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摘抄筆記/個人體悟
1.比較是相對的,相對是永遠沒有盡頭的,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與他人比較的結果上,幸福和快樂永遠難獲得。但是比較是現實的,殘酷的,無法避免的。成長的另一角度,就是不斷吧別人比下去的過程。所以比較是無法避免的大坑,但是能掉進去還能爬出來,才是真的猛士。
反思:比較無法獲得幸福,這是我已經深深地認知了的,每次我都告訴自己不要和別人比,只和自己的比較,只比較自己的今天和昨天,比較自己的明天和今天。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的確不由自主的就會去和別人比較,看清自己處境的方法就是認清環境,同時認清自己。既然比較是無法避免的,那么就把別人比下去吧。掉下去再爬出來。但是,我需要時刻提醒自己幾點:
a.認清范圍,我比較的范圍不應該是周圍的那幾個人,而是更大的星空。
b.警惕嫉妒心,如果只和周圍的人比較,很容易起嫉妒心,嫉妒心這種東西一定要杜絕,這是原罪。
c.時刻記住比較的目的,是為了成長。而不是那寫虛榮和一時的滿足感,切記。
d.不要沮喪,周圍優秀的人是榜樣和上升的階梯,而不是阻礙自己前進的絆腳石。也就是說時刻保持謙遜,謙遜,謙遜,接納不同的聲音,這點很重要,往往我自己做不到!
2.實際生活中,每個人其實都是立體的,不是平面的。在任何一個單一的維度上,都只有一個人是第一,少數人的名列前茅。剩下絕大多數都是落后。這樣想,我們就不會覺得現實比較的殘酷,因為還有更殘酷的:當了第一又如何。比如所有奧運會的金牌得主,最終人們記得的很少很少。
反思:進一步的解放思想,從比較的大坑中爬出來,只在一個維度的比較,通常是非常慘烈的,因為那是一根筋式的比較。是非成敗轉頭空,講的就是三國最后誰成功了,誰失敗了。曹孫劉,一輩子的三國,不都失敗了嗎。這不是阿Q式的給自己安慰,而是要我們從多個角度去看待問題,在比較的時候增加其他的維度,不是讓我們跳出這個維度的坑卻掉入另一個維度的坑,跳出來比較金錢的坑,去比較所謂的快樂什么的。而是要結合所有維度,立體的去比較。因為相比別人單一維度的不足,可以從立體的角度去超越。
3.單個維度上,比較的是長度。兩個維度上,比較的是面積。三個維度上比較的是體積(50X50X50>>50X50>>100)。每次跨界,都是給自己拓展一個新的維度??缃?,比所謂跨出舒適區更有實際指導意義。
事例1:李寧和郎平看起來更成功,是因為他們在自己曾經做的最好的維度之外,開拓了另一個維度。
事例2:老師們感慨的,沒有想到的,是除了成績之外的其他很多很多維度。
事例3:李笑來在新東方,發音不夠好,詞匯量不夠大,學習不夠漂亮,長相也差,但是他卻常年學生評價第一。原因:足夠好的考試成績、統籌學方法幫助提高效率。心理學成果克服學生心理障礙等。
事例4:李笑來在寫單詞書,除了羅列詞匯之外,增加了統計選詞,程序選詞重復的例句等,單詞書同類產品中銷售第一。
事例5:李笑來抓住比特幣的機會:英語、互聯網、編程、數學、金融、心理學、研究方法等等。
事例6:李笑來的財富自由之路專欄,除了寫作,還有的維度?我猜是課程設置的驚喜?擅長的鼓勵和傳播方式?
事例7:喬布斯在電腦技術參數的維度上,增加了藝術設計。等等
反思:老師舉出了這么多的例子,為了證明那句公開了的秘密,那就是要想突破平庸,那就要在能力結構中不單一。人們通常認為大的成功必然匹配大的秘訣,就像認為大的時間必然匹配大的陰謀等等。還是之前說的那句最好的道理,要么是讓人覺得普通的無法相信,要么是反人性到不可思議。絕大多數是前者。
對于舒適區概念的不認同,我能理解,因為李笑來老師是那種最重視成長的人,成長的動力和成就的快樂,已經超過了在舒適區內的感覺,就像天生有人是冒險家一樣。對于我來說,沒有或者缺乏這種潛質,還是老老實實的一步步嘗試挑戰區,跨出舒適區吧。
4.多維突圍的重要竅門,要至少在一個維度上足夠突出。凡事都是有成本的。處處平庸是不行的,不求處處突出,但起碼要在一個甚至多個維度上處于一個相當優異的位置,這樣的時候,多維度的意義就開始幾何級數增長。
反思:多為意味著注意力分散,要像成長成為幾何級數,僅僅多維的概念是不行的,重要的是至少要有一個維度相當優異/足夠突出。
我想道理可能是在一個維度上的優異,保證了自己分散注意力時浪費的機會成本,因為多個維度必定需要更多的消耗,只有保證了成本,才能夠保證時間交易中至少不會虧。其次一個維度的優異,很大程度會讓自己對如何突破落后有直觀的認知,清楚了如何做到一個維度的卓越,就相當于自己擁有了卓越的要素,只需要在其他維度照本宣科就行,同時也給自己了無比的自信心。
二、實踐感悟
這周我感到了很強的焦慮也有這方面的原因。自己面對如何在一個維度做到優異有焦慮,然后突然知道我要在很多維度要做到不落后,這讓我好像跨入了恐慌區一樣,在逃避。當然本周狀態非常差,還有其他很多原因,自我復盤后列出了11項。
在這個世界到處講多元思維模型的時候,很多人會瘋狂的去突圍,但很多人忽視了前輩們講的大前提,彭小六講的狼牙棒模型,吳伯凡講的T型認知等等,都是要求先有一個足夠粗的主干,在這個主干上分出更多的枝杈,這樣才能長成參天的大樹。所以,如何突破平庸,那就是至少在一個維度上做到優異,然后發展多個維度。相互交叉印證,最終形成幾何增長的競爭優勢。
至于如何選擇維度,知識的維度我們可以選擇,但認知的維度通常難以設計,上周剛好聽到吳伯凡老師的課程,講的也是這個概念,他給出的方法是不用去專門設計自己的認知工具庫,只需要在實踐中有意識的去磨煉。
三、提出問題
1.同時要實現單個維度的優異以及多個維度的不落后,實踐還是很困難的。有沒有具體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