并不完美,但仍不言乏力不言放棄的人……只有一個國家擁用這樣的頭腦和靈魂,我們才能說我們?yōu)樽鎳湴?,只有一個國家能夠尊重這樣的頭腦和靈魂,我們才能說有信心讓明天更美好。
35 ? 陳虻說“寬容的基礎是理解”。我慢慢體會到理解基礎是感受,人能感受別人的時候,心就變軟了,軟不是脆弱,是韌性。柏大夫說,強大了才能變軟。我有一個階段,勒令自己不能在節(jié)目中帶著感受,認為客觀的前提是不動聲色,真相會流失于涕淚交加之中。但是之后我覺得世間有另一種可能——客觀是對事件中任何一方都投入其中,有所感受,相互沖突的感受自會互相克制,達到平衡,呈現(xiàn)出“客觀”的結果,露出世界的本來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