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的清晨七八點鐘,整座小城籠罩在深沉的天空下,旅游車站幾個大字在灰暗的幕布里綻放著它獨有的色彩,仿佛在對旅人說:“歡迎你來到這座城市。”
打車到車站,一下車,刺骨的冷風(fēng)從腳下穿過厚厚的羽絨服一直蔓延到全身,渾身一哆嗦,睡意全無。八點半的車到成都,到達(dá)車站八點十分,時間充足,在候車室等車。
清晨的候車室人稀稀拉拉的,幾個拖著行李的人隨意地分散著坐在一角,有的低頭玩手機,有的點燃手上的香煙,有的在聊天打發(fā)時間。
這樣的車站于我而言是很熟悉的,進(jìn)入大學(xué)就意味著要離開父母在外求學(xué),雖然在省內(nèi),可依舊要花費很長的時間在路上。從我所在的小城到上大學(xué)的城市,不需要坐火車,雅安是一個沒有火車的城市,汽車需要六個小時,一天只有兩班,早上和下午,為了避免到目的地天黑,都選擇坐早上的車下午到。
那時的車站有很多人候車,開學(xué)季父母都早早地來送兒女去遠(yuǎn)方,一直看著他們的車子走遠(yuǎn),才往回走。每次看到這樣的畫面,心酸又羨慕,車站見證了最多的離別。父母的一生仿佛都在送子女離開,上學(xué),工作,結(jié)婚,一次又一次地把子女送向遠(yuǎn)方。
父母從來沒有送過我,他們知道我足夠獨立,也因為麻煩。可是呀,當(dāng)父母對著孩子噓寒問暖,叮囑要這樣不要那樣,在外要好好照顧自己,直到廣播里傳出優(yōu)雅的女聲提示要開始檢票,孩子還依偎在父母的懷里,念念不舍時,心里依舊生出一絲苦澀。期盼有人相送。
從小父母就教會我要獨立,所以之后的日子,一直不太戀家,喜歡一個人自由自在的生活,工作后,幾乎半年一年才回一次家。父母經(jīng)常打來電話問我什么時候回去,永遠(yuǎn)的回答都是不知道,看情況。我知道父母想念我,可做不到和父母朝夕相處。
小時候,課本里學(xué)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年紀(jì)小,尚不懂得先生的情感,而今,年歲漸長,再次品讀,便更能夠體會先生當(dāng)時內(nèi)心的澎湃。每一個愛子女的父母,背影都是如此的相似。
如今,父母已是中年,身體也一日不如一日,小病不斷,疼痛時有。當(dāng)你真切地感受到時間的殘酷時,就更能看清楚父母臉上的皺紋和逐漸增多的銀發(fā),從小到大記憶里和父母一起的事情也逐漸清晰。這時候,我們懂得一個字:愛。
廣播里傳來檢票的聲音,車站外天空已經(jīng)變得明亮。
母親發(fā)來微信:“什么時候回家?”
“周末就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