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曾經看過張愛玲寫的一本書,書名叫做《愛》,故事大意是說,有個村莊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子,生的極美,有許多人爭相來做媒,但都沒有說成。
? ? ? ? 那年她不過十五六歲的年華,在春天的夜晚,她站在后門口,手扶著桃樹。她記得她穿的是一件月白的衫子。對門住的年輕人同她見過面,可是從來沒有打過招呼的,他走了過來,離得不遠,站定了,輕輕的說了一聲:“噢,你也在這里嗎?”她沒有說什么,他也沒有再說什么,站了一會,各自走開了,就這樣就完了。? ?后來這女子被親眷拐子賣到他鄉外縣去作妾,又幾次三番地被轉賣,經過無數的驚險的風波,老了的時候她還記得從前那一回事,常常說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后門口的桃樹下,那年輕人。
? ? ? ? 就如同張愛玲在故事里感嘆的一樣,于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遇見的人,于千萬年之中,時間無涯的荒野里,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惟有輕輕問一句:“噢,你也在這里嗎?”
? ? ? ??春天的夜晚,月白的衫子,熟悉而陌生的鄰家男孩,人面桃花,擦肩而過,“就這樣就完了”,瞬間成為永恒,永恒的惆悵與憂傷。古詩“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化為散文的意境,古典的詩意與浪漫。
? ? ? ? 在這樣一段還沒開始就已經結束的故事里,讀者很容易理解悲劇狀態下的感情,卻往往很難想象在這之下隱藏的驚喜和愉悅。春風拂面,傾心所有,這大概就是那女子當時體會到愛的感覺吧!所以生而逢時,所以可遇可求,所以喜歡的那個人恰好喜歡著自己。這種事情發生的概率,恐怕也只是在千萬年的千萬人中,僅此一例吧。
? ? ? ? 但緣分這事誰又敢斷言呢?也許在昨日,也許在今日,也許在明日,只是早晚的的問題。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在遇見之前耐心等待,遇見之后萬分珍惜。畢竟一見鐘情容易,兩心相悅太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