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笑來“得到”專欄記錄(一)
人生不易,且行且珍惜。以下三個大坑,你是否遇到過并成功躲避了呢?
第一個大坑:莫名其妙的湊熱鬧
小學課本里有這樣一篇課文:《咕咚》
小兔子聽見咕咚一聲,撒腿就跑,其他動物也跟著跑,只有野牛問:咕咚是什么,并提出來要去看一看,這才讓大家明白,原來“咕咚”是木瓜掉進湖里發出的聲音。
而對于這樣一群沒有弄明白事情就莫名其妙湊熱鬧的人,我們當下稱之為“吃瓜群眾”。
你是否是其中一員?又是否被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浪費了注意力和時間?
第二個大坑:心急火燎地隨大流
這兩年一直都很火的微商,說是不出門就可以掙到錢,可并不是每個人都可以不出門掙到錢。我到現在才明白這一點,希望不會太晚。
舉一個自身的實例。
之前在微博或者微信上見到別人說網上可以替淘寶賣家刷單,一單多少多少錢,完了你就坐在電腦前,一天就可以入多少多少錢。先是謹慎的加了一個女的qq和微信,看了她在朋友圈發的動態,每天都掙成百上千的錢,心里直癢癢。于是,最后成功的被騙了。
我應該就屬于心急火燎的那部分人。
至于為什么會心急火燎,因為大勢來的太突然嗎?不是。
然而機會并不屬于心急火燎地那一類人,而是屬于那些有意無意已經準備好的人,的確,孫子兵法上曾說兵貴神速,但如果不加判別的神速,你這是以神的速度入坑啊。
也許別的人是通過微商真的就掙了好多錢,但前提是別人已經通過以往的積累,有了一定的人脈網和社交圈以及一定的關注度。所以如果她推薦一個東西,會有好多人趨之若鶩。
現在反思,這樣的前提我有么?沒有。雖說人應該相信別人擁有的,自己努力了也能夠擁有,但人更應該認清現實,不是么?
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土。
嗯,我確實已經吃很久的土了。
第三個大坑:操碎了別人的心肝
前段時間王馬離婚案,近段時間林丹、陳思誠出軌案,在網上的評論熱潮一浪接著一浪。
更有甚者某某明星出去逛個街吃個飯也會聊的熱火朝天,甚至分成正反兩派兩大陣營……
意識到了自己面臨的三個大坑,那么如果深究其理我們會發現,人們之所以樂意去湊熱鬧,也不過是想要追求所謂的“歸屬感”,好讓別人和自己相信:自己是合群的;之所以隨大流,不過是想讓他人替自己做決策的思考;之所以喜歡替別人瞎操心,不過是想帶給自己一些成就感和安慰,而這些說起來不過像是泡沫,不僅沒有實質內容,還經不起推敲和琢磨,一觸就破。
注意力>時間>金錢
李笑來在專欄中說:
與注意力相比,錢不是最重要的,因為它可以再生;時間也不是最重要的,因為它本質上不屬于你,你只能試著與它做朋友,讓它為你所用。你的注意力才是你所擁有的最重要、最寶貴的資源——從這個角度望過去,人生其實是公平的,因為你的注意力確實是你自己可以做主的,除非你自己放棄。所以,那結局是好是壞,其實真的是你自己選的。如此看來,很多人的敗局很早很早就已經定下來了,因為幾乎從那個時候開始,他們已經養成了四處浪費自己注意力的習慣,任由自己最重要最寶貴的資源點點滴滴或者大把大把地流失——這樣的人若是能成功,天理何在?
如果人們都能隨隨便便成功,那么這世上一定有很多“中舉”的范進。
我們應該意識到:最寶貴的財富是注意力
凱文凱利在《必然》一書中寫到早在1971年,諾貝爾社會學獎獲得者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就總結說:在信息豐富的世界里,唯一稀缺的資源就是人類的注意力。
而對于注意力的運用,這一點上要像觀音菩薩那般,有人來報喜也好,訴苦也好,發愿也好,還愿也好,都只是靜坐在蓮花臺上拈花一笑,雖面對眾生,卻不為眾生所擾。
那么注意力應該放在哪里比較合適呢?
自身的成長上
同時也應該保持平衡,因為如果過分關注自己,從而導致自己與外界疏離,也是件得不償失的事。
劉未鵬在《暗時間》這本書里寫到:
我們每個人的生命就像一個個沙漏,每個人的沙漏里裝的沙子總量是相當的(大家都活得差不多長),不同的是,有的人的沙漏頸部較細,有些人的沙漏頸部較粗。那些頸部較細的沙漏能夠抓住每一粒時間之沙,雖然沙子總量一樣,但相對卻擁有更長的生命。
珍惜注意力的使用,不讓自己掉進人生的三個大坑,便會使得自己擁有“較細”的沙漏,獲得更“長久”更有質量的生命體驗。
END
“閱讀后思考,思考后選擇,選擇后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