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成績陸續公布了,又到了各位幸運考生填報志愿的時候。
回想起若干年前,那時我也同樣面臨填報志愿,可是在小縣城,還沒有網絡,也沒有可靠的咨詢對象,班主任只是師專畢業,能提供的參考極其有限,唯一能依靠的只有一本寫滿數百個高校和專業的志愿填報指導書,厚厚一本書看得人眼花繚亂。那是高考后最為糾結的幾天,雖然也隱約明白學校和專業的選擇直接關系未來的發展,可是卻茫然無助,無從下手。直到最后一天,不得不敲定幾個學校和專業然后上報,滿是忐忑不安,因為對學校沒底,也不了解所報專業未來將如何發展。那時候就想,反正也不太懂,先考上了再說吧。
可是,到了大學,隨著大二大三專業課程的學習,才覺得所學非自己真正興趣所在。興趣不濃,干勁也少了,自然學得也一般了,轉專業也是無望的,就勉勉強強地畢業了。類似的情況在周圍同學中還不在少數,大都成績一般也無其他的突出能力,后來就隨大流在專業相關的行業內就業了。
這是若干年前的情形。到如今,雖然大學名義上說提倡通識教育,廣開就業門路,但對相當大一部分學生來說,專業對未來職業或行業選擇仍是起著決定作用。讀了與志趣相投的專業,更容易成就一番事業;讀了非自己所長的專業,就可能碌碌無為,甚至成為一生的羈絆。
近日一則新聞算是對選對專業最好的注解。根據報道,湖北兩個考生,一個曾高分考入清華大學的精密儀器和技術專業,讀了兩年后退學,今年再次考入北大光華管理學院。另一個去年考入北大醫學部藥學專業,上學不到一個月退學,今年重新考入北京大學,準備就讀數學或者信科專業。兩個學霸雙雙回爐再考,原因只有一個:重新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感興趣的專業。
無獨有偶,幾年前媒體也報道過一個北大學子周浩,就讀北大生命科學專業兩年后退學,轉學到北京工業技師學院學數控技術,原因也是不喜歡所學專業。
這三位雖經歷一番曲折,最終還是讀了自己所喜歡的專業,算是很幸運了。還有更多的學生因各種原因就讀了自己不怎么喜歡的專業,而且難以改變,只能默默地忍受。根據之前一項全國調查顯示,目前大約有42.1%的大學生對所學專業不滿意;65.5%的學生表示有可能的話將另選專業。
選對專業十分重要
由此可見,填報志愿的時候,需高度重視選專業的選擇。被錄取到某個專業,就意味著你大學四年將圍繞這個專業展開相關的學習。不同的專業課程之間差別很大,例如讀了機械的就要重點學機械制圖,讀了化學的就要做化學實驗,讀了數學的需學離散數學等專業數學課程。如果所學正是自己所感興趣的,顯然學得會更加有勁,也更容易取得好成績,也更有信心再專業領域發力,形成良性循環。而所學專業非自己所長,甚至對專業反感或討厭的話,學起來就會比較吃力,需要比別人付出更多的時間,還可能只是勉強過關。
專業除了直接關系你大學的學習外,在也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你未來從事的工作或行業,想跨行業就業難度比較大。例如,讀了化學去從事機械行業,或從事電子行業,幾乎很難,反之亦然。即使偶爾有跨界成功的,也需付出難以想象的時間和精力成本。雖然很多大學也在實行轉專業或讀雙學位等方式給學生另一種選擇,但僧多粥少,機會只屬于少部分成績優秀的學生,而這部分學生還未必愿意換專業。
選學校or選專業?
既然專業這么重要,可是很多考生填志愿的時候卻常常面臨選專業還是選學校的兩難選擇。
這主要是針對那部分成績相對一本或二本(或部分名校)錄取線高得不多的學生。如果成績只超出好學校錄取線不多,難以錄到喜歡的專業,確保學校優先的話, 專業就只能退而其次了,只能報那些相對低分或冷門的專業,或同意專業調劑。這時候,需要格外慎重,如果真被錄到完全不喜歡的專業,很容易遭遇入學后就沒興趣的困境。上述例子中的周浩從小就喜歡動手,可高考時沖著北大的牌子,他被迫根據家長老師的意見報了北大生命科學專業,而不是遵循自己的興趣選擇北航。生命科學偏理論和分析,對于喜歡動手和操作的他是另一種折磨。如果反過來他讀了北航,或許他的人生又是另一番風景。
當然,不可否認,在目前我們比較注重出身的環境下,好的學校名氣比較響,綜合實力強,平臺大,機會比較多,也是各位學生家長尤其看重的,所以985高校倍受青睞。但也應注意到,學校提供的平臺是人成長的一個方面,而所學的專業可是占住了四年的大部分學習時間,甚至會伴隨著你的一生,決定你今后是走向平庸還是卓越。說嚴重點,選擇專業方面一棋不慎,可能導致滿盤皆輸。
因此,在學校差距不是十分巨大的情況下(比如都是211的學校),建議優先選擇適合的專業。如果在好學校讀了不適合的專業,求學過程也比較痛苦,也難以作出很大的成績,將來想轉行或轉專業都需付出更大的代價。反之,就算學校差一點或名氣小一點,但專業適合,讀得有勁,容易取得成績,不管是就業還是將來朝更好的學校考研或保研都具有一定優勢。去年,有一朋友的小孩就是如此,如果上一重點學校,分數剛過錄取線不到10分,只能報化學類專業,但他不喜歡化學,后來就報了一所省屬高校里最好的電子類專業基地班,還作為重點培養,現在感覺還不錯。
如何選到喜歡的專業
1、要對科目的偏好或興趣有個了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重要性就不贅述了。這個學生自己最清楚,家長也可以通過日常觀察或任教老師進行了解。比如有些人就喜歡生物,有些喜歡化學,有些討厭數學。這都可以作為專業選擇的參考,比如討厭數學,可能對抽象思維和理論分析類的興趣不濃,那盡量回避數學類和理論性強的一些專業,可以考慮應用性比較強的專業,當然還要結合其他因素綜合考慮。相反如果你數學好的話,那像應用數學,軟件工程(編程),經濟學等許多專業都可以考慮。喜歡美術或對藝術感興趣的話,可以考慮建筑設計、工業設計、園林設計、廣告設計等專業。反之,如果不喜歡的話,入了這些專業可能就掉入了苦海。喜歡動手的話,可以考慮機械工程、自動化等偏工程類的專業。
2、對個人的性格進行充分了解。除了自我意識外,也可通過旁人的視角觀察。還可以通過網上各類題目進行性格測試作為參考,如MBTI、蓋洛普優勢識別系統、VAI性格優勢調查表、五類人格特征模型等。俗話說,性格決定命運,還是有一定道理的。比如,有些人具有很好的耐心和熱情,那可以選擇學醫等未來崗位具有服務性質的專業,性格外向、表達力強的可以考慮法學、管理、新聞傳播等專業,性格偏內向的就盡量回避市場營銷等社交較多的專業,可選擇技術類或財務類專業。
3、對未來發展有個大致的方向。比如大學畢業后是工作,還是繼續讀研,還是出國深造?如果工作的話,應用性強的專業更好了。有打算考公務員的話,那是不是要考慮下那些專業招收的比較多,比如行政管理、社會科學等,而化學、機械類的就很少。如果是讀研甚至讀博的話,先也可以學一些基礎性的專業,或偏理論的專業,將來考研的時候再可選定一些具體的方向進行專攻。出國的話,則要考慮那些專業出國申請難度比較小,比如理工科的要好過文史類的,特別是數理化基礎學科較應用學科出國更容易。
4、廣泛獲取和參考相關信息。當前資訊發達,qq和微信等溝通渠道暢通,知乎、在行等社交類媒介論壇火爆,各學校主頁信息豐富,可以在網上搜索相關的專業信息,詳細了解專業的師資力量、課程設置、就業去向,辨別優缺點。也可以針對不同的專業直接在網上咨詢,如通過知乎提問,或在某些高校論壇發帖,可以打破時空限制,直接獲得該專業就讀人員的親身經驗,最具參考價值了。此外,近些年讀大學的總體人數持續上升,通過周圍的親戚朋友總可以找到一些近年上過大學的人,向他們咨詢也能得到一些直接的經驗,如能找到你目標學校目標專業的人就更棒了。實在身邊沒有就通過網絡吧,好好利用網絡,網絡的力量是超乎你的想象的。
5、可以適當運用排除法。雖然學科門類多,但大類就只有十幾種,如理學、工學、醫學、經濟學等,先排除不喜歡的大類,然后再在剩下的大類里,根據以上興趣偏好、性格等因素等從大的科目分支一一排除部分專業,剩下可供選擇的就會越來越少,最后可能就會集中在部分專業了。
選擇專業的注意事項
1、詳細了解專業情況。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報考任何專業前,都需充分了解該專業的情況,比如專業是不是新設的,專業全國各高校的排行情況,專業對應學校的師資情況、專業的課程設置、專業的學生就業去向,甚至學年數和收費,等等。切忌望文生義,例如把信息與計算科學當作計算機科學(其實屬于數學數學學科,著重數學與信息交叉學習),把高分子材料當作高技術材料(部分屬新材料領域,更多的是塑料橡膠纖維),把園林設計當做培養花草樹木(其實更側重園林景觀規劃)。一旦入錯門就追悔莫及。也別被一些專業名稱蒙蔽,其實是常規專業改名吸引招生而已,如數學專業改名為“應用數學——保險精算師方向”,而精算師是相當難考的,地理專業改為資源環境專業。還有市場營銷和工商管理等專業,貌似很時髦,實際上含金量低,非在校可以學會的,畢業被迫從事其他工作。另外仔細區分相似專業,如環境科學與環境工程專業,前者是理科專業,偏理論研究,后者屬工科專業,側重環境污染工程技術應用,研究內容很大差別。類似的還有信息資源管理和電子信息工程等。
2、不要一味地奔著熱門專業。熱門專業只是當前人們的看法,有些可能還是炒作所至。比如曾經十分熱門的生物工程專業和環境保護專業,號稱21世紀朝陽專業,吸引了許多學生報考。可是實際上雖然前景廣闊,但到目前仍未形成大規模的產業,就業情況不甚理想。又如國際貿易,突如其來的金融危機讓該專業學生就業堪憂。還有像法學專業、英語專業等,連續多年很熱,各個高校都開設有,文理科都招,造成了供過于求的窘境,2014年被列為教育部公布的近兩年就業率較低的15個本科專業之一,在上海甚至被列為預警專業限制招生。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東。當前的熱門專業,幾年以后很可能變得無人問津,現在的冷門專業,也可能若干年后變得炙手可熱。一定不要一時蒙蔽雙眼,盲目跟風做出錯誤選擇。
注:據報道,在全國2400余所高等院校中,開設英語專業的就有960多所,僅北京就有近50所院校開設英語專業。本科開設法學類專業的高等院校有600余所,招收金融學專業的院校也有300多所。有數據披露,2014年全國有14萬法學畢業生,但從事和法學相關崗位的只有2萬人。
3、可以參考專業的排名。教育部每年組織了專業的評估并進行了排名,這還是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有些學校由于位置或隸屬關系,知名度不高,但專業是國內領先的,這些被埋沒的好專業值得考慮,尤其未來想從事科研的同學更值得考慮。如東南大學的生物醫學工程、交通運輸工程、藝術學理論3個學科位列全國第一名,暨南大學的新聞傳播類專業與北京大學并列第五;東華大學的紡織科學與工程專業排名全國第一;江南大學的食品專業排名全國第一等。
4、不要一味地擠去熱門地方。北上廣經濟發達,高校眾多,吸引了大量考生報考,但分數也相對較高。這時,不妨也把目光投向其他城市的高校,也許位置偏點,但可能有些是老牌名校,擁有一些名牌專業。如果上不了北上廣的好學校好專業,不如去這些地方,一樣讀名校或名專業又何妨,競爭還沒那么激勵,更容易選到自己心儀的專業。如一本中的蘭州大學、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中南大學、東北大學、吉林大學、西北工業大學等位居二線城市的知名高;二本中的西南財經大學、中南財政政法大學、華北電力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都是。
5、不能選理想專業可先選相近的。如果一定要想讀好的學校,但可能難以錄到理想的專業,可以先選擇相近的大類專業,以后有機會再通過轉專業或考研的方式換專業。比如喜歡計算機的,可先學物理將來轉計算機。但如果學了化學,轉計算機就難了。不過要提前了解下該學校轉專業或者讀第二學位的要求和比例情況。如某校信息顯示,某專業轉入條件為:第一學年必修課程平均學分績點排名在本專業前 15%,必修課程首次考核后無不及格情況等。進校后,如果真想轉到其他專業的話,就提前做好準備,確保成績前列。記得當年我們在校時,大三也有轉專業或修讀雙學位的機會,但如果進大學后就疏于學習,總的成績排名不靠前,就只能望洋興嘆追悔莫及了。
6、家長忌大包大攬。首先填報志愿家長一定要充分聽取學生本人的意見,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分析各種因素,以及專業的優劣。萬萬不可以為了所謂的學校名聲和虛榮,就只考慮學校而忽視對專業的慎重選擇。尤其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畢竟書是孩子讀,未來的路是孩子去走。例如,有些家長看到醫生吃香,就要孩子學醫,看到老師地位高,就要孩子讀師范,而對學農業生物之類的一味排斥。當然,的確也有部分學生對自己興趣在那,想學什么都沒有主見。家長應加強引導,幫助自己的孩子去認識自我,去分析甄別,而不只是說“XX專業還不錯,你就讀XX專業行了”。
7、選擇專業時,還要考慮自身特性。例如醫學類專業、心理學、生物醫學工程、園林、食品科學與工程、生物技術、應用化學、材料化學、環境工程等專業由于特殊性,色盲、色弱者不能報考,需提前考慮。
總之,選擇專業的過程,其實就是在分數的基礎上,綜合學生個人興趣、個性、學科偏好以及未來職業發展方向、和學校取舍等各個因素做出的一種考量。當然,其中最基礎的是分數,最重要的考慮因素是興趣和個性。成績優勢顯著的,在專業的選擇上自由度更大,最能達到學校和專業的“雙收”,成績優勢不明顯,則在選擇合適的專業基礎上,盡可能地選擇一個好的學校(或優先選好專業,但降低學校的檔次),成績在三本和二本線附近的,則確保專業優先。
正如周浩所言,“如果一輩子都要讓我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我的一生就毀了。”同樣,回爐再讀的鄒英杰也說,“如果繼續就讀,養活自己沒有問題,但是想在這一行有所發展,就很難了。我不愿意這么將就。”
選擇專業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選擇職業,選擇未來。為了你自己或為了你的孩子,各位學生或家長在選擇專業時應多一份理性,少一份沖動,多一點主見,少一點盲從。讀了喜歡的專業,學生受益良多,家長也是多添一份安心。