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
心理學是研究心理活動和行為表現的一門學科。 人在實踐活動和生活活動中和周圍的環境發生交互作用,必然會產生這 樣或那樣的主觀活動和行為表現。這就是人的心理活動,或稱之為心理。
心理學的認識過程
具體地講,外界事物或體內的變化作用于人的機體或感官,經過神經系統和大 腦的信息加工,引起人們對周圍事物的感覺和知覺, 注意環境的變化,記憶發生的事情,思考各類不同的問題,想象未來的情景, 這種感覺、知覺、注意、記憶、思維(思考)和想象等心理活動,就是人的認知或認識過程。
心理學的情感過程
人有喜、怒、哀、樂、愛、惡、 懼等對周圍環境的態度體驗,這是人的情感過程。
心理學的意志過程
人根據既定目的,克服困 難,作出努力,并通過行為去處理和變革客觀的現實,這就是人的意志過程。
心理學的心理過程
這三個過程簡稱知、情、意,是人的心理過程。
心理學的人格
對待某個事件,不同的 人會表現出不同的能力、氣質、性格、興趣、動機和價值觀等差異來,這種 差異既與各人的先天素質有關,也與后天的經驗和學習有關。這就是人格 。
心理學的心理現象
人的心理現象,就是指人的心理過程和人格(或個 性)而言的。與物理現象不同,心理現象不具形體,不能直接觀察到,這就構成了心 理科學的特殊性。
心理學的心理活動
心理活動來源于現實和實踐活動,通 過其外部行為動作和言語表現出來。
人的行為受到心理活動的支配和調節。外部行為是人的心理活動的直接表現,認知、情 感、意志等心理過程及整個人格(或個性)對行為有很大的影響。
心理學是超科學學科
人是有意識的高等動物,心理非常復雜,人們可以有意識地掩蓋自己的 某些心理活動,甚至表現出一些與內心不符合的外部假象,說出一些與心理 事實不相符合的話語。因此,直接觀察到的行為去分析某種心理 活動時,必須非常謹慎。
人的心理的復雜性、外部行為的多變性并不能使心理活動成為神秘莫測、不可捉摸、無法研究的東西。通過比較 長的時間,全面系統地觀察或借助于儀器分析,我們仍然可以對一個人的心 理有所了解。
正如我國臺灣心理學家張春興教授提出的:“心理科學是超科學的科學。”因此,在進行心理學研究時,人們把注意力集中于人的外部行為上。
心理現象由外界 事物和體內變化引起,總會在行為上有所表現,這里也是有規律可循的,即 使直接表現受到掩蔽,它也會間接地在其他方面有所流露。
心理學層次分類
如果把心理活動分成不同層次,在不同水平 上加以研究,心理學可分為實驗心理學、生理心理學、發展心理學、認知心 理學、人格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理論心理學等。發展心理學 是心理學的一個分支。
心理學應用分類
如果把心理學按其應用范 圍加以研究,心理學又可以有教育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工業心理學、商業 心理學、醫學心理學、法律心理學、軍事心理學等。
發展心理學
研究人畢生心理發展的特點和規律,研究各種心理活動的年齡特征。
認知過程(智力活動)的發展的年齡特征
包 括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象等,思維的年齡特征的研究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環。
社會性發展的年齡特征
包括興趣、動機、情感、價值觀、自 我意識、能力、性格等,人格的年齡特征的研究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環。
? ? 研究個體畢生心理發展年齡特征,就要研究心理發展的社會生活條件和教育條件;生理因素的發展;動作和活動的發展;言語的發展。
種系心理發展
人的個體發展離不開種系的發展。種系心理發展指的是從動物到人類的心理演變過程。
從動物到人類的心理演變過程包括動物心理的進化過程, 和人類心理的進化過程。動物心理研究動 物的心理和行為的實質。人類心理研究的是民族心理學(原始人類心理 學)和個體發展心理學的內容,隨著人類社會的演進、人類生活和文化 的不斷提高,人的心理水平也日趨發展。
現代兒童的心理發展水平遠非原始 社會成人所能比擬的,這說明社會條件對人類心理發展的作用。
廣義發展心理學
廣義上,發展心理學是研究種系和個體心理發生與發展的科學。
狹義發展心理學
狹義的發展心理學就是個體發展心理學。
種系心理的進化過程
心理現象主要為人類所特有,但它是在動物界長期進化的基礎上產生的。動物進化過程中逐步出現了一些心理現象,為人類心理的發生發展準備了 前提條件。
對動物心理進化的研究,是動物心理學或比較心理學的主要課題。
動物進化標志之一是其結構的分化, 神經系統的出現,在此基礎上,逐步產生了原始的心理。
進化過程的刺激感應性階段
原生動物是動物進化階梯中最低等的一種,如變 形蟲等一類單細胞動物,它們具有刺激感應性的各類特點,按照環境中的變化因素與自身的生存關系來調整自己的動作。
動物界的進化是由單細胞動物發展為多細胞動物,如腔腸動物的水螅。 產生一種散漫的、無意向、無中樞的網狀神經系統,反應形式 處于刺激感應式階段,有感覺細胞,能專門負擔反應的傳導職能。
進化過程的感覺階段
網狀神經系統進一步發展,進化到梯形神經系統。環節 動物姐蝴就是代表。它們不但產生了頭神經節,而且出現了有彼此獨立的原 生質的神經元。神經元之間的聯結處叫突觸,突觸式的聯系使神經系統形成 新的功能。動物進人了心理發展最初形式的感覺階段。動物能夠 對信息進行反應。
在無脊椎動物中,節肢動物如昆蟲,是進入較高級發展水平的動物。昆 蟲有較龐大的腦神經節,形成了相當發達和專門的受納器官,具有各種 本能,如媽蟻的覓食和存食本能及蜜蜂的交際本能。
進化過程的知覺階段
動物進化為脊椎動物,神經系統有了很大的發展。各 類脊椎動物的神經系統都是空心管狀。管的后端是脊髓;管的前端膨大部分 叫做腦泡。在發展過程中,腦泡由三個變為五個,即前腦、間腦、中腦、后 腦和末腦。
低等脊椎動物,從魚類開始,由魚類發展到兩棲類,再到爬行類、鳥類, 其神經系統,特別是腦的變化是比較大的。脊椎動物產生了較高的分析綜合能力,使種系心 理發展進人知覺階段。
隨著大腦的進化,低等脊椎動物的行為逐漸脫離感覺沖動的直接控制, 而由綜合各種感覺沖動的大腦半球新皮層的復雜過程來控制。動物不再是對 事物的個別屬性作出反應,而是在其行為中形成了不可缺少的個體經驗,對 事物的整體屬性作出反應。
進化過程的思維萌芽階段
哺乳類動物屬于高級脊椎動物,由爬行類動物進化 而來。哺乳類動物種類繁多,分布極廣,在生態方面的差別也極大,它 們的心理發展水平也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在種系心理發展的研究中,最有代表意義的是對類人猿的研究。類人猿的出現意味著思維的萌芽。
類人猿有發達的大腦和大腦皮質,從外形看,與人腦相差不多,各種感官也接近人的構造。
動物心理學家通過實驗研究發現,猩猩的行為出現了新 的特點:①利用簡單的工具解決問題;②模仿人的動作;③學會手勢語。
由此可見,哺乳類動物,尤其是靈長目哺乳動物對周圍環境有粗淺 的感覺和完整的知覺,產生清晰的表象,而且能對事物與事物之間的關系作 出反應,初步解決一些問題。
這種初級思維或動物思維為人類思維的發展做 好了生物學的準備。
人類的進化
人類是由動物界進化而來的。人類的動物祖先是高度 發展的現已滅絕的猿類。它們和現代類人猿相似,有高度靈活的運動能力、 高度發展的定向探索反射和初級思維。
在遠古的時候,由于地球表面的變化, 森林減少,人類的動物祖先被迫由樹上生活改變為地面生活。生活條件和生 活方式的改變導致了人類的動物祖先的活動的進一步發展。
動物祖先演變到人類的前提條件
一是直立行走,手的發展
二是使用工具和制造工具
三是因交往需要產生語言
這些條件與人腦 的發展、經驗傳遞、勞動共同促使人類動物祖先進化為原始人。
社會與人的進化
社會,指人類相互交往的產物,是各種社會關系 的總和。社會是一群人組成的,人類群體生活建立在物質資 料生產基礎上,并產生共同的習慣、心理、情操、民俗。
隨著社會的發展, 才由原始人發展為遠古時代的人、古代社會的人、中世紀的人、近代社會的 人,直到現代社會的人。
動物的進化受生物原理或生物規律的支配,而人類的發展則受社會原理 或規律的支配。
人的有意識心理
人類的心理是有意識的。意識包括意識客體和意識自我兩種類型。
具體地說:能夠清醒地覺察周圍事物的本質特征和內在聯系; 明確思考過程和方向,認識活動具有目的性、組織性、計劃性和預計性; 調節自身的行為,具備主觀見之于客觀的自覺能動性。
意識是人的心理的高級形式,但不是唯一的形式,因為人的心理存在著意識和無意識交互 作用的兩種形式。
人的社會性心理。
人類心理受社會歷史的制約,不同的社會、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心理特點。
民族心理學就是研究原始人和現代人 的心理差異的心理學分支。
社會心理學家研究社會及文化背景下的人類心理 和行為表現,如研究社會境遇如何影響社會知覺,社會因素如何作用于人類 的態度和信仰等。離開了人類社會和人類實踐,就談不上人類的心理。
人的語言功能心理
語言有兩主要的功能:概括作用和調節作用。 人類借肋于語言來認識周圍事物的內容,使感知、概念、記憶概括化、理性 化,使情感、意志更具有調節功能。
人類借助于語言來積累在世世代代的社 會實踐中所形成的知識,再一代一代地傳遞下去,促進社會的文明和發展。 人的有意識的心理,正是以語言為基礎的個體經驗和社會經驗的總和。
個體心理發展
一個人出生的時候是否有心理?他的心理是怎樣產生的?在人的發展的 各個年齡階段(兒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中,心理又是怎樣發展變 化的?它是按著什么樣的原理或規律發展變化的?這些發展變化在人的生活、 教育和工作上具有怎樣的意義?……凡此種種,都是研究個體心理的發展過 程必須回答的問題。
發展心理學主要是研究個體一生心理發展的趨勢。
社會化
個體心理發展的過程也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社會化是個體掌握和積極再現社會經驗、社會聯系和社會關系的過程。
通過社會化, 個體獲得在社會中進行正常活動所必需的品質、價值、信念以及社會所贊許 的行為方式。社會化的過程,正是在一定社會環境中, 個體在生理和心理兩方面發展而形成適應社會的人格,并掌握社會認可的行 為方式的過程。
社會化過程包括學習、適應、交流人類個體借以發展自己的 社會屬性、參與社會生活的一切過程。
人類在社會化過程中,學會基本的生 活技能,掌握社會規范、生活目標,形成社會職能,培養社會角色。
有些過程在青少年階段可完成,即兒童和青少年的社會化;有些過程則是貫穿 個體的一生,即成年人的繼續社會化和再社會化。
社會化過程是人類學會共同生活和彼此有效交互作用的過程,也是個體與社會環境交互作用的過程。
個體心理發展與種系心理發展的關系
關于個體心理發展與種系心理發展關系的理論,最有代表性的還是20世 紀初霍爾的復演說。他認為,從種系進化史的角度看,在個體生活 的早期所表現出來的遺傳特征比以后表現出來的遺傳特征古老,因此它不如后 者穩定和強大。在這種意義上說,“兒童乃成人之父。”
霍爾復演說的提出,引起了心理學界很大的爭議。有的加以批評,有的 加以稱贊。
那種將個體發展史和種系發展史完全等同的觀點 是錯誤的,但是從根本上否定這兩個發展史有一定的重復性也是不對的。
個體心理發展史和種系發展史既有聯系,又有本質的區別。
人生階段
目前見到的劃分人生階段依據的典型資料,可歸為如下幾類:
(1)以生理發展作為劃分標準,例如柏曼以內分泌腺作為分期標準;
(2)以智力發展作為劃分標準,例如皮亞杰以思維發展作為分期標 準;
(3)以個性發展特征為劃分標準,例如埃里克森對人格發 展的劃分;
(4)以活動特點為劃分標準,例如艾利康寧和達維多夫對心理發展的劃分;
(5)以生活事件為劃分標準, 例如將成年期(18歲以后)以生活事件分為成年早期(18?35歲)、成年中 期(35?55或60歲)、成年晚期(55或60歲以后)。
此外,還有桑代克 以教育為劃分階段的著眼點,皮爾遜以人壽保險為劃分階段的指標,庫爾德以醫療門診為劃分階段的依據, 等等。
我們主張在劃分人類心理發展年齡階段時既要看到重點,又要顧及全面, 根據身心發展趨勢,綜合地進行階段劃分。
人類在生理、智力、個性、教育、生活諸方面發展各有其特點, 允許以身心發展的各種指標來劃分各自的年齡階段,但同時又要看到內在的 一致性。
為什么上述各家的分期在年齡上趨于一致(0?2或3歲,2或3?7 歲,7?12歲,12?15歲,15?18歲,18?25歲,25?35歲,35?60歲, 60歲以上)?這不是一種巧合,而是說明身心發展確實有一些一致性的年齡 階段。
心理發展的年齡特征是各個階段所表現出來的質的特征,表現在主導的生活事件中和主導活動形式上,表現在智力發展水平和人格發展特 點上,表現在生理發育水平和語言發展水平等方面。
發展心理學的實驗
發展心理學的實驗研究,主要是圍繞著心理發展的年齡特征展開的。
個體心理的年齡特征是心理發展的各個階段中形成的一般特征(帶 有普遍性)、典型特征(帶有代表性)或本質特征(表示有一定的性質)。它 是和年齡有聯系的,因為年齡是時間的標志,代表一定的時期和階段,一切發展都是和時間相聯系的。
它又不是完全由時間決定的。發展心理學 要通過實驗研究,從大量的個別的心理特征中概括出某一年齡階段心理發展 的一般趨勢、典型趨勢、本質趨勢,這個趨勢不能揭示這一年齡階段人 們的一切個別特點,它代表該年齡階段心理發展的整體特征。
在一定的條件下,心理發展的年齡特征既是相對穩定的,同時又可以隨著社會生活和教育條件等文化背景的改變而有一定程度的改變。
心理現象是復雜的,所以心理發展既指心理整體的綜合發展,又指 各種心理現象的發展。
生理、言語、活動、認知和人格的發展存在著內 在一致性,也存在著各自發展的不平衡性。
發展心理學一般以橫向 聯系為主要線索加以研究,研究每個年齡階段心理發展的特征,也允許以某 一心理現象的發展為線索加以研究,如研究認知、人格的發展等,甚至將認 知分為感覺、記憶、思維進行研究等,從縱向角度探索某種心理現象在生命 全程中的發展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