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練型父母學習筆記:我們為什么懲罰孩子?
【背景介紹:前段時間卡瓦老師分享了一段關于教育孩子的話,對自己觸動特別大,不經意間就朗讀了幾遍,最后還不過癮,傳上了喜馬拉雅,還寫下了學習心得以及對自己的反思。分享給朋友們,希望我們在父母學堂里一直保持學習心態并且和孩子持續共同成長。】
朗讀音頻鏈接:我們為什么懲罰孩子?
第一部分:自己對內容的理解
一、懲罰是父母針對孩子過去已經發生的問題單方面宣判。
1、原因。原因有二,第一,孩子做了他這個年齡段自然會做的事情;第二,因為孩子的天性導致行為和父母期待的不一樣。
2、結果。懲罰孩子導致的結果也有兩個:首先確定的是不會得到父母期待中的結果,反而會因為孩子在成長歷程中該體驗的經歷被家長干擾而延遲發展;其次會引發孩子的憎恨和沖突。
二、界限是針對未來可能發生的問題,由父母雙方共同制定的預防方案。
1、首先,父母要了解孩子對不同規則方式的不同反應。
2、需要通過設定界限、大人的引導來建立孩子的秩序感、規則感,這需要家長的關愛和放松的態度而不是過于嚴厲的管教。
1)孩子對嚴厲的管教都會產生恐懼,這一般伴隨著家長的憤怒或者報復的情緒。
2)過于嚴厲的懲罰&過于放任,兩個極端的父母都無法忍受孩子的眼淚和脾氣,一個用懲罰,而另一個用的是逃避。后者的情況中,孩子很容易成為情緒勒索的能手,對待他人要么進行操控、要么進行反叛。尤其是如果父母吼叫后會后悔妥協,那么當孩子沒有別的辦法讓父母妥協時,他們就來引爆父母的情緒。
3)懲罰和放任,都將把孩子推入孤寂與無力的困境;而游戲以及相應的規則手段,將幫助孩子擺脫困境。
3、給孩子界限,然后聆聽他不好的感受傾流而出。界限一定會引起孩子的不滿。但是如果你的界限和要求是合理的,那么不要因為孩子的情緒反應而放棄。堅持,然后傾聽。
1)如果以孩子的需求和感受為出發點,我們的規則方式就會完全不同。將他們的行動翻譯為“我需要……”或“我覺得……”,然后回應他的需求和感受,而不要只回應表面的行為,我們的困擾就會少很多。
2)沒有人因為缺少懲罰而死,但嬰兒會因為缺少愛而死亡或生病。滿足孩子的需要,才是糾正行為的最好方式。
三、關于“懲罰孩子”的真相
對孩子太多的惱怒會使我們忘記那個最基本而又真正重要的問題:孩子快樂嗎?如果不,那么原因何在?
如果我們足夠誠實,我們會發現,很多規則只不過是在放縱我們自己的情緒而已。
與孩子交談吧,不要再用大吼大叫和嚴厲懲罰來放縱自己的情緒了。
第二部分:反思及學以致用
?
一、父母的反思
1、自己對孩子通常是過于嚴厲的懲罰,還是過于放任?和孩子建立的規則感有多少?
2、在對孩子有情緒的時候一般都是因為什么?那時候孩子的行為是屬于“他這年齡段本該有的行為”還是“孩子和我們期待的不一樣”,還是“缺乏規則感”導致的?
3、目前孩子處理情緒的現狀如何?以及與父母溝通相處的情況是怎么樣的?
4、我們通常是如何與孩子共同建立規則的?
5、哪些規則其實是在放縱家長的情緒?
6、平常給孩子的回應是在行為層面還是孩子的感受、需求層面?
二、對孩子的影響
1、目前孩子的現狀是怎樣的?
2、孩子和父母之間的沖突多嗎?一般都在哪些地方有沖突?
3、孩子通常有什么需求和感受?
4、孩子和父母交流感受多嗎?
5、孩子的現狀都由父母哪些行為或者周圍環境導致的?
三、行動計劃
1、接下來三個月每月至少聽一遍這個錄音;
2、每天晚上審視自己今天有聆聽孩子的心聲嗎?今天是基于孩子的行為還是感受、需求給反應?孩子快樂嗎?
3、每天至少一分鐘完全聆聽孩子;
4、持續學習如何與孩子共同制定規則。
??? 【后記:讀完這篇文章并且自己做了消化和總結,依然還有很多問題想要更多的探討,也很期望有更多的人學以致用,交流探討。教練型父母,永無止境!】
2018年11月26日
轉載請注明出處:【簡書】探尋智慧的Mus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