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不會消亡,它只是躲在某片綠蔭下,慢慢療傷。”
1
曾經轟轟烈烈,轉眼各分西東。是你、我變了,還是愛情的期限到了?
她和他不是一個班,是在新生軍訓中認識的,也算是一見鐘情。
她濃眉大眼,身材妖嬈,熱情大方,是我們公認的美女。而那時的他,一頭自來卷,曬得黝黑的皮膚,顯的土里土氣,除了個頭還算高大,實在找不出與她般配的地方。
我們勸她多了解了解再決定,而她把他看的幾乎完美,不允許我們說他的任何缺點。
她喜歡她的全部,特別是他那我們看著有點土氣的自來卷,在她眼里,那是他混血兒氣質。
她收集了他從小到大的所有照片,沒事,就拿出來一一端詳,恨不能補缺上相遇前的缺失。有時會端詳著一張他小時候的照片,哈哈大笑,感嘆,小時候的他多么可愛。
為了每一次約會,她都會忙亂半天,先是洗頭洗臉刷牙,然后就是各種換裝,什么叫“女為悅己者容”,我們是見識過了。
從此,只有沒有他的時候,她才會跟我們同路,常常你和她一同走在路上,她會突然跑開,肯定是她看到了他,什么叫“重色輕友”,我們也算見識了。
因為她,我們也慢慢熟悉了他,發現他也是個善良、踏實的人,只是家在農村,比較樸實。
從此,他也成了我們宿舍的一員,是為了她,還是本性使然,他常常為我們打水、買飯等做些體力活,我們一致接受他為我們的二姐夫,因為她排行老二。
大三那年,他決定考研,而她,決定陪讀。結果,他考上了本校的研究生。她,在周邊城市找了份工作。
研一那年,在一個同學的婚禮上,碰到他,問起他們的近況,他說,挺好,也想早點去領個證了,還引得我們大笑。
可是不久,我接到了他的電話,說她要與他分手,想跟我聊聊,看看我能否勸一下。
那天,他喝的爛醉,幾乎哭著述說,如何不明白她為什么要分手,他如何的愛她,不能離開她,問我能不能幫幫他。
我以女人的直覺揣摩著他們的問題,決定陪他去買套像樣的衣服,其實他打扮打扮也確實挺帥,真有點混血兒氣質,然后讓他再去找她,想來,她不會太狠心。只是一時沒有適應異地戀吧。
另一方面,我打電話給她,了解原因,她坦白,她有了新的男朋友。她與現在的男友交往的一個月的激情勝過她們曾經的四年。現在的男友有車有房,兩人走在街上,就是令人艷羨的一對、、、、、
我還是無法接受,狠狠的把她說了一頓,內容大概是她不應該這么狠心的放棄已經交往了四年的戀人,不應該見異思遷,不應該貪戀富貴………她無聲的掛了我的電話,換了電話號碼,從此,從我們班級聯系錄中消失了。她與他分手,如此決絕,一如她決定與他相戀時一樣。
他和她,就這樣分手了。
畢業十年聚會,他到了,她沒到。
當然,各自有了自己的家庭。
后來,班長終于聯系到她,我們決定去看看她。
她依然喜歡拍照,拿出相冊給我們看,厚厚的一疊,是現在丈夫從小到大的照片,還有可愛女兒的照片。大學時的照片一張也沒有。
她沒有提起他,一句都沒有,大學四年的戀情,仿佛從來沒有發生過。
那時的轟轟烈烈,終于變的云淡風輕,當事人都不想再記起,又有誰還記得當初曾如此相愛的一對。
終于明白,有些愛情,是有期限的,期限就是大學時代。
2
有些愛情,只是獨角戲,因為害怕結束,所以沒有開始,當然也就無所謂結束。
她家庭一般,長相一般,成績出眾,是學生會廣播站副站長。
她和他,相識于廣播站,在新生招新時碰到了大一來應聘的他。在討論面試表現時,她發現自己無意中特別的記住了他,記住了他那雙求知的眼睛,還有他磁性的聲音,毫無疑問,他順利被錄取了。
他果然很好學,常常向她請教問題,要拜她為師。
而她,當然樂為人師。在交往中,她發現其實他知道的很多,也很有風度。
他的家就在學校附近,雖然也住校,但周末自行車就可以回家。
于是,周末,他們常常相約輔導功課,有時在教室,有時在小花園。
他總是隨身帶著濕紙巾,每到一處,他會主動為她把桌子、凳子擦干凈,才讓她放書本,然后落座。
偶爾學習累了,也會到校外走走,雖然有自行車,但他從來不騎,大概他們還沒有熟悉到用車載人的程度。但他總是走在路的外側,讓她走里面。
只是他們的話題基本沒有離開過學習。
她比他高一個年級,在學生會是她的上級,她是年級學霸,在學習上是他的老師。
但她發現其實他懂的更多,她從他那里學會了上網、打球、溜冰。
學期末,他成績優異,特別是數學成績,得益于她的輔導,因為她一直都是年級數學高手。
他提出要請她吃飯,到他家。
她沒有拒絕。
放學,他家的司機來接了他和她。
這是她第一次做轎車,還擔心自己找不到開門的按鈕,而細心的他,上車下車都提前給她開好了車門,很是一派紳士的風度。
到了他家,她才知道,他原來是個富二代,父母是開公司的,家里住的別墅,傭人都有四個,兩個負責做飯、打掃,一人負責園藝,還有一位專用司機。她竭力掩蓋自己的驚訝,整個吃飯過程都小心翼翼,動作小心,說話小心,以免出丑。
她記得他的父母談論他一個月的手機通話費是多少時,她只能賠笑,因為那時候的她還沒有手機,少部分同學有個傳呼機,能用得起手機的很少。
她一直保持微笑,很少說話,當他的父母舉杯感謝她幫他時,她陪著說了一句“其實都是靠他的勤奮好學,能力強。”說完這句話,她反復想了多遍,應該沒有說錯,才放心了。
她還記得,整頓飯期間,接他們的那個司機一直都沒有吃飯,只是在一邊站著陪著,直到他們吃完飯,他又把他們送到學校,這種等級觀念,讓她很不舒服。
這頓飯過后,她失眠了,她仿佛對他有了重新認識。
一方面,她覺得他更完美了?另一方面,她覺得她與他的距離更遠了?
從此,她想努力的減少與他的接觸。
但是,有些事情,不是你想做就能做得到的。
就像有人說的“你無法抑制內心對某個人噴涌而出的感情,越壓抑,越迷戀,”
她想看到他,一天二十四小時,腦子里滿是他。
在校園里的一次偶遇,能讓她高興兩天。
于是,她時刻等待偶遇。
你知道一個人為什么常常遇到另一個人嗎?你知道一個人遇到另一個人時為什么第一時間就能叫出對方的名字嗎?因為她的眼里只有他,不管在下課高峰期,還是食堂擁擠的人群,只要有他的身影,她都能第一時間發現他。
每天中午,她都會站在宿舍窗戶前,盯著后面通往開水房的路,因為她知道,午飯后他會去打水,只要看到他的身影路過,她就會很自足。
她每天去他常去吃飯的餐廳打飯,就為了能預謀一次邂逅。
她記住了他常穿的衣服,夏天,她喜歡他那身泛白的牛仔褲,那件鮮紅的T恤衫,顯得活力滿滿;冬天,她喜歡他那件深色的呢子西裝,顯得穩重。她買了跟他一樣顏色的灰色手套,佩戴了給他一樣的紅色手鏈、、、、、、
晚自習放學,她等在教學樓門口,直到看到他從里面出來,只為能共行那一百多米的路,她享受分手時,他說的那句“慢走”。
她關注著他們那個年級的所有活動,只為了找個打電話的借口,運動會前她會問候,四六級考試前她會問候,期末考試前她會問候,周末她會問候,放假前她會問候,春節她當然也會問候。當然,偶爾他也會回應,比如她考試前,他也會電話問候;過節時他也會回饋賀卡、、、、、
除此之外,沒有更多的交集,他們就這樣保持著君子淡如水的交往。
這是她想要的,也不是她想要的。
最難熬的就是,幾天沒有偶遇,沒有電話,找不到理由聯系的煎熬。她強迫自己學會聽歌,排解思念,卻發現歌曲里唱的都是他;她習慣了寫日記,為了忘卻的紀念,卻發現還是會在一個晚自習放學的路上,拋掉所有的一切理智,打個電話給他。但就在電話接通的一霎那,她又后悔,其實本沒有什么事情可說,只為了聽一下那熟悉的聲音。
她說不清楚,她為什么壓抑,是對他一直被動態度的沒有信心,還是對貧富差距的沒有信心?或許更多的是怕失去!
她知道,兩個人的路不同,就像兩條直線,如果方向不同,即使有了交集,那只會讓以后越來越遠,也許永遠失去;還不如保持平行,至少知道對方存在。
于是,她決定,還是保持目前的平行狀態,畢竟,在她的內心深處,她最怕的就是永遠的失去,只要有聯系方式,知道他的存在,對她就是一種安慰。
轉眼,她就到了大四,作為學霸的她,肯定要考研。
她想著,考到南方,一個山清水秀的地方,到時,邀請他去玩,也許那時候他們的關系能發生變化?
就這樣,她果真考到了南方,一個山清水秀的城市。
一年后,他畢業,到了一個海濱城市工作;而她,沒有邀請他到她的學校來玩,因為她聽說了他有了女朋友,那女孩,她認識。
她終于明白,曾經是為某人籌劃的未來,而到了未來,卻發現那里根本沒有了曾經的某人。
她依然欣慰,因為她的電話本里還有他的聯系方式,偶爾還知道他過的好不好。知道他還在那里,就已足夠。
她依然感激,感激曾經他給她的那些經歷,那是她青春歲月的見證。
就像有人說的“見與不見,你都在我的心底;念與不念,我依然感謝你,曾經路過我的生命,溫暖過我的心靈。”
3
我些愛情,曾經只是云淡風輕,不小心卻成了相守一生。
她與他,同一個班級。
從大一就認識,但只是普通朋友式的相處。
她甚至擔當他交女朋友的軍師,目睹他交女朋友的經歷,每次失敗,他就找她訴苦,她幫他分析原因。
她從來沒有想過要他作男朋友,他大概也沒有想過找她做女朋友吧?
到了大三,他又失戀了,而她依然沒交男朋友。
她打算考研,暑假留校報了考研輔導班,每天晚上十點才下課。
他因為離家遠,暑假留校勤工助學,自然的,他成了她的護花使者,每晚接她下課,早上給她買好早飯。
就這樣,先是在同學們的眼中,他倆自然的成了一對。
她的其他女朋友也都有了男朋友,她暫時也是一人,對他的殷勤,她沒有拒絕。
就這樣,也沒有什么儀式,他倆就默認了這種關系。
畢業十年聚會,他倆是班里唯一成功的一對。
記得,閨蜜問她,當初還真沒看出來,你倆是合適的一對?
她回答,其實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是合適,共同相處了十幾年沒有分開,大概就是合適的吧!
什么是愛情,也許不是當初的轟轟烈烈,也許不是曾經刻苦的心痛,而是這樣的云淡風輕、水到渠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