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同意不同意這個觀點:真正的愛不會讓自己痛苦。
真正的愛不會突然間轉變成仇恨。
佛教的四諦:苦集滅道,其中的苦,是指人生的本質是苦。換句話說,即便快樂也是苦。
每一次的歡樂或者情緒的高漲,都隱含著痛苦的種子:痛苦是這些歡樂的不可分割的對立面 ,而這個對立面遲早會顯化出來。
一、你要找他愛你多的人?
作為在世俗眼中的大齡女青年,被催婚是正常的,盡管已經相親了幾回,奈何緣分未到。作為當事人,對于自己的婚姻未來,并不是很上心,當被問及你想要找什么樣的人的時候,往往回答不出所以然。 事實上, 對于未來的伴侶并沒有明確的設定,更多的時候,憑的是一種感覺。
很多過來人們會說,要找一個他愛你比你愛他多一點的人。過來人的經驗是一定要聽的,因為你不知道得到這個經驗的過來人經歷了什么。
這話挺有道理的。比較愛的人,把你放在心上, 什么事情都為你著想——起碼在你們的這段關系中,你是作為主導的一方,你占了“上風”,這樣,你受傷的幾率比找一個你愛的人會小一點。
人本自私,任何時候都想著自保,這是無可厚非的。
秉持著這樣的信念,會找得到什么樣的人呢?
找一個他愛你多的人,這分明是個不對等的需求——你有什么資格和立場去要求別人多愛你一點?你的財富?你的美貌?你的權力?
對方也是會害怕受傷的啊,也會感應得到你的愛意的啊。
在一段感情里面,每時每刻都在計較誰愛得比較多,那這段感情存在的意義是什么?
捫心自問,如果你是異性,你會對現在的自己有興趣,想和她一起走下去嗎?
我們最多能要求,對方和自己的愛,是同步的。
再者,當你沉溺在那段感情的時候,你是否能夠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感情,不去“過多”地付出?當你驚覺自己不知不覺已經付出了這么多,想要改變的苗頭出現,悲劇就開始了。
我并不否認過來人們給的這個建議:找他愛你多的人,他的出發點是為了你好,是為了你能在將來的日子,過得輕松一點。這是絕對的好意,不能抗拒和否決。
在不成熟的年紀里,曾經問過別人,為什么我對你這么好,你卻那樣對我。對方很訝異我會問出這樣的問題,“難道我對你不好嗎?”深受傷害。每個人表達愛的方式都不一樣,情緒不對,很容易被曲解。這是題外話,不多敘述。
愿我們都能找到同樣相愛的人。
二、我喜歡你,勝過愛自己?
被同樣的人拒絕了三次,終于死心了。
比起前兩次的難以接受,這次有一種解脫的快感。
你有多喜歡一個人?
在他不知道的時候,我在心里用了十年的壽命去換他的平安無事,如果神明聽到了我的祈求,將那時的誓言算數,我也不后悔。
這聽起來很瘋狂,也很荒謬:僅僅是單方面的喜歡,也根本不清楚當時是什么情況,就舍得用十年的壽命去交換。
喜歡你是真的,愛自己也是真的,所以只用了十年。
我陷入了不斷否定自己的困局里:矮,丑,窮,胖,一事無成,貪圖安逸,不想改變......
很清楚造成困局的原因:被拒絕只是導火線,比起別人的否定,自己對自己的否定才是致命的。
矮、丑是先天的,“胖”、“一事無成”、“貪圖安逸”這些是后天的,“不想改變”才是所有問題的根源——像咸魚一樣活著,沒什么毛病啊。
父輩希望我們快點成家,似乎成家了之后,一切都會變好。這完全是甩手不管的借口啊。
結婚有這么好,也沒見過他們過得有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