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與野獸》最初源自法國民間故事,后被《格林童話》收錄。故事被幾次搬上熒幕,情節(jié)有很多改編,但核心內(nèi)容沒有變,就是一個傲慢無禮自私的王子因嫌棄女巫丑陋而被女巫詛咒后變成野獸,女巫留下一朵紅玫瑰,告知王子在花瓣全部凋謝之前如果能遇到他愛并且也愛他的女孩親吻他,就可以恢復(fù)人形,否則將永遠成為野獸。后來野獸遇到了女孩貝爾,因真愛解除了咒語。
97年迪斯尼推出動畫版《美女與野獸》,堪稱經(jīng)典;20年后又推出真人版,采用歌舞劇形式,人物、畫面、場景精致繁復(fù)、美如油畫,劇情也更加細膩、符合邏輯。
王子的生活,在女巫到來之前,一片歌舞升平、極盡淫奢。王子化著濃妝、戴著假發(fā),看不出他的本來面目,華麗的外表之下是自私的靈魂。
王子的背景應(yīng)該是母親早亡,父親(國王)不管。除了享受物質(zhì),他并不懂得如何去愛別人,沒有人教他,他也未曾被愛過。
這很像一些被父母忽略的熊孩子,父母用給錢的方式彌補不能給予的愛,使孩子陷入物欲,缺乏規(guī)則感和同情心。
女巫化身為一個又老又丑的老婆婆來到王宮,就像試金石一樣,勾引出王子內(nèi)心的冷漠和丑陋。
我們嫌棄的,正是我們自己擁有又不愿意接納的部分,榮格稱之為“陰影”。
王子對美的追求和對“丑”的厭惡,反映出他的兩極化與分裂位。這時候的王子,心理年齡還很小,他以為追求的極致完美的外形之美就是美,這是物理世界;而王子的精神世界,是一片荒蕪之地,未曾開發(fā)。
人類的精神世界,須由母親(或象征母愛的人)來開啟。女巫就是王子的開啟者,女巫手里的玫瑰象征著愛。當王子拒絕玫瑰的時候,表示他還沒有愛的能力。于是女巫要求王子去尋找愛,并且給予一個期限。
“請不要以貌取人!”女巫在被拒絕后變成美麗但是憤怒和惡毒的女人,要懲罰王子。這種力量代表著超我,讓淫奢無度的王子觸碰到了邊界,懲罰的背后是成長,是社會化的開始。王子需要通過規(guī)則來實現(xiàn)自我的成長,也意味著需要進入關(guān)系,不再是全能的目空一切的角色。
關(guān)系是雙向的,是需要融合陽性與陰性,需要謙卑、妥協(xié)與合作的。
影片中兩種截然相反的畫面,一邊是春夏盎然熱鬧無比的村莊,一邊是寒冷衰敗陰森恐怖的城堡,這也是分裂的象征。
“分裂位”是心理學(xué)家克萊因提出的一種嬰兒的兩極化的心理狀態(tài),極好或極壞,沒有中間地帶。
有些人雖已成年,但還是保留了非黑即白的認知模式,會引發(fā)很多心理痛苦。
王子變成的野獸的造型是這樣的:水牛的角、獅子的皮毛、熊的爪子。這三種動物都是力量的象征,但又暗示著危險。
從榮格分析心理學(xué)來看,王子的這種轉(zhuǎn)變象征著一個男孩子從可愛稚嫩的童年期進入青春期,身體的發(fā)育,包括喉結(jié)的隆起、腋毛的增多、陽具的勃起,都會使男孩子進入一種未知的恐慌的心理,同時具有了更強大的身體力量。為了掩蓋內(nèi)在的小男孩的恐慌,他以憤怒的情緒表達出來,彌補心理力量感的不足。
青春期的男孩,充滿了混亂,他需要從父母的保護中掙扎出來,宣示自己獨立的主張,但又無法掌控真正的獨立。所以我們會形容青春期的男孩“叛逆”,其實是他們在努力地成為“自己”。
電影中的野獸充滿力量、憤怒、控制欲,隨著時間的流逝,又增加了絕望、委屈和無助。
貝爾的出現(xiàn)使死氣沉沉的宮殿出現(xiàn)了希望的生機,變成器皿家具的仆人們熱情高漲地安排野獸和貝爾的約會,以便魔咒解除,恢復(fù)人形。
可是真愛這個東西,不是用力、使計、安排就可以獲得的。一旦說出“愛可以解除魔咒”,“愛”便成了解除魔咒的工具,真愛就會退后,所以茶壺太太阻止了燭臺盧米亞的暴露。
貝爾因為父親偷了野獸的一朵玫瑰,被野獸囚禁起來,貝爾為了救出父親,代替父親接受懲罰。貝爾的勇敢和愛的能力使故事有了轉(zhuǎn)機,使即將到期的詛咒有了希望。
但是貝爾對野獸充滿恐懼和怨恨,怎么可能愛上他?就像我們面對青春期特立獨行、張揚跋扈的男孩,怎么可能欣賞他?
而男孩張揚跋扈的另外一面是勇氣,只有在特定的時刻才會顯露出來。
貝爾騎馬逃離的時候遇到了狼群,野獸不顧危險驅(qū)趕了狼群,這時候我們心中的一股暖流潺潺流出,貝爾也感受到了野獸的勇敢和善良,所以她決定留下來照顧受傷的野獸。
貝爾就像鏡子,映照出野獸內(nèi)核深處的阿尼瑪,溫柔、保護、禮貌、體貼、頑皮的那部分開始出現(xiàn)。
鏡映,是每個人成長過程中非常必要的回應(yīng),在關(guān)系中知道“我是誰”。
野獸的愛的能力被喚醒,同時獲得了貝爾的愛,這種愛是在看透面具背后的“真我”之后的欣賞。
“不要以貌取人”,不管是丑陋的野獸還是美麗的貝爾,他們內(nèi)在都是善良和勇敢的,這是最重要的。
“真實的東西用眼睛是看不見的。”——《小王子》里這么說。
野獸經(jīng)歷了幾年的陰暗和迷茫,和幾天的醒悟和轉(zhuǎn)變,這象征著青少年需要經(jīng)歷較長時間的混亂期,最后獲得心智的整合,成為“成年人”。
最后一片玫瑰花瓣凋零,野獸即將死去,這時候女巫出現(xiàn),用魔法將野獸變回王子。不管貝爾有沒有開口說出“我愛你”,他們的真愛已經(jīng)存在,這時候只需要一個儀式,就像成人禮,使成熟的模樣展現(xiàn)出來。
由此可見,女巫是母親的原型,她給了王子一個時間的期限和允許的空間,讓王子去面對黑暗、經(jīng)歷危險、遇見真愛。這期間女巫沒有插手,讓我想到青春期孩子的父母,并不需要做什么干預(yù),“允許”是最好的成長禮物。
再說說一個還算重要的人物“加斯頓”,他臭美、自大、傲慢、虛偽,像極了變成野獸之前的王子。
從心理學(xué)意義來說,他是王子分化出來的一個人格,就是王子的人格面具。他和王子即可重合,又互為陰影。野獸和加斯頓的搏斗象征著兩個人格的博弈,青少年內(nèi)在的黑暗力量和向上的陽性力量的博弈,只有后者戰(zhàn)勝前者,青少年才能成為一個“社會人”,否則將被陰影吞噬。
《美女與野獸》是一個關(guān)于青少年成長的隱喻故事,是一個關(guān)于人格整合的故事,寄托了人們對于成長的恐懼、擔憂和化解的希望感。
“真愛可以拯救一切。”
愛是精神領(lǐng)域的產(chǎn)物,是物質(zhì)世界和精神世界的鏈接,是獲得幸福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