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鄉的人,來到大城市打拼,為了不同的原因------有人喜歡城市的繁華和秩序,有人喜歡城市的高收入快節奏,也有人只是碰巧來到了這里。但如果想要扎根這里,就不得不面對現實的壓力------高昂的房價,想要保持較高生活水平的高消費以及歸宿感。
如果家里有經濟實力,你又是家中的掌上明珠,在城市里消遣便無這么實實在在的壓力,可以自由自在嬉戲于各色酒吧和餐館,也可以隨時起飛到一個陌生的國外城市邂逅激情和滿足。
可我們許多人并沒有握著頭等艙車票出生,都靠著一步步艱苦的奮斗,離開故鄉的家,來到城市中,渴望能夠在此扎根。
正如《歡樂頌》中除了安迪和曲筱綃外的女主們那樣,我們面對的是各有不同但卻同質的壓力------如何在城中心滿意足地生活下去?
劇情無非是在現實中,扛起這樣的壓力,在工作中起起伏伏,愛情中跌跌蕩蕩,最終熬下去,并有所收獲。當然也不外乎無法接受這樣的壓力和作繭自縛的生活,逃離這樣的城市,選擇另一方天地。
我們是否試問過,自己是否已經習慣了城市的套路和節奏,有沒有過詳細的規劃和打算。
有人肯定有,并且很明確,也知道自己要走的路。但剩下很多人,卻是在一點小確信中,不斷地摸索,等待機遇。有人迷茫,不知所措也有人完全沒有方向,順其自然,逍遙于外。
不能說哪一種面對生活的策略對錯與否,只能說這只是每個人的選擇而已,并且需要面對每個選擇帶來的好處和壓力罷了。因為除去好運氣的偏差,選擇的策略,基本決定了日后生活的模式。
作繭自縛的是我們每一個人,但需要怎么看這樣的行為------畢竟作繭是為了保護蛻變的自我,為的是遇見振翅飛翔天空的自己。但也人有永遠困在繭中,再也無法醒來,心跳還在,靈魂已經死去。
我們總在適應周遭的環境,從采集時代,到農耕時代再到工業時代,直到現在亦是如此。我們正生活在人類文明改造下的環境之下,但卻同樣需要去適應這樣改造出來的世界。自然法則在城中也依然適用,但經過人類的改造之后,便成了“城市法則”。所以說,如何在城市優雅而又不失體面的生活下去,便成了生活考驗我們每一個人的“寫作題”。生活是我們自己選擇的,現在還住在城中的你,總有一個留下來的理由。
城中的我們,何嘗又不想做一只編織生活的網的小蜘蛛,我們捕捉風,捕捉瑩瑩的露珠,也捕捉美味的食物。
但往往,我們都疲于應對堅硬的現實和繁瑣的雜事,也趨之若鶩地被種種欲望和不理智的消費耗盡精力。于是,我們作繭自縛,想要一個“家”,保護心靈脆弱的自己。
我不想說,城中作繭自縛的我們是失敗者。而這本身便是時代的產物,是一種信念和制度下必然的產物。但我們可以選擇認清現實,選擇有秩序而善良的信仰,去迎接這樣一個世代之下每一天的東升的旭日和夜空中若影若現的破碎星光。
我們被無形的絲線牽引著,總有人已經醒悟,并且抽剝開你的繭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