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加入簡書已有半年之久,有幸受邀加了6個大專題的群組,也結識了不少朋友。雖然在群里我總不說話,卻還是經常看見簡友們發的消息。閑談不少,但大多是在說:“xx主編,求問為什么拒了我的稿子,是哪里寫的不好嗎?”“xx主編,我投稿了,一定要讓我過啊。”諸如此類。
? ? ? ? 我曾經申請當過某個大專題的副主編。當時問主編:“審稿的標準是什么?”他說很簡單,你喜歡就讓過。
所以,你的文章被拒了,并不一定是你文章寫的不好,可能只是,你寫的不符合主編的胃口而已。
? ? ? ?任性的我被拒稿是家常便飯,我從不放在心上,也不會去追問緣由或是請求再審。畢竟寫作覺得好,離不開“共鳴”,如果你寫的東西,不是這個專題或是這個主編需要喜歡的,自然就不會讓你過,審多少次都是一樣的結果,除非你改成他希望你寫的樣子。
? ? ? 但是不是總有必要改呢?我覺得是不然的。如果確實是自己功底的問題,顯而易見,可以改;
但有些東西,就是我的個性,你不喜歡就不喜歡了,不合拍就不合拍了,有什么好去苛求改變的?
? ? ? ? 每一次投稿都可以投五個專題,也就說如果不是恰巧你的主題選得超對味,你就需要改動每一篇文章去取悅至少五個編輯的認可,這是相當累又沒必要的事情。我接到過最搞笑的拒稿原因是:請開頭不要空格。然后我改了,這個專題還沒收,下個專題拒絕了我:開頭請空格。我當時就覺得很諷刺。
這年頭看文章有必要這么拘泥于格式嗎?又不是我的文章排版亂七八糟完全不能看,只不過是有的文章空了開頭,有的沒空而已,就要被拒稿?很多時候當你用這么挑剔的眼光去看別人的時候,你會錯過很多值得的東西。寫文章更該注重內涵,而不是總去糾結這些形式。
你總在寫多人想看的東西,改成別人想要的樣子,有想過自己是不是真的想這樣寫嗎,真的有必要這樣改動嗎?寫作如果只是為了進專題和高閱讀量,又有什么意義可言?
? ? ? ? 每個人落下筆是想找理解自己的人,不是要去取悅誰的。既然要當寫手,傲氣還是要有一點的,畢竟對于大部分人來講,你并不靠高閱讀量和高點贊數在過活,不如就多寫一點自我。
任何一個公開寫作的熱門平臺,都應該是一個求同存異的地方,不該排除異己。
? ? ? ?且放眼現在寫作的市場,寫作終成了一個潮流,很多人以寫作為豪,其實是挺好的,畢竟筆頭之下,可以落下很多觸動人的東西。但是群體大了,精英還是那幾個,為什么你不能大紅大紫?
很簡單,你寫的東西千篇一律,努力取悅和模仿,又怎么可能紅得起來呢?
? ? ? ? 韓寒、郭敬明、張嘉佳、咪蒙為什么火?因為他們的作品有個性。別人讀他的文字,不看作者,就能看得出來是他寫的不是別人,有標識度。寫作之所以紅這么多年,一直后浪推前浪,永不衰敗,為什么?
因為后輩越來越敢想,越來越敢寫。前輩不好去寫的話題,年代開放了,后輩可以寫了;前輩給的定義,年代發展了,片面了,后輩可以補充。
我一直認為一個里程碑式的作家,應該做到超越,寫出自我,而不是一味模仿取悅。臟話文學是咪蒙的,不是你的;悲情文學是郭敬明的,不是你的,變成第二、第三個他們,沒有意義,你是你自己。
我一直謹記藝修老師說的一句話:
“第一個用月亮來比喻媽媽的人,是天才,第二個,就是庸才。”
你如此特別,怎甘屈于他人之下?模仿是沒什么意義的,創造超越才有。
? ? ? ? ?現在很多人喜歡寫評點實事的文章,總覺得這種才叫“高大上”,寫自己這種“平凡”的生活就不夠有高度,我是真覺得荒謬。素材如此之廣,哪有高下之分?你若是能將身邊的事寫到極致,你也是一個厲害的人。身邊之事沒有你想得這么不堪,這些事你身臨其境,是更容易寫好的。畢竟有“觸動”,才有“感受”,這是更真實的。不是所有人都對大事極為敏感,畢竟離你很遙遠,若是能感同身受,自然好的,若是做不到,也沒必要拘泥。不是大眾不關注的題材和文字就是不好的。
哪個突然紅起來的人,不是因為他突然創作了前人之前不去創作或是難以接納的東西呢?趙雷的民謠,周杰倫的饒舌,他們都經歷低潮,但他們不放棄,他們堅持自己。
? ? ? ?自我真的很可貴,別被一時的所謂潮流和評論,說丟就丟了。寫文章寫得好的人很多,但自我又不偏激的人不多,努力做自己,堅持自我,同時包容他們的不接納。
? ? ? ?還有不少人為了高閱讀量跟風寫很多實用文學,卻忘記了,文學本身吸引人,不僅僅是因為它如同一個工具一般“有用”,更是一種對心性的陶冶。很多時候,一篇文章打動你,不應該總是“它能幫我賺大錢”;“能幫我找工作”;“能幫我得到這個,得到那個”;“能教我談戀愛”,應該更多的是“它讓我感動”,“它讓我感受到某種鼓舞和熏陶”。
?寫作是為了教化的,不是簡單的教學。
? ? ? ? 愿閱讀此文的你,終能順己之意,找到理解自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