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63回,林黛玉寫了幾首詩來追憶和緬懷歷史上的幾位女子。
第一位是西施。林黛玉這樣寫道:一代傾城逐浪花。
傾城,傾國,這樣的詞看似是女子得天獨厚的外形條件,可是在那個時代往往是深刻悲哀的命運的起因。
西施本是越國一名普通女子,只因貌美,被勾踐選出來,做了去潛入敵國的情報員。據有些學者考證,說西施有可能是最早的國家培訓出的女情報員。
西施以女間諜身份到了吳國,立即因美色得到吳王夫差的寵愛,然后用計設謀蠱惑夫差,終于讓吳國忘了國。越國勾踐復國。
戲劇文學當中很多與正史記載有出入,不如說是民間以情理揣測,認為她愛的是夫差。
這個我自己是比較傾向于相信這方面的。她本以間諜身份被派往吳國,要去顛覆吳王夫差的國家,可是眼前的這個人卻是一心一意愛她,如果說她一直不曾被感動,我是很難相信的。
人皆有情。何況是一位普通的女子。范蠡也好,勾踐也罷,總是利用。說別的都難免有虛假。
而那個人卻是真實迷戀她,寵愛她的。我難以相信她真的不會有感動,而生感情。
《色戒》里面的,王佳芝,最終在易先生送她那顆碩大的寶石戒指時,顫抖著聲音說,你,快走...
我們都知道,絕不是被那顆鴿子蛋一樣大的寶石給晃暈了張口一說的,這感情早已帶著她認為的罪惡感,埋藏了好久了。
是從第一面開始?從兩下里言語挑逗開始,從進一步試探開始,從肌膚相親開始?無論如何,不是從鴿子蛋開始。
她當然會被易先生打動。因為她是女人。不是一臺革命機器。
張愛玲知道男女之間那點情事。女人若陷進去,怎可有全身而退。所以對于她的心情刻畫的極好。電影版里湯唯的表演也非常出彩。
有人認為西施最后跟范蠡泛舟于西湖之上,過上隱居的生活,是她終于承受著侮辱,出色完成了人物,回到了愛人身邊。
我覺得這個說法,女人恐怕都明白,是不太可能的。一個男人無論嘴上說多愛你,但若把你當成一個工具獻出去,無論他的動機和目的是多么格局廣大,是多么高尚或者不得已。他把你從身邊推出去的那一刻,他的情很難講有多深了。
不愛宮墻柳,只因前緣誤。
花開花謝自有時,總賴東君主。
她心中的那個人不會是把她推出去的那個人了。即使她帶著對他的愛上了戰場去完成任務。但過一些時日,她終究還是無法繼續騙自己,那個把她拱手獻給君王的男子不值得愛,那個對她聲明大義,派她去敵國的男子,也不值得過信,而真正的感情是那么多年吳宮里的點點滴滴和日日夜夜。
生命的兩難,有堅持,也有妥協。西施被選出來,她不再可以有資格和機會平凡地與愛人終老。
東村有一個女子姓施,被稱為東施,東施效顰,被無數人嘲笑譏諷。認為她可笑可悲可憐甚至可恥。
但林黛玉詩里的:吳宮空自憶兒家,是寫背負復國大任的西施,最后成為歷史記載的傾國傾城且有智慧的女性,和一輩子在村里浣紗,雖然長得丑,卻可以普通結婚,過平凡日子的東施,如若可以選。西施又會選做誰呢。
至少從林黛玉的詩中可以看出,林黛玉應該寧愿選后者的吧。
一代傾城逐浪花,吳宮空自憶兒家。
效顰莫笑東鄰女,頭白溪邊尚浣紗。
縱然是別人眼里的笑柄。但可真心愛一個人,平淡安穩過一生。而不是被心愛的人以國家大義之名,將自己當成一個物品一樣拱手讓出,寵愛自己的那個人確實自己必須要挖空心思亡了他的天下的人。如此已經算不上兩難,她會選在東村浣紗到白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