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中,東野圭吾首先拋出事實,然后對過程和動機做推理,這本身已經是對推理這個類型化小說的突破,對人性的探索使類型小說增加了社會小說的意義和文學價值。《嫌疑人X的獻身》能拿那么多獎、那么大影響力、這么久生命力,絕非偶然。
很久以前我認為東野圭吾這種“嫁接”是一種討巧,但看過他大量作品后發現,東野圭吾真的是很了解人性。尤其了解那些暗黑面,寫盡了人生的絕望,但絕望背后恰恰是他的寬容悲憫。他不僅僅關注自然態的人性,更關注人可以追求自我修養的上限,關注人的社會屬性、社會規則、道德正義。
連刷日版、韓版、蘇版電影《嫌疑人X的獻身》,又復習原著,做筆記,寫文章,前后花了近20個小時,本是打算學習如何講故事,但寫出來還是在分析人設,探討人性。
石神哲哉為什么“獻身”,愛情嗎?
石神對靖子并不是普遍意義上以上床、結婚、共同生活為導向的“愛情”,而是感激、欣賞、守護,是對美好本身的仰慕,是虛化的,與對方沒太大關系,是他自己的精神的愛。石神根本沒想跟她們母女在一起,那么美好的她們不是自己這種人能夠取悅的(他想的一直是“她們”,母女一體),不是情愛、更不是情色。
很多人稱之為偉大的愛情,設想他跟靖子走在一起不合拍,是誤解。
石神之所以走極端,很重要的前因是他早已打算自殺。
石神對數學的追求是一種獻祭級別的熱愛,視之為宇宙間唯一的重要,他作為人類無法突破某些極限的時候會放棄,將自己獻出去。
當時打算上吊、腦袋已經鉆進繩子的電光火石間,靖子母女出現在門口。這不僅僅是門鈴打斷自殺進程而已,這種“美”在石神心中無限放大,變成新的、具象化的“信仰”。
石神并不考慮“占有”,只是靜靜地每天看看、聽聽就滿足了。一個本來就靠信仰數學而活的人,變成信仰“她們母女要美好下去”,不能簡單用常態的男歡女愛來衡量。
石神對自己的生命是看輕的,獻身讓他覺得自己這條命用在了能保護母女倆這件重要的事情上,不是“偉大的犧牲”,只是恰好用的上,如果能走到最后一刻,我想他甚至是幸福的。
為什么一定要獻身這么極端?
很多人以為母女殺人如果界定為防衛過當、過失傷人,美里作為未成年人免于被起訴,花岡靖子的刑期也沒幾年,因而覺得石神是多此一舉、自己把事情弄復雜了。
首先,事實是富慳來“要求復婚”,甚至都沒明說“要錢”(原著如此,電影增加了他的邪惡),他糾纏但并沒動手、沒打算殺人。美里沖動地先動手,富慳打回女兒后,母女倆聯手殺了富慳。一個勒脖子,一個按住、咬住手,這需要相當的力氣和時間。母女倆從認知上知道會勒死人,這種情況多半會被裁決為激情殺人。
其次,石神最開始給靖子的建議是,“如果報警我完全沒有意見,如果……”他不是阻攔報警,他是想給她們選擇的可能性,讓她們不是“不得不”、“只能”報警。
第三,石神想要保全她們“平安幸福”的生活不被人渣帶來的牢獄之災耗損,不計代價。他心里的母女倆,就應該在灑滿陽光的陽臺、綠植前明眸善睞、鮮活生動,既不該在牢獄中耗損(即便只有三年,出獄后還能跟之前的生活一樣嗎?)也不該在惴惴不安中躲藏。有人說石神專心拋尸就根本不會被發覺,因為富慳沒有親人報失蹤,母女倆不自首也沒事。但富慳一個成年人即便沒有親人也還有社會關系生活痕跡、總還是有可能被發現失蹤而浮出水面的!石神以外其他的鄰居就沒可能看到、聽到一點蛛絲馬跡?什么情況都有可能發生的!只要二十年追訴期不結束、母女倆就不可能真正放松!所以石神一定要把這件事徹底切割掉。
他的切割目標就是,自己徹底抵掉靖子母女的罪(流浪漢的死跟靖子無關,富慳的死已結案,靖子從法律上完全干凈,無論后續還有誰發現了什么,她都不用擔心),然后又自黑(讓靖子害怕、厭惡石神,也就不用內疚),這樣靖子既無恐懼、也無自責,不會老想著自首,可以繼續過“幸福生活”。
靖子真的值得男人為之獻身嗎?
靖子是可悲的,無能的懦弱的,但這就是一個普通人的正常狀況,就是這種弱點,才是真實的生活本身。
當她們剛剛搬過來,慶幸自己可以開始新生活,心情愉悅又有一點忐忑地拜訪鄰居的時候,她的笑容一定是非常明媚的。那段時間的開朗活潑,打動石神的不是性感不是美麗,而是生動,是活生生的生命力本身。
最終靖子也不可能愛上石神,她震驚、感動、內疚,她理解不了石神異于常理的感情,會覺得“我這樣一個女人不值得”。其實她曾給了石神一個接觸生活本真的入口,那對石神是一個截然不同以往的新生命,她從未也不可能意識到自己真正的影響力。她只想讓石神知道,她不是不感恩的,她只想把殺人罪自己擔回去,“我能做的只有這個”。
她無法承擔兩條人命而“好好活下去”,這種人性的善與擔當(不是不害怕,而是害怕也不能不擔當,最開始她也是馬上就想要自首的)就是她人性的底色,就是她值得男人們守護的價值點。如果只有皮相的美,沒有內心的善,她如何吸引男人們愛她、想娶她的?
美里是一個少女,而不是女童,是一個散發著玫瑰香氣的女孩子。她對石神的感情不一定是愛,但一定很濃郁。她從小沒有父愛,繼父又人渣(肯定對她不懷好意過,還打算過幾年送她去賣酒掙錢),忽然在最可怕的情況下(居然和媽媽一起殺人了),石神沉穩地出現,“把一切都交給我”,石神告訴她所有的一步一步應對,都一一應驗(母女倆承擔的就是“照實說”的任務,太輕松了,她們疑惑但并不知道石神是要頂罪)。美里會因此愛上石神嗎?可能會,也可能不會,但她很難無動于衷于他的頂罪。
石神是把母女倆看做一個整體來守護著的,母女倆也互為影像。小說里美里自殺未遂后靖子自首,有人以為如果美里不自殺靖子就不會去自首,這話也對也不對,說對是因為她們倆本來就是鏡像、一樣的善與美、會采取一樣的行動,說不對是因為不存在女兒懂事媽媽愚蠢的對比、不是說媽媽受女兒刺激才崩潰自首,所以三版電影都舍棄了女兒自殺這一點而直接讓母親自首。
湯川不該揭秘嗎?是真朋友嗎?
湯川與石神之間當然是有感情的,但,是天才之間的惺惺相惜,不是普通朋友間的細致、親密、無原則維護。第一次重逢時石神六小時破題,湯川更堅信石神的天才價值沒有被歲月磨損。湯川對石神的尊敬也許超過了石神本人。全世界只有我知道你的價值、我決不允許你被埋沒又抹黑,哪怕這個抹黑的人是你自己!
湯川始終不知道石神自殺被靖子母女打斷而新生的那段故事。石神那種守護女神的神圣情感,在很多人看來無非是屌絲對美女的無望,湯川同樣也是不清楚的。
在湯川眼中,石神根本是被靖子迷惑、被利用,他的獻身不理性、太不值得。所以湯川實在不甘心成全這所謂的苦心,他認為石神徹底錯了(包括包庇靖子、殺流浪漢、尤其是自黑,實在不能忍),我一定要證明你錯了。
盡管會令你痛苦、白費心機、沒人會幸福,但我要你清醒、放棄迷戀、接受懲罰后繼續研究、發揮天才(數學家在監獄服刑一輩子也一樣可以做研究,石神也確實在看守所看著墻上的污漬做四色問題和算坐標),所以一定要向靖子說出真相。
出于感性,湯川也會想,是不是讓靖子母女得救、起碼有人得到平靜生活,而拆穿后,真的沒有人會幸福。但湯川是理性動物,認可的是道義、天才的價值、流浪漢也是人(湯川不拆穿就沒人知道無辜死了一個人,事實本身是最重要的,是非對錯不能為感情所蒙蔽)。湯川也會很痛苦,一點兒都不矯情,覺得矯情、恨湯川的人,只是因為共情到石神身上而已。
電影拍了這么多,好看嗎?
日韓中三版電影各有長短,都降低了推理難度,盡量將類型化的東西調整得更為大眾向,都減掉了小說中跑來跑去兩個車站偷自行車的累贅,減掉了工藤的很多戲份,精簡了故事,都體現了技術的進步(原著故事在九十年代,有些有時代特點的道具),但對靖子的刻畫都略顯單薄,對石神的感情略顯俗化,等等,僅就講故事層面而言,我覺得三版都可以打八十分,畢竟東野圭吾對自己小說的影視改編版權品控很嚴,故事層面有他自己把關。
日版勝在氛圍,畢竟那種極端的感情很日本化,本來就是一個日本人的故事,改編也還是最適合日本人的氛圍,真堤一(石神)的演技太驚艷,很多只是微表情,刻畫入微,福山雅治(湯川)相對原著來說過于風度翩翩了些。女主是太平了點,是幾版里面最不動聲色的。雪山那段有點兒畫蛇添足,一度懷疑石神要趁機消滅了湯川。
韓版降低了理解難度,最草根了。把湯川和草薙合二為一,甚至有點逗比,把石神研究的難題簡化為畢達哥拉斯名字的玩笑,把天才間的惺惺落到同學情誼,少了那種高大上的張力。給石神增加了送美里去醫院的前戲,把爬雪山的愛好改成潛水,順便也就拋尸了。女主是最鮮活生動的,可愛一些。小貓便簽紙等細節也加得比較好,既有韓國特色又豐富了警官察覺的層次。最后結尾處,女主扒在車邊哭啊哭的,并不一定自首,當然這版破案的是警官,或許不可能不自首?
蘇有朋版在石神(石泓,張魯一 飾)特殊心理的展現上其實是最貼近原著的(我指的是情節安排,不是演員的表演,這版實在差就差在演員太嫩、太用力),怕觀眾不懂,直接用畫外獨白點出來,“一個人只要好好活著就足以拯救他人”,“是報恩”,“我贏了”。整個敘事順序有所調整,更常規一些,便于不了解故事的人。
加了很多戲,有的牽強,比如湯川(唐川,王凱飾)修表查水霧成分;有的不錯,比如豐富了石神湯川的少年友情,倆孩子選的跟成年版實在太像了,表情也很到位,比如爬山,繼承了日版增加爬山情節營造懸疑氣氛的思路,但表現得更豐富,給石神講出一些往事的機會,敘事比較順,比如定向聲波發射器,把石神的自黑增加了一個禍害湯川的維度,不但要堵住靖子(陳婧,林心如飾)的自責,還要堵住湯川的關心(飆車戲太做作了),讓人心疼。
好像被攻擊結尾煽情,其實原著也好日版也好,故事講到那里情緒確實是很濃重的,如果你真的理解了石神,是不會嫌煽情的,反倒是三個月后湯川在法院遇到沒穿囚服沒剃頭的石神是不可能的。
雖然做了筆記,但也有可能有記混了或者理解錯的地方,歡迎留言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